逢年过节要团圆,全国都不例外。
但在福建的一个小渔村里,他们庆祝“团圆”的方式有些古怪。
平日村中热闹无比生活幸福,但到了中秋、春节等这样的团圆节,整个村子都陷入了一片死寂。
并且,村里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摆着一副空碗筷“庆祝”。
然而这样空荡又悲伤的氛围,让整个村庄笼罩在一层诡异的阴影中。
而这一切,都源自50多年前,村里147个男人一夜消失后,定下的“规矩”。
年夜饭上的空碗春节前夕,福建省平潭县铜钵村的林秀春老人又一次忙碌起来。她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餐桌,将一套崭新的碗筷摆放整齐。桌上的菜肴香气四溢,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个始终空着的碗。
"这是给银元准备的。"林秀春轻声说道,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思念。银元是她的丈夫,也是50多年前那个命运多舛的夜晚被带走的147名男子之一。
从那以后,林秀春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每逢年节,她都会为银元摆上一副空碗筷,仿佛他随时会推门而入,坐下来享用这顿迟来的团圆饭。这个习俗,她一坚持就是五十年。
"我知道他可能回不来了。"林秀春说,"但我还是要等。这是我对他的承诺,也是我对自己的承诺。"
随着时间的流逝,林秀春的头发已然花白,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深。但她的心却从未改变。每年除夕,她都会精心准备年夜饭,摆上那个象征等待的空碗。
在铜钵村,像林秀春这样坚守的妇女还有很多。91位被带走男子的妻子共同立下誓言:终身不改嫁,永远等待丈夫归来。
这一切,都要从1950年说起。
147个家庭的悲剧1950年5月10日,注定是铜钵村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当天深夜,国民党军队突然袭击了这个宁静的小渔村。村民们还沉浸在梦乡中,突如其来的喊叫声和枪声惊醒了所有人。
"抓壮丁了!快跑啊!"有人大声呼喊。顿时,村里乱作一团。妇女们抱着孩子四处躲藏,男人们则试图逃离。但在武装军队的包围下,他们根本无处可逃。
当时年仅18岁的黄福生回忆道:"那天晚上,我正准备出海打渔。突然听到外面一阵骚动,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几个士兵拖出了家门。我妈在后面哭喊着,但很快就被推开了。"
军队如同一张大网,将村里的男子一个个揪出来。有的人试图反抗,却被枪托狠狠地打倒在地。哭喊声、咒骂声、枪声交织在一起。
天亮时,村里已经看不到多少成年男子的身影。村里仅存的人统计出,共有147名男子被强行带走,其中包括刚满15岁的少年和年过花甲的老人。91个家庭在一夜之间失去了顶梁柱,留下的是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从那天起,铜钵村就被人们称为"寡妇村"。村里的妇女们不得不担起家庭的重担,既当爹又当妈。她们在田间劳作,在海上捕鱼,含辛茹苦地抚养老人和孩子孩子。
村民陈巧云回忆说:"那段日子真是太难熬了。白天干活到手脚发软,晚上还要哄孩子睡觉。最难过的是,每次孩子问爸爸去哪里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铜钵村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但是,生活还要继续。村民们互帮互助,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笔尖上的乡愁唯一令他们欣慰的是,他们还要一个和家人联系 的“桥梁”。这个“桥梁”是黄镇国,在听说了村子里的事后,黄镇国开始记录这里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老人们逐渐年迈,很多人已经不识字了。而被带走的亲人们,有些偶尔会寄来书信。于是,黄镇国开始为村民们代笔写信。
"第一次帮人写信,是给林大娘写的。"黄镇国回忆道,"她的丈夫在台湾,好不容易有了音信。林大娘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就让我帮忙写。"
从此,黄镇国成了村里的"专职写信人"。他细心地倾听每个家庭的故事,用心揣摩他们的情感,然后将这些思念和牵挂凝聚成字句。
黄镇国的信不仅传递了思念,也成为了连接两岸的纽带。通过他的笔,这些破碎家庭们得以互诉衷肠,抚慰彼此的思念之苦。
随着时间推移,黄镇国写的信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他不仅写家长里短,还会描述村里的变化,讲述孩子们的成长。每一封信,都是一个家庭的心声,也是铜钵村的活历史。
"有时候写着写着,我自己也会落泪。"黄镇国说,"这些故事太感人了,我觉得自己不只是在写信,更是在传递爱和希望。"
重逢与遗憾终于,台湾开放了探亲政策,村里人开始热切地盼望着,盼望着那些离开多年的亲人能够踏上回乡的路。
在漫长的等待后,第一批老兵回到了铜钵村。这天,村口早已挤满了翘首以盼的村民,每个人的眼睛都紧紧盯着远方的路口。
当熟悉的身影出现时,整个村子沸腾了。许多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紧紧相拥。这一刻,仿佛弥补了几十年的分离之苦。
林秀春终于等到了她朝思暮想的银元。当两人相见时,时光仿佛倒流,他们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模样。然而,重逢的喜悦中却又夹杂着复杂的情感。
"你怎么才回来啊?"林秀春哽咽着说,眼泪不停地往下掉。银元则沉默不语,只是紧紧握住妻子的手,仿佛要把这么多年的亏欠都补回来。
然而,仍有一些家庭,等待的只是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有些老兵已经在异乡去世,有些则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乡。这些家庭的等待,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时光飞逝,铜钵村也在悄然变化。曾经的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村里修建了宽阔的马路,年轻人们也纷纷走出山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
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历史,村里建立了一个"寡妇村展览馆"。馆内陈列着当年的照片、书信和物品,静静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
如今的铜钵村,已经很难看出当年"寡妇村"的影子。但是,那些经历过的人们,心中永远铭记着那段历史。
每年春节,仍有不少家庭会摆上一副空碗筷,以此纪念那些未能团聚的亲人。
铜钵村的故事,是无数普通人在特殊年代的真实写照。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爱与希望也从未消失。
那些等待的人,那些帮助他人的人,共同编织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铜钵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成为后人永远铭记的精神财富。
参考链接再访福建东山“寡妇村”:用“悲剧的力量”感召世人-中新网
谢长廷访大陆“寡妇村”:勿让时代悲剧重演 环球网
谢长廷东山铜砵村祭祖 称要做对得起祖先的事-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