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审美和判断,正在被“集体降智”刷新认知?

莫愁说商业 2025-04-22 14:18:38

01

讨论一个问题,

我们日常的审美能力和智商,

是在被有时候看到的看不懂的设计师的作品,

产生对自己审美的怀疑?

还是我们在被突然间的一个发现,然后产生的新的认知,

影响到我们可能已经适应和习惯了的日常认知?

简而言之,

就是一个东西,我们看上去觉得丑,但是有人说,这是美。

再一看,好像没那么丑了。

然后,另一个东西,我们看上去没那么丑,但是有人说,很丑。

再一看,好像就变丑了。

这,是我们的审美出了问题,还是被人,带了节奏?

02

先举一个例子,

是我们很多人看不懂的富人审美。

这个例子,是几乎每年,都会成为奢侈品讨论焦点的:乞丐风。

说实话,这个着装风格,说破了个大天,

我保留我不认可它美的权利。

你要硬说它美,那你买一个穿来看一下,看自己搭不搭?

还有一个例子,

是关于一个地铁站的吐槽,

说杭州的一个地铁站像棺材,这条消息上了热搜。

说实话,这个站最早2022年就投入了。

如果没人说,我一直认为它,长得有点像马鞍。

我问过杭州的朋友,他们也说之前一直觉得像马鞍。

以前都没有人说?

为什么今天却迎来这么多差评,

想了一个周末,有且只有一个原因,

可能答案又是,许多人成了,被带了节奏的“集体降智”。

03

我们大多数人,变得越来越保守,智商不断往下掉。

为什么?因为短视频。

我本人对短视频没有恶意,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很多降智的观点都是从这些渠道获得的。

现在这个世界信息高度发达,

这是好事也有隐忧,隐忧的背后是算法的投其所好。

正如对地铁外观的评价,

当一个好事者说长得像棺材,

就会有无数人站出来认同,谁是乌合之众?

布热津斯基在90年代,提出了“奶头乐”理论,

他认为:

“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在生活中有很多建筑的形状都有相似性:

比如海口的文明东隧道,2018年就投入使用了。

如果有一天,好事者指出来,就又是异型,也是新闻。

对于建筑学来说,

拱形本身就是一种既省材料又能有较强支撑的结构,曲线的抗压性,也好过直线。

这个设计是经过时间检验的。

你开车进入隧道,顶上是不是也是拱形?

凡事多观察,想一想,不要无脑上来开大,这样的人哪怕是游戏也玩不明白。

作为一个正常人,

看到这种消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笑而过,把它作为一个年度笑话一样。

但是笑过之后,我们也要反思自己,

怎么样才能保持理智的审美和认知,尽量不要让自己降智。

我觉得可行的方法就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

多读一些层次感丰富的书,

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我们要对信息有分辨度,

让我们的生活会慢慢好起来。

0 阅读:6

莫愁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