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贺捷生在红军最为艰难的时刻呱呱坠地,从她发出第一声清脆啼哭的那一天起,就注定她艰难曲折,极富传奇性的一生。
当时,蒋介石连连派重兵对红军进行“围剿”,迫使红军不得不进行伟大的长征,而尚在襁褓中的贺捷生,也跟随父亲贺龙与母亲蹇先任开启艰难跋涉,成为长征队伍中最小“战士”。
而到了全面抗战时期,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就将她送到部下瞿玉屏家中抚养,而对于养母,晚年的贺捷生说:对她说不上是什么感觉。
随父母长征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及时补充所需营养是极其重要的,尽管一路上战士们对刚出生的贺捷生百般照顾,但面对物资极度缺乏的现状,战士们“难为无米之炊”,也只能望天长叹。
贺捷生被放在小竹篓内,被一匹瘦骡子驮着晃晃悠悠地往前赶路。
一次,战士们突然遭到敌机轰炸,那匹骡子受到惊吓,前腿瘫软,差点就要将竹篓中的贺捷生掀翻在地。
幸亏一个战士发现及时,快速踱步双手将贺捷生托住,这惊险的一幕让母亲蹇先任心痛不已。
然而,这样的危险只是长征途中的一个小困难,还有一次红军在渡河时,贺捷生哭闹不止,当时母亲怕哭声会暴露红军目标,于是便用襁褓捂住孩子的嘴巴,等红军安全抵达对岸后,打开襁褓一看,孩子已经奄奄一息。
到达陕北时,贺捷生已然面色枯黄,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这让作为母亲的蹇先任心痛不已。
不过好在总算到了延安,一家人总算可以安定生活,但时势的发展却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与幸福骤然即逝,随着全面抗战开始,贺龙被任命为120师师长,母亲蹇先任则被组织派往苏联学习。
经过一番认真商量,父母决定将女儿送回湖南桑植老家,托老部下秦光远照顾,然而彼时秦家已有三个子女,若要再来照顾贺捷生,实在是分身乏术,有心无力,无奈之下,秦光远只好将孩子托付给翟玉屏照顾。
那时,刚好翟玉屏与妻子杨世琰膝下无儿,看着这个可爱的女婴降临自己家里,内心倒也十分喜悦,只是这杨世琰身份比较特别,乃是军阀杨森的侄女。
杨森坚决贯彻蒋介石的命令,早在1933年,他就率部参与了对红军川陕根据地的六路进攻,手段也是极其毒辣。
而杨世琰在贪图享受,纸醉金迷的军阀家庭长大,自然养成了好逸恶劳,养尊处优的恶习,还有吸大烟。
而翟玉屏作为贺龙的老部下,对孩子的底细自然一清二楚,但在妻子面前却谎称这是育婴堂抱来的孤女,杨世琰想着自己多年没有身孕,看着这个孩子,也就一口答应了!
但是这杨世琰由于多年养成的恶习,不是抽大烟就是与几个阔太太打牌赌博,经常性地作息颠倒,精神萎靡,哪里还有时间与心思来照顾年幼的贺捷生。
再加之杨世琰从未当过母亲,对于育儿也缺乏经验,所以对贺捷生的态度极其淡漠,在无形中就给贺捷生幼小的心灵涂抹上一层深深的阴影,也没有感受到母爱。
半生坎坷
在这个陌生的家庭里,贺捷生觉得相当别扭和委屈,面对养母杨世琰的淡漠,一种寄人篱下之感随着贺捷生年岁的增大愈发强烈。
还好养父翟玉屏宅心仁厚,时常对贺捷生嘘寒问暖,但凡有个头疼脑热,翟玉屏总是担心不已,及时请来郎中为她诊治。
因为翟玉屏知道,这是老首长贺龙交给自己重要任务,他不能辜负老首长对自己的一片信任!
然而,既然选择投身军旅,就要随时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特别是在当时情况危急的时刻,翟玉屏更是时常外出为革命服务,因此,与幼年翟玉屏相处时间最长的还是养母杨世琰。
但是在那段艰难而孤寂的日子里,往往是日上三竿,杨世琰尚未起床,小小年纪的贺捷生只有学会自己做饭,才能将生活一天天地熬过去。
那个时候,贺捷生最盼望的便是养父翟玉屏能在家多待些时日,那样的话,她便不会感到孤寂落寞,生活上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然而,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1944年的一天,翟玉屏在帮助八路军运送物资的过程中,被日军轰炸机扔下的炮弹击中,当场被炸成重伤。
在他弥留之际,将妻子与贺捷生全都叫到身边,首先他向妻子坦白了贺捷生的身份,告知他这是中共领导人贺龙的女儿,一定要将她好生照顾,不能亏待她。
接着翟玉屏告诉贺捷生,她父亲是120师师长贺龙,等将来一定要去找亲生爸爸。
杨世琰虽然遵守丈夫的遗愿,继续抚养贺捷生,但态度依旧是不冷不热,尤其是当贺捷生在考取中学,需要交学费的时候,杨世琰却找各种理由推脱。
其实养父翟玉屏在生前是为她攒够一笔学费的,结果都被杨世琰因赌博挥霍一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杨世琰始终坚守承诺,将贺捷生抚养成人。
直到1950年,贺龙亲自跑到湘西,才将女儿带回身边,可当贺龙带着女儿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周总理时,才满十五岁的贺捷生已然患有严重的关节炎,由此导致双腿行走困难。
这也足以证明养母杨世琰对于贺捷生的身体健康缺乏关爱,这也就是晚年贺捷生回忆养母时,"我对养父的养育之恩没齿难忘,对养母却说不出是什么感觉",这一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