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泽东率团访苏,赫鲁晓夫问这小个子是谁,邓小平机智回答

伏安娜 2023-04-14 21:24:31

“这个小个子,他非常聪明,有远大的前途。”这是1957年,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时,与时任苏联国家领导人的赫鲁晓夫的一段对话。而他这句话中所指的,会拥有远大前途的”小个子“,正是推动了20世纪后期中国发展进程的邓小平同志。

毛主席称呼邓小平为”小个子“,是因为这三个字,只不过是朋友间亲昵的称呼,但是在国际交流会议上,经常有他国的政治官员,恶意嘲讽邓小平同志的身高,妄图从身高方面压倒邓小平同志。

但邓小平同志从来没让那些,试图在比较身高上获得优越感的人得逞过。

赫鲁晓夫就曾在中方第二次访问苏联时,调侃过邓小平是”小个子“,邓小平的回答不仅不卑不亢,还充分表现出了一位预备领袖的机智与沉稳。

能够成为一国领袖的人,不仅拥有的高瞻远瞩的决断能力,还拥有出众的情商与人格魅力。

与赫鲁晓夫的首次会面

1957年,邓小平再一次见到了赫鲁晓夫,邓小平对于这片土地并不陌生,因为他曾在苏联的严寒中,度过了他的整个大学时代。

不过,邓小平这次前往苏联的目的不为求学,他是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的身份,来陪同毛主席对苏联进行第二次访问的。

此时的中苏关系并不明朗,已经换来领导人的苏联政府,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苏联政府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领导和个人成就,然而中国共产党非常不赞成赫鲁晓夫的这一过激的举动。

自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产生了不止上述一个的矛盾。

20世纪后期,中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其实核心矛盾是,苏联希望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能成为辅佐他打倒美国、全盘听从苏联指挥的小弟,但我国的领导人坚决不允许。

虽然产生了不得不面对的矛盾,但中苏之间还是被各领域的合作捆绑在了一起。

我方虽想摆脱苏联的桎梏,但落后的工业水平还是让我们受制于苏联,受制于赫鲁晓夫,我们想要追求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可谓是困难重重。

在表面风平浪静的中苏关系表面下,还有即将变得波涛汹涌的暗流。

1957年,适逢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身为国土面积仅次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领导人自然也是接到了,来自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庆祝邀约。

为了更加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了解决中苏条约、贷款协定、航空协定等问题,毛主席不得不携党内表现优异的几员大将,进行第二次访苏活动。

这次访问不比前次进展的容易,在飞往莫斯科的飞机上,身为代表团成员的邓小平,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做为毛主席的后援团,邓小平也时时关注着莫斯科会场上多国领导人的谈话。

赫鲁晓夫和毛主席进行了多方面的谈话,但在会议的后期,毛主席主动将邓小平“推”上了莫斯科会场的舞台。

当毛主席把邓小平领到赫鲁晓夫身边时,赫鲁晓夫傲慢的问道:“这小个子是谁?”

在场的领导人个个身量不小,邓小平不用猜就知道,赫鲁晓夫口中的小个子一定指的是自己。

听到这个略显无礼的称呼,邓小平不怒反笑,他用轻松的语气接上了赫鲁晓夫的话:“我的确是小个子,但正因为我是小个子所以肯定不会对苏联造成危险的。”

邓小平的话也惹得毛主席开怀大笑,他毫不吝啬的对赫鲁晓夫说:“这个小个子非常聪明,有远大的前途。”

此时的赫鲁晓夫还不知道,眼前这个身量不高和颜悦色的小个子,会在再次相逢时与他展开正面交锋。

起草委员会上的交锋

1960年,邓小平与诸位中方代表团成员前往莫斯科参加莫斯科26国党起草委员会。

彼时中苏两国的矛盾已经表现的很清楚了,苏联政府单方面违背了援助我国的承诺,赫鲁晓夫的种种个人极端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正常的经济发展。

作为中方代表团的核心成员,邓小平这次可不再是毛主席的后援团了,如今的他可是肩负着毛主席的期待与嘱托重返莫斯科的。

这一次会面,也让赫鲁晓夫看到邓小平的真正实力。

中方代表团来到苏联后,赫鲁晓夫将中方代表团以极高的规格,安置在了列宁山苏共中央的别墅里,表面上是为了展现会客之礼,其实实际上是用严加监控的方式,在他们的主场上给我们一个下马威。

赫鲁晓夫不仅给中方代表团提供了规格极高的住所还专门举行了宴会来欢迎我国代表团的到来。

但其实中国代表团对赫鲁晓夫的用意早已是心知肚明,大伙都做好了迎接一场“恶战”的准备了。

赫鲁晓夫与中国领导人的对话,永远都有一个保留节目,这个保留节目就是,赫鲁晓夫总是在含沙射影的,用其他社会主义小国,来攻击始终不愿做他小弟的中国共产党。

果不其然,赫鲁晓夫在宴会上落座没多久就开始了表演这个节目。

在邓小平身边坐定以后,赫鲁晓夫就开始给他倾诉他最近的烦恼:“阿尔巴尼亚的事情你怎么看?”

阿尔巴尼亚是苏联援助过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但如今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却有了脱离苏联掌控的打算。

邓小平知道赫鲁晓夫想听什么,但邓小平并没有说出赫鲁晓夫想听的话,他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回答道:“独立自主是好事,难道你不希望看到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都向好发展吗?你应该尊重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而不是只会给他们施加压力。”

眼看邓小平不往自己套子里钻,赫鲁晓夫也急了,他这人虽是国家领导人却实在不懂怎么隐藏情绪,赫鲁晓夫一着急就说出了心里话:“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援助的问题,他们明明拿了我们的钱和粮食,怎么能……”

看到赫鲁晓夫说了真心话,邓小平也不藏着掖着了,赫鲁晓夫不过是想用苏联对我们有过恩情的事实压我们一头,如今他又想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来影射中国共产党了。

“你应该明白,援助不是包办,你帮助了人家,人家不也帮助了你吗?”

听到这句话赫鲁晓夫也脸红了,其实邓小平同志也是话里有话的,赫鲁晓夫只看到了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但他却完全忽略了中国为他提供的物资方面的援助。

赫鲁晓夫撤回援建专家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进展,这件事情在整个世界都闹得沸沸扬扬的。

中苏本应该是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的社会主义大国,但苏联想要一国独大是我国无法接受的。

或许是自知理亏,赫鲁晓夫没有再继续下去这个话题。

学无止境的求学态度

其实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中国领导人,在国际交流场合上发表精妙言论的故事,能说出这些见招拆招的话都是有原因的,因为中国的历代领导人,都是求知若渴的,邓公也不例外。

邓公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私塾教育,他幼年时便是小有名气的神童,十岁时就能用的一手好字写下反抗恶地主压迫的对联。

幼年时痛恨地主,长大后才明白,一切压迫的根源其实是来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国家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少年时期的邓小平并不能详细的说出个所以然,所以,在16岁时,他选择远渡重洋,去法国学习先进的思想。

但法国巴耶中学高昂的学费,并不是邓小平仅靠勤工俭学就能支付的起的,无奈,在法国就读了五个月之后,邓小平终止了自己的留学生涯。

虽然留学结束了,但邓小平并非一无所获,勤工俭学时他深入到了工厂和工人们一同劳作,他也亲眼见证了法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发起的工人运动。

自此,他学习到了将会在未来指导他一生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看着街道上因信仰共产主义而斗志昂扬的无产阶级者们,邓小平想起了远在祖国同为无产阶级的父老乡亲们,他也终于领悟到了原来共产党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

不等回国,邓小平同志就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他立下誓言,此生一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回国以后,邓小平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去了,在他努力向党组织靠拢时,党组织也关注到了这位优秀的年轻党员。

1926年,接受到党组织安排的邓小平动身来到了苏联继续求学,在这里,他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也系统的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法国与苏联的这两段求学经历,为邓小平能够在将来成为优秀的国家领导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之后,当邓小平同志经历完三起三落,在暮年时接受晚邮报记者法拉奇采访时,他条理清晰逻辑明了的回答,仍让法拉奇由衷的感叹:“能采访到如此有智慧的领导人是我一生的宿愿。”

结语

俗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外貌亦或是身高上的优劣,都不能成为评判一个人才能高低的标准,仅以外貌平评判他人的人,注定是肤浅的。

然而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直面来自别人的恶意评价,如何保护自己的尊严与优雅回击对方,绝对是我们生活中的必修课。

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尚且无法忍受不礼貌的话语,代表一国尊严的国家领导人们,更是要警惕那些话里有话的他国领导人,因为他们之中,不乏有试图用调侃我国领导人的方式,来侮辱我们的祖国的人。

虽然尊严并不是强者的特权,但只有强大起来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

1 阅读:565

伏安娜

简介:生命里,我们需要演绎不同角色,接触许多人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