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文化中,心,都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与生命、健康、以及爱、友谊、亲情、甚至文明都息息相关。
比如现代生活中,无论是当我们拿起手机想向一个人表达爱意时,还是在现实世界中给家人送上爱心气球时,它们一定是一颗心形的符号(❤️)。
可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当我们有能力打开一个人的身体,了解身体内各个器官的作用与功能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心,只是泵血这一个功能而已,随着心的一次次跳动,体内的血液流动就有了动力,如果它停止了跳动,血液流动自然也就停止了。
所以,把心与生命和健康相关联,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它与爱、友谊、亲情、甚至文明有啥关系呢?
现代医学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些文化层面的东西,属于意识和记忆,它们,统统属于大脑的范畴,也就是在我们头颅里。
可是,为什么全世界的文化中,当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定会发送“爱心”(❤️)符号,而不是“大脑”()符号呢?
——按照现代科学的解释,心虽然很火热,但只是一个没什么智商的发动机罢了,它只会机械运动,与情感毫无关联;与之相对应的,大脑看似冰冷,却充满了智慧、记忆和意识,它才是与我们的情感关联最密切的器官。
等等!
虽然这个结论看起来无比明确,但是,我们真的会“心碎”啊——当爱人远去,我们很少头疼,但心却真的会绞痛啊,反过来,如果爱人靠近,心也会立即有反应,砰砰直跳,让我们无比欢喜。
看来,身体是真实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也是真实的……
心,的确与我们的情感体验,有着显著且明确的关系。
现代医学对此也有佐证——有不少病例显示,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之后,移植接受者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比如,有一位叫作克莱尔·西尔维娅的女性患者,她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捐赠者是一名18岁的男性。克莱尔曾经是一位职业舞蹈演员,但手术过后,朋友们说她走路越来越像男人,她还表现出了该男子生前的很多行为习惯,开始喜欢吃炸鸡、喝啤酒,这一点也得到了男子家人的确认。这样的病例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思考,心,真的只是一个泵吗?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脑和心脏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交流——“心脑连接”。
就拿“心碎”来说,突然且强烈的情绪,比如亲人突然离世的悲伤,确实会让人“心碎”,因为这种巨大的压力,会让大脑迅速指挥身体,分泌肾上腺素,并且进入心脏,加快心率,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好储备。但是,如果这套体系失控,就会对心脏造成损伤,导致“心碎”的感觉。
反过来,心也会影响大脑,当恐惧突然降临,身体自然会有应急反应,包括心脏的砰砰直跳,这些身体上的感觉会引发大脑产生恐惧的情绪。
研究已经证明,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是有助于改善惊恐障碍症状的。
可见,心,不仅仅是血液之泵,它还真的会影响大脑,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注意力和意识。
让我们拥抱那些可爱的心形标识,它们不是文化的错误,而是真实体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