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30a124729a2fb92d116663f390fb1f6.jpg)
人生总有一些事情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遭遇许多人,有的人几十年朝夕相对,却形同陌路、相知甚少;有的人不经意间相识相遇,却犹如前世今生,萌生出终生不渝的情谊。
而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爱情就如同两颗闪亮的星星,相遇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只在交会时互放着光亮。
而这一束光亮却足以照亮彼此的生命,成为记忆里最刻骨铭心的存在。
两个注定无法走到一起的人,“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是释然,也是一种豁达。
1
1920年初夏,林徽因随父远游,来到了欧洲。
入秋后的伦敦总是湿漉漉的,父亲总在外面忙碌着,徽因的生活中除了下雨还是下雨,在异国他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此时,一个肤色白皙、戴一副圆眼镜的儒雅青年闯入了她的生活。徐志摩的出现给孤独多愁的林徽因像一束光照进了她的生活。。
徐志摩来拜访父亲,两人畅谈社会、政治、文艺和人生,徽因站在一旁安静的听着,听着入迷,被青年广博的学识深深吸引。
而志摩也为这个梳着两条细细长辫的,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感到好奇。
冬天的伦敦雨雾连绵,起居室里,壁炉的火明亮地跳跃着,两个年轻人在温暖的壁炉旁,畅谈英国的诗歌,彼此喜欢的诗人,拜伦、雪莱、华兹华斯和济慈,背诵着《夜莺颂》,“我的灵魂脱离了躯壳,跟着你清唱的音响,像一个影儿似的淡淡地掩入了你那暗沉沉的林中。”
对未来的理想抱负,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将两颗年轻的心不经意间轻轻地靠拢。
春天来了,伦敦的春天美好的令人陶醉。
康桥边静谧的小径,浓荫密布,碧草如茵,傍晚的夕阳在平静的水面上闪着温柔的银光,水草慵懒地轻拂水面,教堂里的钟声一声声撞入人的心里……
2
志摩说,他生平第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爱恋一个人的痛苦和甜蜜。
因为此时的志摩已结婚6年,妻子张幼仪是大家闺秀,却没有接受多少教育,志摩对他没有爱情。
他的感情来得迅疾而强烈,他认为对于徽因的追求是爱与美及自由的最高体现。
他要结束与张幼仪的婚姻,以获得自己的真爱。
面对志摩热烈而率真的感情追求,徽因不知所措。
尽管对他也产生了感情,但是深知他是有妇之夫,是兄长,是怀有赤子之心的“真人”。内心的慌乱、喜悦、羞涩、疑虑和担忧,让才16岁的徽因,分不清这里面有多少友情,又有多少异性间的倾慕。
她难过的反省着自己:当初正是清楚地知道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才可能跟他无顾忌地交往,自己怎么可能去做破坏别人家庭的事情?
更何况,名门出身的她,从小跟着祖父母生活,是在传统的伦理教育中长大的。
她高傲的性情和理性都使她不会去做任何与传统、与家庭的名望相悖的事情。
1921年秋,父亲出国考察的时间到期,林徽因随父归国。
林徽因和徐志摩,就像天空中运行的两颗星,相遇在浩渺无垠的星空,可是各自又有各自的运行轨迹和方向,相遇的刹那,闪耀着璀璨的星光,相遇过后,又各自沿着自己的人生轨迹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徐志摩的爱热烈而真挚,林徽因的爱清醒而含蓄,无论是从伦理道德还是家族期望上,在林徽因看来徐志摩都是那个“不可能的人。”
她清醒的知道,“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不是他心目中想象的那样一个人。”
写在后面
读《林徽因传》,不经意间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
从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另外一面,对于一个不可能的人,我们最该做的不是纠缠和执念,而是懂得适时的放手,以成全彼此更好的人生。
而林徽因真正的魅力不在于她这辈子被多少男人怜爱,而是即使她得到了无数男人的怜爱,也依旧能够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内心要的是什么,能在一段不可能的感情中以优雅的姿态抽离出来,在最合适的时刻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也正如她所说:
“世间很多东西,有得就会有失,有失就会有所得,感情也是如此。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生不逢时,无论多么的爱,如果注定不可能在一起,不妨把他当成一个朋友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