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928年,皇姑屯的一声巨响,直接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张作霖的专列被炸得四分五裂,车上人员伤亡惨重。然而,就在这场惊天暗杀发生前,竟有两个人提前下车,躲过一劫!
这可不是巧合,而更像是早有预感。这两个人到底是谁,他们又为何能全身而退?

不受控制的“东北王”
张作霖,这个从马贼到军阀的东北男人,有着传奇般的一生。
他出身寒微,却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政治手腕,逐步在东北地区站稳脚跟。
日本人初次与张作霖接触时,看中的正是这个野心勃勃的军人可以被利用的价值。

在日本的暗中支持下,张作霖从一名普通师长一步步晋升,最终掌控了整个东北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日本对张作霖的扶持并非出于好心。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控制这片土地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关键一步。
他们期望张作霖能够完全听命于日本,成为他们控制东北的工具。

起初,张作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配合日本的政策,得到了军事和经济上的支持。
随着张作霖势力的扩大,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
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东北的地方军阀,而是想要在全国政治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1926年,张作霖宣布出兵"讨伐"南方革命势力,并在次年进入北京,成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控制者。
这一举动使他的影响力从东北扩展到全国,也让日本人感到不安。
更让日本担忧的是,张作霖开始表现出独立自主的倾向。

他拒绝了一些有利于日本但损害中国主权的条约,甚至开始与其他列强接触,寻求平衡日本的影响力。
张作霖的这种转变,让日本人感到他已经从一个听话的傀儡变成了一个不可控制的变数。
对日本而言,一个不受控制的张作霖比一个反日的军阀更加危险。

因为张作霖了解太多日本在中国的秘密活动,也熟知日本的战略意图。
如果他转而与其他国家合作,可能会严重损害日本在东北的利益。因此,除掉这个曾经的盟友,成为日本关东军部分激进派军官的共识。

一场精心策划的暗杀
1928年5月,中国政局风云变幻。北伐军节节胜利,即将抵达北京。
张作霖意识到局势已经对他不利,决定撤离北京,回到他的东北老巢。
日本关东军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在张作霖返回途中除掉他。

6月4日凌晨,张作霖乘坐的专列从北京出发,计划经天津返回沈阳。
这趟旅程本应是他退守东北的开始,却成了他人生的终点。
日本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少佐和他的同伙们早已在皇姑屯三洞桥下埋设了近百斤炸药,只等专列经过引爆。

列车缓缓驶入皇姑屯车站,这是张作霖回到东北前的最后一站。
时间是早晨5点23分,天色尚未完全亮起。
当专列驶过三洞桥时,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巨大的爆炸威力将火车车厢掀翻,碎片四处飞溅。

爆炸发生后,现场一片混乱。浓烟滚滚,惨叫声不断。张作霖的贴身侍卫和随行人员几乎全部遇难。
张作霖本人虽然在爆炸中幸存,但已经身受重伤,被紧急送往医院。

尽管医生们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伤势过重,张作霖最终于当天下午不治身亡,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事后调查显示,这是一起精心策划的暗杀行动。
爆炸地点的选择非常巧妙——皇姑屯三洞桥下,这里地势隐蔽,便于安放炸药;同时又靠近沈阳,便于暗杀者迅速撤离。

爆炸的时间点也经过精确计算,确保张作霖的专列一定会在预定时间经过。
尽管日本官方事后否认与此事有关,但各种证据都指向这是日本关东军的所为。
这次暗杀行动虽然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正式批准,但却反映了日本军部对华政策的转变——从扶持傀儡到直接暴力干预。

两条生命的幸存
在这场血腥的暗杀中,几乎所有乘坐专列的人员都不幸遇难,但有两个人却奇迹般地逃过一劫。
他们是靳云鹏和町野武马,一个是中国高官,一个是日本顾问。
靳云鹏是北洋军阀时期的重要人物,曾被称为段祺瑞"四大金刚"之一。

他1877年出生于山东,早年在袁世凯麾下任职,后来又追随段祺瑞,历任北洋政府的多个要职。
在张作霖掌控北京后,靳云鹏被任命为陆军总长,成为张作霖政府的重要成员。
按照原定计划,靳云鹏应该与张作霖同乘专列回东北。

然而就在出发前,他在天津收到一封信,说是有紧急军务需要处理,要求他立即前往天津。
靳云鹏信以为真,提前在天津下了车,恰好避开了随后发生的爆炸。
事后证实,这封信是日本人安排的,目的就是让靳云鹏避开这场灾难。

日本人为何要救靳云鹏?原来他们看中了靳云鹏在军界的影响力,希望在事后利用他在华北地区建立亲日政权。
可靳云鹏并未按照日本人的期望行事,拒绝了日本人建立伪政权的邀请。他选择了隐居生活,最终于1951年在北京去世,享年75岁。
另一位幸存者町野武马的经历更加耐人寻味。

町野武马是张作霖的日本军事顾问,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参加过日俄战争,后被派往中国执行特殊任务。
他在张作霖身边担任顾问长达9年之久,表面上为张作霖提供日本情报,实际上却是双面间谍,同时向日本军方通报张作霖的动向。
在事发前,町野武马曾警告张作霖改变行程,避开夜间出行,这看似是出于对张作霖安全的考虑。

但更巧的是,就在列车即将驶过皇姑屯的前一刻,町野武马找了个借口突然下车,恰好避开了爆炸。
这一切都表明,他很可能事先知道爆炸计划,并精心安排了自己的脱身之计。
这两位幸存者的经历,揭示了这场暗杀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

日本人在策划除掉张作霖的同时,也在为事后的政治安排做准备,希望建立更加听话的傀儡政权。
但历史往往不按照预定剧本发展,张学良的接班和随后的“东北易帜”,打乱了日本人的全盘计划。

历史的转折点
“皇姑屯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政治暗杀,它标志着日本对华政策的重大转折。
在此之前,日本主要通过扶持傀儡、经济渗透等相对隐蔽的方式扩张在中国的利益。
而“皇姑屯事件”则显示出日本开始不惜采取公开的暴力手段来实现其目标。

张作霖遇刺后,其子张学良接管了东北军政大权。
与父亲不同的是,张学良接受过新式教育,有着更强的民族意识。
日本人原本期望张学良能够成为比他父亲更加听话的傀儡,却没想到张学良决定改变东北的政治方向。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地区改悬国民政府旗帜,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实现了"东北易帜"。
这一决定使东北与国民政府控制的其他地区形成统一战线,大大增强了中国政府对抗外来侵略的能力。
“东北易帜”对日本的东北政策是一个严重打击,也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采取更加激进行动的步伐。

“皇姑屯事件”后的几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公开化。1931年,日本炮制"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扶植"满洲国"傀儡政权。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这个角度看,“皇姑屯事件”可以被视为日本由隐性侵略转向显性侵略的起点。
“皇姑屯事件”也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事件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
张学良在父亲遇害后的表现,特别是“东北易帜”的决定,彰显了新一代中国军人的爱国精神,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皇姑屯事件”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血腥转折点,它标志着日本对华政策从暗中操控到公开侵略的转变。
张作霖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大国博弈中小国军阀的命运。“东北王”的倒下,却唤醒了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皇姑屯事件”档案解密》、《张作霖传》、《近代东北军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