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985年,日喀则,一名战士爱上了一位藏族姑娘,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感情迅速升温。
本以为这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谁知消息传到部队,指导员却当场下令:“立刻断绝来往!”
为何一段纯粹的感情竟遭到如此强硬的干涉?这背后,是纪律的约束,还是另有隐情?这段感情最后如何收场?

西藏亚东县,海拔超过4000米,空气稀薄,日照强烈。每年三月,当内地的春天已经姹紫嫣红,这里却仍被白雪覆盖。
1985年3月的一天,刚满19岁的川籍新兵周志远随采购队来到亚东县城。
他是去年入伍的新兵,还不太适应高原上的一切。氧气不足让他走几步就气喘吁吁,干燥的空气让他的嘴唇开裂出血。

那天,县城的集市热闹非凡。周志远和战友们负责为连队采购蔬菜和日用品。
在一个摆满虫草的小摊前,他看到了一个穿着艳丽藏袍的姑娘。
她皮肤被高原的阳光晒得有些黝黑,但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她不停地用藏语招呼着过往的客人,周志远听不懂,只是好奇地在摊前停留。

"你要买虫草吗?"姑娘突然用带着浓重藏语口音的汉语问道。
周志远愣了一下,摇了摇头。他问姑娘叫什么名字,姑娘说她叫卓玛,今年18岁。
周志远得知卓玛每天都要骑着牦牛,翻越几座小山,从家里来到县城摆摊。

有时候天黑了,她还要独自一人赶着牦牛回家。他心里不由得升起一丝敬佩和怜惜。
在返回连队前,周志远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小袋卓玛摊上的虫草,尽管他并不知道要拿它做什么。

回到连队后,周志远时常想起那个叫卓玛的藏族姑娘。
一个月后,他随另一个采购队再次来到亚东县,故意绕道去了集市,果然又见到了卓玛。这一次,他们聊了更多。
周志远了解到卓玛是家里的大女儿,从小帮助父母放牧和采集虫草。

她没有上过学,但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是跟着来做生意的汉族商人学的。
卓玛给周志远讲述高原上的风土人情,各种节日的来历。
她说最喜欢的是每年夏天的望果节,那时候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和亲朋好友一起唱歌跳舞。

周志远则给她讲四川的家乡,那里物产丰富,气候温暖,花草四季常青。
临别时,周志远大胆地问卓玛能不能和他通信。
卓玛害羞地答应了,但她说自己不识字,需要请人代写。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周志远的信从连队出发,经过几座山,几条河,最后到达卓玛的家。
卓玛的回信则要请村里识字的老人代写,再托去县城的人带到部队。一来一回,往往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信中,周志远写连队的训练生活,写高原上奇特的风景,写他对未来的憧憬。
卓玛则讲她采集虫草的辛苦,讲家里养的牦牛生了小牛犊,讲村里办的藏戏表演。虽然隔着山海,但两颗心却越来越近。

周志远和卓玛的通信持续了几个月,连队里的战友们纷纷起哄,说他找了个藏族姑娘做女朋友。
周志远不好意思地否认,但心里已经承认了自己的感情。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样的恋情在部队是被明令禁止的。
1985年8月的一天,指导员把周志远叫到了办公室。

"志远,听说你和当地一个藏族姑娘有联系?"指导员直接问道。
周志远不敢隐瞒,点了点头。
"你知道部队规定,军人不能和驻地的当地人谈恋爱吧?"
周志远低着头没说话。他知道这个规定,但一直没往那方面想,毕竟他和卓玛还只是通信,并没有确定关系。

指导员语重心长地说明了这个规定的重要性。首先是安全问题,驻防边境的军人接触太多当地人可能会导致军事信息泄露。
再就是避免因为个人感情问题影响军人的战斗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最后,也是保护当地人民,避免因为短暂的感情造成长期的伤害。

周志远明白指导员说的都有道理。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指导员要求他立即断绝与卓玛的联系,并写了最后一封信。
当天晚上,周志远彻夜未眠。他提笔写信,告诉卓玛因为军队规定,他们不能再联系了。

写完后,他将信折好,放进信封,感觉像是把自己的一部分心也封了进去。
这封信在望果节那天送到了卓玛手中。
据后来卓玛告诉周志远,那天她穿着最漂亮的藏袍,戴着最喜欢的银饰,正准备去参加节日的庆典。收到信后,她一个人躲在家里,哭了一整天。

部队生活很忙,训练、值勤、政治学习填满了周志远的每一天。
他努力不去想卓玛,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因为表现出色,他很快被提拔为班长,负责带领新战士。
1987年秋天,部队接到任务,要在乃堆拉山口执行为期一个月的特殊勤务。

乃堆拉山口海拔5000多米,是连接西藏与不丹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周志远作为班长,带领一个小组前往山口驻守。
高原的秋天来得特别早。9月初,山口已经开始下雪。一天傍晚,天气突然变得恶劣,大雪纷飞,能见度不足十米。
周志远和战友们紧急收起帐篷,准备转移到山下的掩体。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了微弱的呼救声。

顺着声音找去,他们在一个雪坑里发现了一个年迈的藏族老人。
老人冻得脸色发青,双腿已经不能动弹。周志远二话不说,背起老人,带着战友们艰难地向山下转移。
到了掩体后,他们用随身携带的急救包为老人做了简单处理,并用对讲机联系了山下的驻地,请求派车来接。

老人慢慢恢复了意识,用藏语说了很多话,周志远听不懂,只是点头微笑。
第二天,老人的家人来接他。让周志远震惊的是,老人的女儿正是卓玛。两年不见,卓玛似乎长大了不少,但那双明亮的眼睛一如当初。
卓玛认出了周志远,眼中闪过惊喜,但很快又黯淡下来,只是简单道谢后就和家人离开了。

周志远了解到,老人是去帕里高原采集药材,回来时遇上了暴风雪,才会迷路陷入险境。如果不是他们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偶遇后,周志远又开始想念卓玛。
他意识到,自己的感情从未消失,只是被埋在了心底。但军队的规定依然存在,他还是不能与卓玛联系。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88年夏天,周志远服役期满即将退伍。
按照惯例,退伍老兵可以选择回家乡,或者留在当地转业。大多数战友都选择回到家乡,毕竟谁不想念家人和熟悉的生活环境?
但周志远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他要留在西藏,确切地说,是留在亚东县。

当指导员问他原因时,他说因为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想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指导员似乎猜到了什么,但没有多问,只是祝他前程似锦。
退伍那天,周志远穿上便装,背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前往亚东县的路。
他不确定卓玛是否还在那里,是否还记得他,是否已经嫁人。但他知道,如果不去寻找,他会后悔一辈子。

到了亚东县,周志远直奔集市,寻找卓玛的虫草摊。但那个熟悉的位置已经换成了卖糌粑的老阿妈。
他打听卓玛的下落,但语言不通,没人能给他明确的答案。
周志远没有放弃,他找到了当地的退伍军人协会,希望能得到帮助。
协会的一位藏族老兵听了他的故事后,表示愿意帮忙。

老兵带他去了几个村庄,最后在卓木拉日雪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里,找到了卓玛的家。
卓玛的父亲认出了周志远,热情地邀请他进屋喝茶。
通过老兵的翻译,周志远了解到卓玛现在在县城的医疗站工作,学习藏医药知识。她还没有结婚,每天往返于村子和县城之间。
周志远决定在村子里等卓玛回来。他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三年后的重逢会是怎样。

傍晚时分,卓玛骑着牦牛回到了村子。
当她看到坐在家门口的周志远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周志远站起身,向她走去。两人相对而立,无声胜有声。
卓玛的父亲告诉她,周志远已经退伍,专程来找她。卓玛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但嘴角却扬起了笑容。

之后的日子,周志远留在了卓玛的村子里。
他学习藏语,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卓玛教他认识各种药草,带他去看最美的风景。两个月后,在卓玛父亲的主持下,他们举行了传统的藏族婚礼。
婚后,周志远和卓玛一起在县城开了一家艾草店,既卖药材又经营小百货。他们的生活平静而充实,却有着最真实的幸福。

青藏高原上的爱情故事与低海拔地区没什么不同,只是在稀薄的空气里,每一次心跳都显得格外珍贵。
周志远和卓玛的爱情,穿越了军队的规定,跨越了文化的差异,最终在雪山脚下扎下了根。
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是平凡人生中的一段真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边防战士回忆录》、《亚东县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