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混成民国一级上将?军龄军职军权都没用,关键看两大硬性指标

楚风文史 2025-04-01 05:06:1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民国当将军,不一定真得靠打仗。

有时候你拼命拼到头,连个上校都捞不着;可有的人,连枪都没摸过,却一步登天成了一级上将。这不是段子,是实打实发生过的事儿。

那时候,军龄、军职、战功都不算啥,想混成“一级上将”,得看两个硬杠杠,一个比资历还硬,一个比战功还稳。到底是哪两样?背后又有什么门道?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一场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军事行动由此展开。

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等将领各显神通,率部队从广东出发,向北方军阀发起猛攻。北伐军所到之处,军阀政权纷纷土崩瓦解。

这场历时近两年的战争不仅重新划分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也成为日后军衔评定的重要筹码。

战争中,蒋介石指挥第一军团,一路攻占武汉、南昌,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威望。

冯玉祥率领西北军在河南、陕西一带作战,牵制北洋军阀的兵力。朱培德带领滇军加入北伐,在江西战场表现突出。

何应钦作为黄埔军校教导团团长,培养了大批北伐军骨干。这些将领的战绩,成为他们日后能否获得最高军衔的关键依据。

北伐结束后,表面上看,全国形式统一了,实际上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并未彻底消除。

川军刘湘拥兵自重,西北军阀马家军控制着宁夏一带,云南依然由滇军把持。

如何整合这些地方军事力量,成为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原大战与军阀新格局

1930年,一场被称为"中原大战"的军阀混战爆发了。

这场战争的主角是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他们联合起来对抗中央政府。

战争持续数月,最终以反蒋联盟的失败告终。冯玉祥的西北军遭受重创,从此军事实力大不如前。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加强了对全国军事力量的整合。

他开始计划建立一套完整的军衔制度,用来区分嫡系和非嫡系部队,巩固自己的军事统治。

1932年,军事委员会开始酝酿《上将任官施行条例》,为后来的军衔评定做准备。

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后,冯玉祥在察哈尔组建抗日同盟军,这一举动引起了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冯玉祥虽然军事实力已经下降,但他的抗日形象让他在民众中拥有很高的声望。

面对中央政府的压力,冯玉祥最终主动解散了同盟军,表现出对南京政府的顺从态度。这一举动为他后来能够入选陆军一级上将创造了条件。

利益分配

1935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通过《上将任官施行条例》。

这部条例对一级上将的资格进行了详细规定:必须曾任国民革命军正规师以上的指挥官;必须参加过北伐战争。

必须对中央政府忠诚;必须是军事委员会的重要成员。这些条件看似客观,实则充满了政治考量。

条例通过后,军事委员会立即着手评定工作。评定小组由蒋介石亲自坐镇,何应钦、陈诚等嫡系将领参与其中。

他们根据各将领的北伐功绩、对中央的忠诚度、现有军事实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评定过程中,一些人选引发了激烈争论。

四川军阀刘湘就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刘湘拥有30多万军队,是西南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但由于没有参加北伐战争,且曾在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四川时没有积极配合中央"围剿",蒋介石对他心存芥蒂。

尽管刘湘派代表来南京游说,但最终还是未能入选一级上将名单。

相比之下,冯玉祥虽然曾在中原大战中与蒋介石为敌。

但因为具备北伐战功,且近年来表现出对中央的顺从,加上他的抗日形象和对旧部的影响力,蒋介石最终决定将他纳入一级上将行列,以示笼络。

蒋介石的军事班底

1935年4月,首批陆军一级上将名单公布,共有8人入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何应钦和朱培德两位蒋介石的铁杆嫡系。

何应钦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军事干部,从黄埔军校教导团团长到军政部部长,再到参谋总长,何应钦掌握着全国的军队调动权。

他实施了一系列军队改革,包括兵员征集、军需供应、军官培训等,大大提高了中央军的战斗力。

作为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何应钦在评定一级上将时自然名列前茅。

朱培德则是蒋介石的江西老乡和北伐时期的战友。

1930年代初,他主持江西"围剿红军"行动,表现出对中央军政权的积极推行和对蒋介石的绝对忠诚。

朱培德还负责改编部分地方军队,将它们纳入中央军序列,为蒋介石扩大军事基础做出了贡献。

除此之外,入选的还有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张学良、刘峙和顾祝同。

这些人或是拥有强大的地方势力,或是在军中担任要职,都是蒋介石统治不可或缺的支柱。

通过授予他们最高军衔,蒋介石一方面肯定了他们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将他们纳入了中央的军事体系,便于管控。

军衔评定背后的权力重构

这次军衔评定的特点非常鲜明。

首先第一个硬标准就是政治忠诚。

许多拥有强大部队但对中央不够忠诚的将领被排除在外;相反,一些军事实力已经不强但表现出忠诚的将领却得以入选。

第二个硬标准是北伐战争的贡献。

这不仅仅是对历史贡献的肯定,更是蒋介石巩固"北伐正统"地位的需要。

通过强调北伐的重要性,蒋介石将自己塑造成革命的领导者和继承者。

军衔评定成为政治安抚和控制的有效工具。

通过给予一些有影响力的军阀最高军衔,蒋介石减少了他们反叛的可能性。

而对于那些被排除在外的军阀,则可以利用军衔作为筹码,要求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忠诚。

这次评定体现了蒋介石对军权整合的深谋远虑。

通过建立正规的军衔制度,蒋介石使得原本松散的军阀部队开始向现代化军队转变,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内战奠定了组织基础。

1935年的军衔评定看似只是一场简单的授衔仪式,实际上是一次深刻的军事政治变革。

它不仅重新划分了军界的等级序列,也重塑了南京政府与地方军事势力的关系,为蒋介石进一步巩固统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语·】——》

1935年的陆军一级上将评定,表面上是一次军衔改革,骨子里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重构。

八位将领的入选与众多军阀的落选,不仅仅基于军事才能,更是政治忠诚度的检验。

蒋介石通过这一制度安排,牢牢掌控了军队命脉,为其后续的政治布局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民国军事制度研究》、《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中国抗日战争史》、《各省地方志历史资料》



1 阅读: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