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苏联抛弃,希腊共产党的悲剧

抽屉电影 2025-01-18 06:56:55

如果你看一部电影觉得看不懂的时候,或许应该换一个角度。当然,换个角度看不一定能真正的理解电影的主旨,但有助于你使用另一套方式来读懂,尤其是当你的角度刚好能对于影片自圆其说的时候,或许这个角度就是正确的。这个观点适合于今天的推荐影片《塞瑟岛之旅》。

《塞瑟岛之旅》是安哲罗普洛斯的一部作品,本片讲述的是一个阔别了自己希腊家乡的男子,经历了几十年的苏联的流亡之旅后重回故里。回家之后的他并没有展现出来特别的惊喜,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家乡已经是面目全非了。这种面目全非或者说是物是人非更多的带给归乡的男子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更加加大了他对于家乡的疏离感。面对着无法融入的家乡,归乡的男子陷入到了惆怅。

按扎罗普洛斯的作品更多的时候是晦涩难懂,这里的晦涩难懂指的不是电影本身的故事难以理解,而是隐藏在故事之外的创作者的主旨无法被轻易解释,如果不对于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做一个归纳总结的话,很难真正理解,创作者究竟是想要表达什么。本片就是如此,还有之后的《雾中风景》,《永恒和一日》《哭泣的草原》以及《尤里西斯的凝视》等作品,大都有着一种不直观的隐喻,隐喻的背后体现的是创作者本身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思考以及自己自身的创作处境的忧虑。

这种忧虑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尤为可贵,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很多优秀的作品,而对于本片,其实一句话就能将整个故事讲完,那就是一切都是片中的导演想出来的。

因为一开始,电影就在告诉给我们,本片的中心人物并不是离乡几十年的父亲,而是深受离乡几十年父亲影响的现实中的导演——儿子。父亲回乡这一故事如何展开的?也是因为导演在咖啡厅看到了一个让他不惜一切代价追逐的老人,这个老人引发了导演的创作思路,于是,在追寻老人的途中,导演创作了这个故事,老人消失在码头,导演刚好来到了码头跟自己的情人踏上了迎接自己父亲回归的归乡路。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导演在自己的父亲面临着情感上的极大波动的时候,总是一副冷眼旁观的样子,这实际上并不是导演本人冷眼旁观,而是导演本身就是故事的讲述者,他不需要动情,因为这一切都是他构思出来的。

理解了本片的构思之后,再去看这个故事就没有惊喜了,当然,这个没有惊喜指的是这个被构思出来的故事,然而在这个故事之外,我们同样的能看到另一种作者的隐喻,那就是针对作者所在的国家希腊与片中的父亲当时身处的流亡国家苏联之间的关系。

如果大家能稍微了解一下希腊的国家历史,就不难发现,在这个国家,在它经历二战时期有一个重要反抗力量那就是希腊共产党,希腊共产党所领导的反对力量本身在二战期间获得了很多希腊民众的支持,他们跟当时全世界的共产党一样都做了土地革命,然而在二战结束后,希腊所面临的局面却出现了大的变局。本来希腊共产党可以获得政权的独立的,然而当时的苏联却碍于英国的力量影响,让希腊共产党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执政地位。

当时的希腊人迎来了的是什么呢?是自己国家保皇党的力量,此后的希腊并没有迎来社会主义,也没有迎来资本主义,而是在一个极具扭曲的应该被时代抛弃了的皇权政党乔治二世,此后希腊迎来的是皇权的复辟,而后的希腊经历了军人独裁统治,经历了希腊第三共和国等等。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希腊才真正的从君主立宪时代结束,进入了民主共和时代。

因此,结合这个历史背景,我们再去理解希腊,再去理解安哲罗普洛斯,就显得清晰了很多。实际上就本片来说,我们真正能理解的结合了历史背景之后,一切昭然若揭,一句话也能说明白,那就是主人公对于自己的父亲的故乡情结完全可以投射到希腊对于共产主义的眷恋情节。

希腊想要加入苏联阵营却不可得,然而曾经本来拥有无比优越的条件也因为后来的苏联对于希腊本身的不重视而失去了,希腊共产党本来可以组建自己的社会主义政府,然而在战后,希腊却一直倒退到了封建时代的君主立宪制。这对于任何的希腊的进步力量来说都是一段非常难以启齿的历史事实。

本片就是将这种历史事实用电影的形式展现了出来,这之后,我们结合了希腊的历史才能真正的了解到这段让创作者感觉到无所适从,或者说飘忽不定的历史真相。可望而不可即,看似近在咫尺,实则远在天涯,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最后就只能像是电影的结局那样被流放。

……

你好,再见

0 阅读:9

抽屉电影

简介:每天为你推荐一部经典电影,风雨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