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兴衰(三十)李诵因何受到李适猜忌,差点被废除皇太子之位?

惊心鸟 2024-12-18 01:33:25

唐朝的皇太子向来与当朝皇帝存在各种矛盾,这是从唐太宗李世民时代便存在的特殊政治现象。甚至在武则天、李隆基当皇帝时,皇太子甚至受到他们的猜忌,不但随时可能被废除皇太子之位,甚至有着生命危险。唐德宗李适时代的皇太子李诵也是如此,他从被封为皇太子开始,便陷入了各种政治漩涡之中,而根源便是在其父李适身上。李适长期猜忌李诵,使其在政治上出于被压迫的态度,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敢轻易发表政治言论。本章节就李适与李诵父子之间的那些问题,互相猜忌的原因,进行一下解析。

李诵是李适的长子,在李适登基即位的当年便被立为皇太子,直到他登基,一共当了二十五年的皇太子,在唐朝的皇太子中算是年限比较长的。他在当皇太子期间非常的谨慎,极少正式的发布关于朝廷的政治意见,这在唐朝的皇太子中是不多见的。他把喜怒哀乐都压在心底,似乎对朝廷政治漠不关心,实际上却是对当时的朝廷政治非常的不满。他在东宫之中,常常与王伾和王叔文等人谈论天下大事,关心民间疾苦,因此名臣韩愈给了他极高的评价。从史书来看,李诵表现得如此谨慎,是与其父李适的猜忌是密不可分的。

李适对李诵猜忌最严重的事情发生在泾源兵变之后,当时他甚至想接着郜国公主私通事件借题发挥,顺便废了李诵的皇太子之位,改立舒王李谊为皇太子。最后是四朝老臣宰相李泌以身家性命做了担保,然后又反复与李适进行争论辩解,李诵才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看了这段历史后,很多人觉得李适胡搅蛮缠,完全是没事找事,对儿子太过苛刻了。这个事情完全是郜国公主的错,与李诵没有一点关系。李适却抓住这个案件不放,把黑水攀污在李诵身上,力求废掉其皇太子的地位,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李适为什么对李诵如此猜忌呢?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只说了李诵过得谨慎和小心,不敢随便对朝政发表意见。他有时在东宫中表露出反对朝廷的意见,都被东宫的官员所劝阻了。然而通过对郜国公主私通一案进行分析,却可以看到李适与李诵的主要矛盾所在,也显露出李适猜忌李诵的原因。

郜国公主私通案是唐德宗李适执政时的皇室丑闻,这个丑闻与李诵的关系不大,但却被攀污到了李诵身上。郜国公主是唐肃宗李亨之女,先嫁给虢国夫人的儿子裴徽生子裴液。裴徽死于马嵬坡之变后,她改嫁新昌公主的儿子萧升,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她的女儿萧氏嫁给李诵当太子妃,史称萧妃。

因为郜国公主两任丈夫都早逝,所以她在外面的私生活很乱,与很多官员都有私通的行为。与郜国公主私通的官员中,有一位是来自唐朝中央禁军的将领,是官职为禁卫将军的李昇。这位李昇经常出入郜国公主的府邸,被宰相张延赏告到了唐德宗李适面前。张延赏的上告是为了挟私报复,因为他在做西川节度使时,与当时的东川节度使李叔明有嫌隙,而李叔明便是李昇的父亲。因为郜国公主既是皇室成员,又是李诵的岳母,所以李适认为她在帮着李诵结交党羽,而李昇便是党羽之一,于是下诏彻查郜国公主私通案。

这个案子一查就牵连甚广,调查的人发现郜国公主的情夫中除了李昇外,还有蜀州别驾萧鼎、丰阳县令韦恪、彭州司马李万等人。而且郜国公主除了情夫遍地以外,还搞厌胜邪术,让儿子萧位为祷文。于是李适大怒,下诏废除了郜国公主的封号,将其幽禁起来。李万因为是李唐皇室的宗族子弟,犯了族内私通的大罪而被杖杀。郜国公主其他的情夫,包括她的四个儿子都被判处了流放。最让人感到不解的是,李适居然把郜国公主丈夫萧升的哥哥萧复也判了流放,最后萧复死于流放之地饶州。

李适如此处置的罪名是郜国公主帮助李诵结交党羽,所以他想借机废除李诵的皇太子地位。在遭到老臣李泌阻止后,李适放弃了废除李诵的打算,但对于郜国公主和她的情夫们都不能轻饶,因为这是皇室莫大的丑闻。李适对于郜国公主和情夫们的处置大致是没有问题的,但事情牵连到萧复就比较诡异了。萧复与这个案子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平日里与郜国公主基本没有来往,被牵连到这个案子完全是冤枉的。但他与李诵的关系比较密切,是东宫的太子左庶子,从职务上看是负责教育和辅助李诵处理政务的最高级官员。

如果说李适处罚其他人是因为郜国公主私通案,那么他将罪名牵连到萧复身上就是最典型的政治斗争了。因为李泌的力保,李适拿李诵没有办法,便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李诵身边地位最高的官员萧复。李适拿萧复开刀,很明显的就表现除了自己猜忌李诵的原因。

萧复不是普通的官员,在当时是宰相级别的朝廷重臣。萧复出身于兰陵萧氏,是高门大阀出身的官员,在朝廷中声望卓著。兰陵萧氏长期与李唐皇族通婚,所以在皇族宗室中也是很有名望的。他长期在外当官,担任过多地的刺史,因为政绩并列天下第一,在泾源兵变之前进入朝堂出任户部尚书。

泾源兵变发生后,萧复跟着朝廷逃到了奉天小城。当时李适认为奉天太小难以支撑,想要跑到凤翔避难。萧复出面阻止了李适,他认为叛将朱泚长期掌握凤翔兵权,跑到凤翔是自投罗网。果不其然,没过几天凤翔就发生兵变,因为没有出逃凤翔,李适逃过一劫。因此萧复靠着此功绩被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当时的宰相之一。萧复成为宰相后与奸臣卢杞关系极差,多次在李适面前弹劾卢杞,所以李适对他很猜忌。后来李适渐渐的疏远了萧复,萧复便主动辞去宰相的职务,出任太子左庶子的官职。

查阅郜国公主私通案,可以发现这个案子与萧复完全没有关系,但李适却将黑水泼到了萧复身上。分析李适这么做的意图,很明显是在无法废除李诵时,以最大限度的削弱李诵身边的力量。当时李诵已经形成了以王伾和王叔文为首的东宫集团,但这个集团的官员级别不高,大多都是朝廷的中层官员,真正的朝廷重臣只有萧复一人。但萧复的声望很好,朝廷中的几个宰相与他的关系都不错,所以这也成为李诵得到朝廷宰相们支持的原因之一。东宫集团虽然形成了,但势力并不大,却已经表现出反对当前政治的倾向,所以受到李适的猜忌。

当时的东宫集团与朝廷最大的分歧在于,李诵对李适纵容和依靠宦官集团的行为表现出反对的政治态度。在当时反对宦官集团的官员中,除了东宫集团的年轻官员,在朝廷重臣中萧复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萧复当初被罢相,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强烈反对李适重用卢杞和宦官集团,于是招致了李适的不满。萧复作为东宫的最高官员,又与东宫集团反对宦官集团的政治态度一致,这显然让李适感到了威胁,所以才借着郜国公主私通案将其流放到饶州。如此一来,东宫失去了萧复,也是切断了与朝廷的联系,政治影响力和实力都大为削弱。

从这个角度看,李诵与李适的最大分歧便是在于对待朝廷中所存在的官宦集团的政治态度。李诵是反对宦官集团的,他在东宫内部会议上不止一次提到过。只是因为李适的猜忌,他为了避免遭到政治迫害,在朝廷中没有正式对宦官集团表明政治态度。但李诵所依赖的萧复却是反对宦官集团最为激进的朝廷重臣,他甚至不惜惹怒李适,都要弹劾宦官集团。但在泾源兵变中,因为李适在宦官们的帮助下才从长安出逃,所以他对宦官的信任超过了朝廷的其他官员。李适在后期纵容宦官集团的政治态度,与李诵反对宦官集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实际上从李诵即位后实行的改革措施看,他首先也是针对宦官集团展开政治斗争的。李诵与李适在对待宦官集团的态度不同,也就导致了父子俩在政治上出现了针锋相对的现象。李适要靠着宦官集团来掌控朝廷,与朝廷中以李泌为首的宰相团队进行制衡,还要通过宰相团队压制各地的藩镇集团,如此才在朝廷中形成了权力制衡。李诵反对宦官集团,实际上就是动摇了李适的执政根基,这是李适绝对不允许的。李适借用郜国公主私通案打击李诵,本质上就是稳固自己在朝廷中的派系和政治权力,以达到强化皇权的作用。

郜国公主私通案与李诵并没有什么关系,但郜国公主是李诵的岳母,这就成了攀污李诵的理由。李适说与郜国公主私通的官员是李诵的党羽,其实完全是在栽赃嫁祸。李诵是非常注重清白的皇太子,他的东宫集团中都是政治经验欠缺的君子,比如后世比较出名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这些人虽然忧国忧民,有着复兴唐朝的政治抱负,但缺乏政治经验,而且非常清高。郜国公主私通的那些情夫,都是腐败污秽之辈,怎么可能加入东宫集团?如果李诵搞这些藏污纳垢的事情,那他不但不会得到李泌的力保,甚至会被宰相们唾弃。

这次因郜国公主私通案而掀起的政治斗争最终以唐德宗李适的胜利而告终,李诵虽然在李泌的力保下稳住了皇太子之位,但身边的实力也受到大为削弱,使得他不得不继续夹着尾巴做人。李适通过这种方式稳固了皇位,却使得宦官专权的力量越来越大,也为后来唐朝的衰亡埋下了隐患。李适稳固了自己的皇位,同时也为李诵埋下大患。因为李诵的东宫集团实力的弱化,让他登基后的皇位出现了动摇的隐患,这也成为为李诵后来改革失败,被迫禅让皇位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李适这次对李诵的打压,让唐朝在政治上彻底走向了堕落了不归路。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