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小说总是那么意味深长,像一壶好茶,轻轻抿一口,只觉得清香甘甜,越品越觉得醇香浓厚,那种茶香味绕梁三日。
先生的小说《祝福》中塑造了一个淳朴的妇女形象:祥林嫂,她原本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因为命运的不公平,她遭受了人生一次次重创。
也许是心中的苦闷无处发泄,她一遍遍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伤口,由此一次次地咀嚼痛苦,最后终于在别人的麻木和自身无尽的痛苦中死去。
01、祥林嫂一次次遭遇到命运的捉弄,却无力抗争
祥林嫂原本也是一个勤快能干的女人,可是因为她出身在一个底层老百姓的家中,而且还是一个女孩,她的婚姻从来由不得自己。
其实她的人生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结婚前,她是属于她父母,为她安排了一桩他们认为可以的婚姻,结婚后,她便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
丈夫死后,祥林嫂失去了经济来源,只好外出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可是,老天却连这个自由都不给她。很快婆婆带人将祥林嫂抓了回去,做主将她嫁给了贺老六。
本来,丈夫去世已经是很悲惨的事情了,可是婆家的做法简直是令人发指,居然利用她来收取彩礼,简直是“物尽其用”。
也许是老天垂怜她,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是真心疼她,祥林嫂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似乎生活正对她展演欢笑,没多久,贺老六死了,连那个可爱的孩子也被狼叼走了。
命运将祥林嫂推入了深渊。
祥林嫂却完全无力抗争,最初不能违背父母之命盲婚哑嫁,第二次在婆婆的威逼下再次嫁人,最后连唯一疼爱自己的丈夫,自己疼爱的孩子都一并离开了她。
祥林嫂就这么被命运裹挟着前行,她委屈,她不甘心,却无从反抗,只有一次次向众人揭开伤口,诉说不幸的往事来表达自己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02、每一次揭开伤疤,都是重新回味一次痛苦
可是祥林嫂一次次向众人讲述伤心和痛苦的往事,却没有让自己释然,反而是一次次揭开就要愈合的伤口,再次流血受伤。
祥林嫂就这么不断咀嚼自己的痛苦经历,她似乎被过去的痛苦缠绕无法解脱,只是用一次次地诉苦,想要缓解心中的哀伤,岂料却越发加重了心中的痛苦。
她的抗争方法让她一次次跌入了痛苦的深渊,她渐渐发现一次次将伤口扒开,自己只是再次品尝那些苦涩的往事,于是她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鬼神之说。
祥林嫂觉得这辈子是没有了希望,她内心已经放弃了抗争,认命了,只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下辈子,
“给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赎这一世的罪”。
我觉得这比她向旁人唠叨诉苦更为可悲,前者说明她还心有不甘,与其说是在讲述不堪的过往,不如说她在控诉命运的不公平,可是残酷的现实真的会将人吞噬掉。
祥林嫂就是如此,她最后终于在命运前低头了,认为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罪孽太深。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余华的《活着》,小说中的福贵的命运和祥林嫂不相上下,福贵从一个脚不沾地的公子哥儿落魄成了一个穷困潦倒之人,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开了他,最后只留下老牛和他作伴。
但是,经过岁月的沧桑和沉淀,福贵似乎发现了人生的意义,在晚年能够坦然回顾自己的一生,这也许是他比祥林嫂要幸运的地方。
03、将伤口示人换取廉价的同情,只是再一次的伤害
祥林嫂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类型的人物,就是那种反复不断地向他人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的人。其实我们现在如果用祥林嫂来说某人,多少带点鄙夷和厌烦之心。
回到小说中,祥林嫂其实是一个善良勤劳之人,她从来不伤害他人。刚开始,周围人都和她相处不错,连她的东家都对她的离开感到惋惜。
可是当她再次来到小镇,开始人们还是对她的不幸遭遇抱着同情之心,可是随着她每天絮絮叨叨诉说过往的痛苦经历,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开始大家还会陪着滴几滴眼泪。
慢慢地,连最慈悲的老太太眼中都没有了眼泪。
再后来,人们甚至拿她的痛苦经历来调侃她,这些似乎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了。有的人甚至觉得她就是一个不祥之人,唯恐避之不及。
不得不说,这就是人性,倾诉是有底线的,同样一个人的同情心也是有时效性的。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不要向任何人诉苦,因为80%的人不关心,剩下20%听了很高兴。
可见,鲁迅先生是何等睿智,他早已洞悉人心和人性,借用祥林嫂这个人物将人性剖析开,让我们自己去品味和琢磨。
最后一点:
小说用的是一种正儿八经的调侃口味,讲述了一个悲剧人物的悲惨一生。
小说的标题《祝福》更是具有讽刺意味,一个可怜的老妇在年终祝福声中死去,这种强烈的反差极具讽刺意味,背后还带着浓厚的批判,也是对于那个不公平社会和人性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