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的秋天,年仅26岁的周恩来从法国归国,去往广州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一职,自此开启了军事生涯的起点。周总理进入黄埔工作,和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他在黄埔军校筹建期间力荐了周总理,而且他还是周总理的入党介绍人,他就是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张申府。
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一直行走在革命的前沿,曾为党的创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到了1925年,他却一气之下脱离了党组织,到了晚年为此而后悔不已。
十九世纪末,张申府出生在河北献县的一个诗书之家,祖辈曾出过清廷进士。少年时期,他在家乡的私塾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稍年长后则去往了北京求学。读书时他勤奋刻苦、孜孜不倦,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一所知名的新式学堂,并在1913年考入北大。毕业后留在学校任教,主要教授数学与逻辑,也曾在校内的图书馆几次代理过图书馆主任这个重要职务。
在北大教书期间,他与李大钊和陈独秀志同道合,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员,做了诸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重要工作,并参与到了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当中。1920年,他去往法国进修,同时受李、陈二友的嘱托,在法国继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期间曾参与成立了党在巴黎的早期组织。
也就是在这段旅欧时间内,他结识了周恩来,并介绍他加入了党组织。四年后,张申府回到祖国,参与到黄埔军校的建立工作中,同时出任政治部副主任一职,并为蒋介石担任翻译。
不过在和蒋共事期间,张申府对其行事作风很是不满,认为他不是一个可以长期在一起工作之人,于是在黄埔待了不久便选择了离开。此后,他出席中共四大,席间由于反对与国民党合作,因此和持相反意见的同志起了冲突。他固守己见,坚定认为党应该保持独立性,不能依附于其他政党,最终负气离会,并决意退出党组织。即便是周恩来、李大钊等人对他极力劝阻,但他还是文人倔脾气,最终退了党。
退党之后,张申府将自己的精力主要转移到学术、教育方面,先后曾在多所国内名校任教,期间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子,著名学者钱钟书也曾是他的学生之一。作为一名杰出的哲学家,他在罗素哲学研究方面有着极为深厚的功底,是最早在国内介绍这位英国哲学家思想之人。张申府先后翻译了诸多其作品,在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就连罗素本人都曾经在给友人的信中盛赞,在中国有一位张先生,比他本人还了解他的作品。
另外一方面,虽然退出了党组织,但他也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大事,积极推动革命发展,宣传爱国主义。1935年,他领导了北平的抗日救亡运动,一度因此而身陷囹圄,在监狱里被关了两个月,后来还是冯玉祥出面,才得以恢复自由身。除此之外,他还曾参与了民盟的建立,并在民盟当中担任过重要职位。
时至1948年,张申府做了又一件继退党之后令他很是后悔的事情。当时已经是解放战争接近尾声的时间段,在战场上,解放军节节胜利,全国解放即将迎来关键时刻,然而就在此时,他却发表了一篇名为《呼吁和平》的文章,言辞中偏向于国民党,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他这时发表这样的文章都有些不合时宜,因此文章一经发表,立即招来大量负面评价,甚至民盟更是将其开除。
建国后,在周总理的关怀之下,张申府去往了北京的图书馆工作。特殊时期到来后,他曾受到冲击,后于1979年得到平反,曾两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建党元老与世长辞,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