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象乾:前言——呼和浩特的植物(1)

人易追梦梦难舍 2024-12-04 16:58:43

前 言——呼和浩特的植物(1)

富象乾

呼和浩特的北部和东部是大青山和蛮汉山山地,海拔在1500-2000米,南部为土默川平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在大青山以南又可形成东西呈带状分布的山前倾斜平原与黄河、大黑河冲积平原。

呼和浩特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它的特点是: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多。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炎热。年、日温差大,春秋两季气温变化剧烈,冬春风大,时常遭受寒潮侵袭。

早在五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初期,这里就有古人类生存着。在商、周、春秋时代以至战国时期,这个地区则有少数民族为游牧部落,他们依靠放牧和狩猎生活。

当时这里水草丰茂,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在山区则是林木郁闭,层峦叠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本区归“云中郡”。

进入明朝,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平原,内地移民不断增加,出现了“开云田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的情况,人们随着学种五谷,试栽树木瓜果,筑起好多“板申”(即房屋),形成了安定的局面。

明代万历三年,归化城(即旧城)基本建成,清代乾隆四年,满清政府由于军事需要,又筹建了“绥远城”(即新城)。这样由于建造城池,移民增加,山林多被砍伐利用,加以长期的人为或自然灾害,以致山区有许多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树木荡然无存,形成了光山秃岭。大青山中至今还残存着过去伐采后的松杆树根,可为见证。

清代满洲八旗军队驻防呼和浩特后,随即选定土默川平原“就地筹粮”,进行大规模的开垦。到清末,“除了湿地、碱情地带、砂川、山岗,几乎所有土地都变成了农田”,自此以广种薄收的农业代替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畜牧业。

辛亥革命到新中国建国前夕,本市山区及平原自然植被的破坏,有增无减。

建国后三十多年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本市山区和平原的自然植被不但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和恢复,同时国家和人民在山区还进行了大量的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工作,在城市和平原地带也进行了绿化造林、封滩育草及计划种植等,使历史上所形成的植被破坏面貌大有改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