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大油服巨头陆续发布四季度财报,其中透露了油服行业回暖的重要信号。
油服行业 斯伦贝谢 行业回暖
共2027字|建议阅读时间 3 分钟
文 | 江南
油气行业的寒冬之下,油服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全行业经历了一场千亿美元级别的亏损和数万人规模的裁员之后,“全球油服一哥”斯伦贝谢终于在第四季度率先实现了盈利。
与此同时,另一油服巨头贝克休斯同样扭亏为盈,哈里伯顿则顺利实现营收上涨。
三大油服巨头业绩的同时翻红,是油服行业整体回暖的显著信号。
01、油服巨头业绩好转
日前,斯伦贝谢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在第四季度中,斯伦贝谢实现营收55亿美元,利润3.74亿美元,年内首度实现盈利。
图片来自:斯伦贝谢
斯伦贝谢CEO表示,这是自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四个部门全部环比增长。
在三个月前,斯伦贝谢对今年的利润情况态度并不乐观,曾发布警告,称可能要到2021年中旬才能实现盈利。
对于提前半年获得盈利,斯伦贝谢CEO强调,这一点的实现,与油服行业的复苏密不可分。
在今年前三个季度中,斯伦贝谢连续出现亏损,业绩着实堪忧。
前三个季度的累计亏损额度高达109亿美元。尤其在一二季度中,分别亏损了74亿美元和34亿美元,利润、营收均创下近年来的新低。
事实上不止斯伦贝谢,在今年前三季度中,油服行业可谓是遍地哀鸿。三大油服巨头中的其余两家同样不可避免地陷入亏损。
其中贝克休斯前三季度亏损约104亿美元,哈里伯顿约为27亿美元。
为了应对行业的低迷,油服巨头们不得不选择“断臂求生”的方式,来缩减企业的开支,增加现金流。
在今年二、三季度中,油服行业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大裁员。据美国石油设备和服务协会(PESA)数据显示,自疫情爆发以来,全球油田服务部门已经失去了超10万个工作岗位。
以斯伦贝谢为例,去年其发布裁员计划后,裁掉了近四分之一的员工,为此斯伦贝谢支付超10亿美元的遣散费。
除了裁员,油服巨头们还抛售了手中的部分资产。例如在今年8月,斯伦贝谢就将其在北美页岩压裂业务出售给一家油服公司,以减缓北美地区业务对公司整体业绩的拖累。
而为了获取更多的现金流,哈里伯顿则被迫拍卖了几处房产,生存困境可见一斑。
巨头的断臂求生,是行业低迷困境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通过一系列的被动防御,油服企业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成本。贝克休斯在年底前实现节省7亿美元成本的目标,而斯伦贝谢则希望能够降低15亿美元的成本。
尽管未能解决年度大幅亏损的局面,但通过有效缩减开支,油服企业的困境在三、四季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02、行业回暖信号显著
被动降本、缩减开支,给了油服巨头们抵御寒冬的武器,但并却不是他们在第四季度业绩翻身的唯一手段。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季度中,除了斯伦贝谢取得了3.74亿美元的净利润之外,贝克休斯也同样扭亏为盈,净收入达到了6.53亿美元。
哈里伯顿第四季度的业绩同样较为可观,虽然依旧录得2.35亿美元的亏损,但营收达到了32亿美元,超出了业内此前的预期。
在发布第四季度的业绩后,三大油服巨头的掌门人也不约而同地道出了业绩扭转的原因:油服行业已经渡过了最糟糕的时代。
其中哈里伯顿CEO表示,尽管世界仍受到疫情影响,但原油价格已回升至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这意味着,一个多年能源上行的周期即将开始。
随着油价逐渐回归到50美元以上的水平,石油市场逐渐得以复苏,许多石油公司开始增加油气投资与生产活动,而这也成为了当下油服行业回暖最大的利好。
上周,贝克休斯公布最新数据,美国钻井商连续第9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截至1月22日,油气钻井数量达到了378个,为5月份以来的最高点。
钻机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原本被裁减的岗位也逐渐恢复,数据显示,近三个月来,已经有超过一万名油服工作者得以重新回归到行业中。
油气活动的增加和新增的就业岗位意味着行业将向好发展,曾一度四面楚歌的油服行业正在逐渐回暖。
受益于油气行业整体回暖和四季度业绩的好转,油服巨头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日前,三大油服巨头纷纷表示,预计在今年晚些时候,全球石油行业支出将出现反弹,油田服务行业将随之复苏。
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不少研究机构的认可。
知名研究机构Rystad Energy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21年起,油服行业将开始复苏,2022和2023年逐渐加速。届时,行业资本支出将有望达到6200亿美元左右,基本回归到疫情之前2019年6390亿美元的水平。
同时,该机构预计,钻井服务会成为最先恢复的部分,除此之外油服产业链的其它环节的复苏速度将会比较缓慢。
当然,除了对未来持有乐观态度之前,也有不少机构认为,油气需求已经濒临见顶,对于传统油服行业的未来持审慎态度。
相应地,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能源转型成为了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能源转型在石油行业开展的如火如荼,这一点也给油服企业提供了一条潜在的发展之路。
未雨绸缪,布局长远,不少油服企业已经开始着手转变。
未来,传统的油服企业或许也将走上一条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