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断崖式减少8000万张!

鑫玛说财经 2025-02-20 14:23:03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揭开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剧烈震荡:

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在用发卡量仅为7.27亿张。

这一数据已连续九个季度下滑,自2022年第四季度的峰值8.07亿张以来,累计减少8000万张——相当于德国总人口一夜蒸发。

这场"断崖式下跌"的背后,是商业银行集体收缩战线、监管铁腕整顿、消费者权益缩水的多重风暴。曾经被银行视为"香饽饽"的信用卡业务,为何突然遭遇滑铁卢?

一、从"发卡狂欢"到"断舍离":信用卡黄金时代终结

回望2010年代,中国信用卡市场曾上演过一场疯狂的"圈地运动"。

银行柜台摆满联名卡申请表,加油返现、航空里程、超市满减等权益层出不穷。

某股份制银行高管回忆:"当年我们甚至给每个员工下达硬指标——每人每月必须完成200张发卡任务。"

这种野蛮生长在2022年达到顶峰:全国信用卡发卡量突破8亿张,相当于每两个中国人就持有一张信用卡。但盛宴之下暗藏危机:

-睡眠卡泛滥:某城商行内部数据显示,其发行的联名卡中,超40%的卡片开卡后从未激活;

-多头授信风险:部分客户持卡量高达20张,多家银行授信额度叠加突破百万;

-权益泡沫化:某银行推出的"无限次机场贵宾厅"服务,单卡年成本超过3000元,远超持卡人贡献的利润。

监管层终于亮出红牌。2022年7月,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

1. 同一客户持卡量不得超过6张

2. 强制清理18个月无交易的"僵尸卡"

3. 禁止过度营销联名卡

政策重锤下,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率先行动。

以某头部银行为例,2023年累计停发航空联名卡12种,清理睡眠卡超600万张。这场"断舍离"直接导致市场总量锐减,却也揭开了行业转型的序幕。

二、权益"瘦身"引发蝴蝶效应:中产消费降级真相

对于持卡人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福利缩水"。

2024年以来,多家银行密集调整权益政策:

-里程兑换腰斩:某银行白金卡兑换标准从12积分/公里调整为18积分/公里;

-贵宾厅缩水:部分银行将无限次服务改为"年费达标赠送2次";

-消费返现门槛提高:满1000元返50元的政策,悄然变为满3000元返80元。

一位年消费30万的持卡人算账:"以前靠信用卡权益,每年能省下2万多元差旅费,现在至少要刷50万才能维持同等权益。"这种变化直接冲击中产消费群体。

更深层的冲击在于消费场景迁移。

随着移动支付普及,2024年第三方支付占零售消费总额比重已达86%,信用卡的支付媒介功能被大幅削弱。

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透露:"现在年轻人更倾向‘轻信用’消费,我们的活跃客户中,35岁以上群体占比超过七成。"

三、银行打响"降本增效"战役:分中心关闭与数智化突围

面对市场剧变,商业银行正经历着痛苦的模式转型。最直观的表现是线下收缩:

- 华夏银行2024年关闭信用卡分中心23家

- 中信银行将线下营销团队缩减40%

- 某城商行全面取消地推人员绩效奖励

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革命。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信用卡业务已进入‘零和博弈’阶段,精细化运营能力成为胜负手。"银行纷纷押注智能系统:

1.AI精准营销:通过消费数据分析,向高频消费客户定向推送高端卡;

2.虚拟信用卡:某银行推出的"数字卡"发卡成本仅为实体卡的1/10;

3.场景金融融合:将信用卡嵌入新能源汽车充电、医美分期等新兴场景。

四、未来之战:从"发卡量"到"单客价值"的生死转型

在这场行业大洗牌中,头部玩家已调整战略方向:

-建设银行推出"家庭综合授信",将信用卡与房贷、教育金融捆绑;

-平安银行打造"信用卡+保险"生态圈,持卡人刷卡自动获赠健康险;

-招商银行试水"动态额度",根据客户资产规模实时调整信用额度。

资深市场人士董峥预测:"未来3年,信用卡市场将呈现‘总量稳定、结构分化’格局。高端客户争夺战会白热化,而普通客户可能面临‘无卡可办’的局面。"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场变革意味着更理性的选择:

- 注销闲置卡片,避免年费损失

- 关注银行积分贬值风险

- 警惕"分期优惠"背后的真实利率。

(完)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鑫玛说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