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度老龄化的社会,谁来为我们养老?

罗sir职话 2024-09-28 22:59:58

3亿60岁以上老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对应逾5亿左右的80后到00后,这之间的差值,应该如何弥补?

养老毫无疑问是个大麻烦,尤其是对我们这个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来说,更是一项沉重的社会成本。

而最近推出的延迟退休,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养老带来的压力。

但这还远远不够。

延迟退休第一个要解决的其实是财政问题,目前我国财政每年对社保养老基金池的补贴金额已经高达每年2万亿。

2万亿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已经占到当年税收收入的13%,更关键的是,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长,未来这个数字还会持续性增加。

一年13%的税收收入拿去补贴养老基金,这是显性的第一个养老成本。

延迟退休还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人口的结构问题。预计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将高达28%,占比接近三成的退休老人,这对养老金的发放和存续,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当一个经济体的劳动力已经卷到极致的时候,就只能通过延缓劳动力退出来变相增加总劳动力。

换句话说,尽管此前我们的退休时间比很多发达国家还要早,但由于劳动强度比他们更高、劳动时间也比他们更长,劳动回报还比他们更低,因此在面对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延缓退休年龄,是最快最有效的一种解决方式。

但这,还不足以彻底解决老有所养,谁来养的问题。

从80年代的计划生育开始,独生子女家庭影响了我国一代80后和90后,到今天,他们本应该拥有更多的人口,而更多的人口基数,也会生育更多的00后甚至是10后,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只生一个好”的观念下,间接造成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人口断代。

人口断代的问题有多严重?

从数据上看,我国50后有1.6亿人,60后有2.17亿人,70后也有2.24亿人,由于此前的人口基数庞大,80后的人口也不少,有2.19亿人。

但从90后开始,只有1.88亿人,00后更是只有1.47亿人,10后则是1.46亿人。

至于20后,几乎可以肯定会成为我们建国以来人口最少的一代人,极大概率会缩减至不足1亿人,甚至不足9000万人。

从10后的1.46亿人,到20后的不足9000万,一代人的十年时间里,我国的新生儿直接少了5000万,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等到80后2040年开始步入退休年龄的时候,20后则开始步入职场参加工作,而80后有多少人呢?

有2亿人口。对应到20后人口不足1亿,这之间的养老金差值如何弥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然了,养老这件事也不能全靠养老金,毕竟个体和家庭的力量,在一个老龄化社会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问题在于,靠个体和家庭,容易吗?

很多人都容易低估延迟退休带来的长周期代价。凡事都有成本,宏观会算人口和养老金收支平衡的账,微观上的个体也会算自己收入现金流的账。

延迟退休,意味着他们支付社保的时间变长,领取社保的时间变短,这会带来两个可能的结果。其一是导致一些人信心不足,直接放弃购买社保,以灵活就业群体为例,这部分人由于没有企业强制购买社保,因此全凭他们个人选择和喜好,一旦延迟退休这笔账他们算不到“赚”的,那么就可能直接选择放弃。

其二,延迟退休还可能加剧居民部门的被动储蓄意愿更高,这本质上也是信心降低的结果,更多人选择储蓄养老,最终会导致宏观货币流动速度变慢,也会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整体环境。

以上这两种可能性,前者会导致养老金收支压力加剧;后者则会让宏观经济承压,挤压到年轻人为数不多的就业空间,如果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他们缴纳社保。

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可能性,但实际上密切相连。

还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但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养老的公平性。

同样是工作,既然工作不分贵贱,那么养老金为什么要分高低?

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农民不同人群之间的养老金差异巨大。

以事业单位为例,去年这一群体的月均养老金高达6000元,反过来企业职工的月均养老金则只有3000元左右,至于农村老人,月均一百元左右的“养老金”,也成为常态。

要知道,月均6000元的养老金,今天全国所有劳动力群体当中,至少还有一半以上的人,辛辛苦苦一个月,全部收入加在一起,月薪也没有6000元高。

这看起来好像没有可比性,但对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起早贪黑的勤奋上班族来说,从情理上,他就很难接受这一事实。

根据之前经济学家林采宜的计算,财政对社保的补贴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支持事业单位的养老金缺口。

当然,这三者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养老金,在医疗、教育甚至是其他福利上,也有着各种资源的倾斜不同。

老有所养的前提条件,就是首先要弄清楚,给谁养老,以及养老的待遇有什么分别。养老金并轨制从2014年开始实行,十年过去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二者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反而越并越大。

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这个问题还不是那么突出;但随着老龄化的压力越来越大,宏观经济增长越来越慢,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红利需要一起享,那么责任自然也应该一起担。

否则,63岁就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未来随着我国老龄化占比不断攀升,到本世纪末,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大约会占到总人口的接近一半,也就是50%左右。

想象一下,你每天起床出门上班,目之所及之处,有一半的人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不管届时他们是否退休与否,这占总人口一半的老人,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庞大的社会开支负担。

而这部分的养老成本,最终都会不那么均匀地分摊到每个人身上。

本世纪末,听起来是一个很遥远的数字,但更近一点的,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就会接近30%,届时,90后00后这一代人,都还有直面压力的可能性。

养老金起源于欧美,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工人的福利待遇,而当时的欧美人均预期寿命还不足60岁,我国开始实行退休体系的时候,人均预期寿命也不过60岁左右,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老龄化,而老龄化又考验着养老金体系。

一个经济体的养老,不能靠一两代人去支撑,而是要靠世世代代的人去维系,去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不去考虑本世纪末的事情,认为那太遥远,但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并这么做,那么我们的养老金体系,可能也难以为继。

正是因为有现代商业社会的退休体系做保障,做兜底,我们才能够大肆消费且毫无顾虑,它保障了我们每个人的退休基本物质生活基础,我们反馈宏观经济消费和投资,如此,商业社会才有了繁荣。

本质上,退休体系也象征着商业社会最基础的东西: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不是靠相信你说了什么,而是要靠你做了什么。

老有所养谁来养?

宏观上看,是靠养老金去给付;而在养老金现收现付的体系下,这就需要更多的新生儿,更多的劳动力去付出,才能够让养老金传承下去。

微观上,养老更是自己和家庭的事情,最终的养老生活是过自己,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未雨绸缪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过分,今天我们不论如何放大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本质上都属于没来之前,谁也亲身感受不到的程度。

等到我们亲身感受到的时候,可能又为时已晚。

刺激更多的家庭生育意愿,平衡养老金的差异化和失衡,注重养老金的“入市、投资收益最大化”,更透明公开的治理体系,恐怕才是真正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的最终答案。

最后,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0 阅读:10

罗sir职话

简介: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