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母亲送养老院的“不孝女”:出钱出力照顾七年,哥弟没帮过一天

一念卿辛 2022-05-18 14:36:29

文/涵美一

01

儿女齐全的家庭,父母到了晚年,真的能指望得上儿子吗?或者说,儿子真的会给父母养老吗?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年轻的时候全心全意为了儿子着想,觉得“养儿才防老”,女儿是嫁出去的“外人”,不管是出力还是出钱,全都紧着儿子,女儿半点儿都摸不着,可真等到老了、病了、走不动了,儿子可以有原因、有理由不管不问,但女儿不行,女儿哪怕再力不从心、或者是少尽点孝、做得不周到,都会被冠以“不孝”的骂名。

很多人总说,做子女的,给父母尽孝,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甭管兄弟姐妹如何做,更不要和兄弟姐妹攀比谁做得多、谁做得少。

这话听起来也有些道理,毕竟,孝顺父母、赡养父母的确是子女最应该做的事,但仔细琢磨后会发现:为什么大家往往会劝做得多的那个子女“但做孝事、无问前程”,却从不去劝说那个不愿给父母尽孝、不愿意管父母的子女要孝顺一点?

“孝顺父母”真的不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也不是旁人一两句话就能轻描淡写过去,只有闷头做实事、一心一意照顾过父母的人才会明白,能做到日复一日的孝顺,需要付出多大的心力。

02

59岁的许阿姨最近就因为“孝顺”一事而郁闷不已。

许阿姨的老伴儿生病需要住院,因为要照顾他,一时顾及不了家里85岁的老母亲,许阿姨于是给哥、弟打了电话,想着让他们先轮流照顾一下老母亲。

哥、弟支支吾吾,又是埋怨许阿姨不早说,赶到跟前儿才知道通知,又是嘟囔手头儿还有活干,等过两天闲了再过去接老母亲。

看到哥、弟一贯躲闪、搪塞的态度,许阿姨顿时就没了耐心,她不愿再和哥、弟做无谓的解释与争执,扔下一句“那把老娘送养老院,你们看着拿点钱!”

这话,许阿姨可不是一气之下说说而已,她等了五天,眼看着哥、弟迟迟不露面,于是找上了县里最好的一家养老院,果断地把老母亲送了进去。

原本以为许阿姨就只是像往常一样说几句气话的哥、弟,在听说老母亲真被送到了养老院后,怒不可遏,当天下午就闹到了许阿姨的家里。

“你真是不孝!想一出是一出!现在的养老院,哪有几个是真心对老人的?去到里面白花钱不说,还找罪受!到时候,说出去了,不竟是让人戳咱的脊梁骨吗?咱们家啥时候轮到你一个嫁出去的闺女做上主了!你既然这么有能耐,以后老娘住养老院的钱你自己拿去吧!”

许阿姨觉得真是讽刺:口口声声骂她不孝的人,对老娘可曾尽过一点孝心吗?她家离哥、弟也不远,就只是隔壁县,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这么点距离,老娘住她家的这七年,哥、弟看望的次数加一起愣是没超过五次!如今,怎么还好意思指责她不孝顺?

对老娘,许阿姨也是既心疼又气愤。

七年前,老娘因为父亲去世,一时悲痛生了病,哥、弟连招呼都不打、大老远地把老娘送到了她家这边的医院,美其名曰“你这离大城市近、医院比咱老家好”,实际上就是为了推脱责任,因为老娘住进医院的第三天,哥、弟就回了老家、再也没露过面。

当时想着自己作为女儿,尽点孝也是应该的,对于哥、弟的做法,许阿姨也没往心里去,她本想着等老娘出院,哥、弟一定会过来把老娘接回去,谁知,直到老娘出院后住到了她家,哥、弟都没再提过接老娘回去。

这还不是最让她无语的。

她的老母亲,不知是提前和两个儿子商量过,还是知道两个儿子不愿管自己,在她还未抱怨哥、弟不靠谱时,老母亲当场怼了一句:“你也是我拉扯大的,如今你爹不在了,我也老了,难道就不能在你家享几天福吗?小妍(许阿姨的独生女)参加工作了不常回来,你婆子走得早,公公身体硬朗、也不来你这,我住你这里又碍不着什么事,咋就不行了?你那俩兄弟身上的担子都重,过得也不如你,都是一家人,你就不能多担待一点吗?非得抠着手指算着吗?”

母亲的话让许阿姨心里五味杂陈:曾经,理直气壮告诉她,“闺女只能给娘家带东西、不能从娘家拿东西,娘家的东西和闺女无关,都要留给俩儿子”的是母亲,如今反过来劝她要好好尽孝、不能和兄弟计较的还是母亲。

许阿姨悲痛、不甘,不想答应但又不知该怎么拒绝老母亲,好在老伴儿理解她,看在她曾在床前尽心尽力伺候婆婆直到离世的份上,声称愿意搭把手、和她一起照顾老母亲。

就这样,原本说只住一两年的老母亲,拖来拖去,在许阿姨家一住就是七年。

中途有几次,许阿姨也想过,把老娘送回老家,让她大哥和老弟管一段时间,毕竟养儿防老,当儿子的,不能光知道从老娘那里索取,不懂得回馈。

然而,听到哥、弟“娘回来,也是让她继续住在老屋,我们家里人多、又顾不上”的不耐烦语气,再加上老母亲一直表示“前几年靠你,后几年再靠你哥和你弟”,许阿姨思来想去,终是没能狠下心。

“我不是想到人家常说的那句话吗,老来难、老来难!想到老娘一大把年纪了,真是在老家,估计我那哥和弟十天半月都不带管她的!唉,毕竟是自己亲娘,总不能让她一大把年纪了,窝在老屋里没人管吧?我是压力小一点,但过得也没有多富裕,在我这里,也就是多一双筷子、一间房的事,不说老娘能享多大的福,至少能让她吃饱、穿得干干净净,她老了,能给她的就尽力给她吧!”

就这样,许阿姨照顾着母亲的同时,也不停地劝着自己,看在母亲生养自己一场的份上,就尽些孝心,但“孝顺”两个字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哪有那么轻松呢?

这七年,母亲住在许阿姨家,所有的花费全部是许阿姨在承担,哥、弟没给过一分钱,没帮过一天,就连老母亲身体不适时,他们也没有过任何的表示,都只是口头上说几句好听的话哄一哄母亲开心。

身体上的累还可以忍受,毕竟休息一下也能调节过来,但心理上的苦真的是太让人憋屈。

几年里,许阿姨是做多错多,平日里伺候的再好,在老母亲眼里,比不过哥、弟偶尔的几句甜言蜜语,一旦做得不到位,或者未能让老母亲如意,她就会被指责、埋怨。

尤其是最近两年,老母亲有些尿失禁,导致了她的情绪大变,人也很敏感:许阿姨和老伴儿无意间的一句话,都能惹得她生半天的闷气;除此之外,她还总是怀疑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平时一点小毛病,比如,打一个喷嚏都非要嚷着到医院做检查;就连脾气也是越来越暴躁、话说得也是越来越难听,有时候,许阿姨下班回来晚了、或者是做得饭菜咸了淡了,她当场就火冒三丈,称许阿姨是变着法儿在嫌弃她。

老母亲的性情大变,再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纪、逐渐的力不从心,许阿姨是心力交瘁,有很多次,在老母亲一遍遍“我还没有老到动不了呢!你就嫌弃我”的抱怨中,她都觉得自己熬不下去。

就像这一次,她要陪护老伴儿、分不开身,还未说一句哥、弟也该尽点孝心了,老母亲当场拍了桌子:“我养你十来年没说过累,你伺候我几年就抱怨个没完!动不动就和你兄弟比!你自己想把我送养老院就直说,干啥非要怨到兄弟头上去!”

许阿姨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些年,她白天上班,下了班回来要伺候母亲,就连夜里,也是时不时要起床看一看。睡眠不足加上过多的操心,让她整个人瘦了很多,看起来也非常憔悴。

她的老母亲,七年的时间里,几乎没说过一句关心她的话,不仅如此,老母亲还总说她两口子是操劳命,就一个女儿却不知道享受,一把年纪了还非要上着班。

“不挣钱怎么办呢?就我老伴儿那点退休金,根本就不够花啊!闺女去年嫁人了,刚成家,我们做父母的帮不了她多少,至少不能拖累她吧?趁着还能干,给自己攒点养老钱,以后生个病还能救个急,退一步来说,老了,闺女不想管,我们兜里有点钱、不用求她!不能像我老娘这样,心血全给了俩儿子,结果到头来,俩儿子不管不问!

这几年,我想得最多的就是,为什么说好的养儿防老,说好的娘家的东西都是儿子的,却变成了女儿得养老了?女儿嫁了人就说是娘家的外人,和娘家无关,一旦需要出力那就又成了一家人……我59了,我老伴儿61了,我们也是老人了,过得也可难,我老娘,她怎么就不知道心疼心疼我呢?”

03

许阿姨的经历不是个例。

子女多的家庭,在给父母养老这件事上,很容易发生分歧和冲突。

当然,也有一些儿女齐全的家庭,父母到了晚年靠的还是儿子,很少会找女儿养老,毕竟,还是有很多的父母骨子里认为“儿子才是依靠”,哪怕晚年不被儿子们善待,他们也不愿去麻烦女儿。

我一直都觉得给父母养老、尽孝,其实比的就是哪个子女最容易“心软”,因为只有心软的子女才不舍得看着父母一大把年纪没人管,才会宁愿被父母和兄弟姐妹忽视、伤害,依然舍不得不闻不问。

这样的子女最是有良知,却也最容易被“道德绑架”。

孝顺老人真的是知易行难的一件事,说起来很简单,但要身体力行的去做,遇到体谅子女的父母,可能只是身体上劳累一点,如果要遇到“既作又无理”的父母,那么,一定会让人心力交瘁。

我们提倡要孝顺、赡养父母,毕竟这是为人子女该尽的责任,但孝顺父母也要“有分寸”,不能单纯地为了“孝顺”而累垮自己。

子女多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间最是要好好沟通、商量,不能都想着少做一点,如果都不愿意出力,亲自“孝顺”,那么就出钱,找保姆或者送养老院。

不愿意出力也不愿意出钱,却又看不惯兄弟姐妹把父母送养老院,这样的人,能离多远就离多远。

0 阅读:778
评论列表
  • 2022-05-24 15:52

    我的父母也是重男轻女……出嫁的时候就说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以后老了靠儿子,女儿是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儿子的,可惜母慈多败儿…到老了儿子把几套房都赌光了……老俩口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还背了一身债来投靠女儿,还说女儿是她生的,所以她现有的一切都应该归她,遇到这样的父母也没有办法,只能说是为自己行善积德

一念卿辛

简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人生苦短,爱恨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