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感专家烟雨懿蝶
弘一法师曾说:“不要参与他人的因果,不要搅动他人的气数,否则消耗的是自身,你渡不尽天下人。”
未经他人苦,不劝他人善,若你经我苦,未必有我善。
你永远无法真正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除非你亲身体验他所走过的路,感受他脚下的石子,才能明白那山高路远的艰辛与不易。
介入别人的因,得到自己的果。不要随意给别人提建议,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思考和选择的不同。
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在长江上的大船上设宴款待将士。
几杯酒下肚后,曹操情绪激昂,当场吟诵了他的言志诗《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他用这些诗句表达了对三国乱世中百姓疾苦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的决心。
战士们听后纷纷赞美曹操的壮志豪情,然而扬州刺史刘馥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直言不讳地说:“在即将与敌军决战的时刻,丞相为何要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诗句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样的词句,实在让人感到不安。”
曹操听后勃然大怒,冲动之下用槊刺死了刘馥。
然而,第二天酒醒后,曹操对自己的冲动行为深感懊悔,于是厚葬了刘馥。
古人有言:“智者慎言,愚者妄议。”
在当时场合下,有许多资历更深、职位更高的将领在场,但他们都没有发言。
而刘馥却因为过于自信,冒昧地指出曹操诗句中的不妥之处,介入别人的因,得到自己的果。
“只渡己不渡人”,这并非意味着生性冷漠、与人疏离,而是一种明智之举。
有些人劝不醒,只能痛醒。那些总是乐于为他人付出的人,在人际交往的舞台上常常扮演着“救赎者”的角色。
他们内心深处往往怀着“没有我他们怎么办”“只有我才能给予他们帮助”的信念,积极地去救赎别人。
然而,很多时候,他们的好意并未得到他人的领情,反而让自己陷入了一片困境和误解之中。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便是经典例子。
当扁鹊首次见到蔡桓公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大王,您的身体有恙,在肌肤之间,若不趁早治疗,恐将恶化。”
蔡桓公听后却回应道:“寡人自觉无恙。”
他甚至对扁鹊的提醒表示怀疑,说:“医者常喜以无病之人显其能。”
过了十日,扁鹊再次面见蔡桓公,警告道:“大王,您的病情已深入肌肤,再不治疗将更加棘手。”
这一次,蔡桓公对扁鹊的话感到不悦。
又十日过去,扁鹊第三次面见蔡桓公,神情凝重地说:“大王,您的病情已深入肠胃,若再拖延,恐将无药可医。” 蔡桓公听后,心中的怒火更盛。
结果,如大家所知,仅仅过了十五日,蔡桓公便因病重而离世。
每个人降生于世,都携带着属于自己独特的使命与挑战。
尽管别人的建议和援助源源不断,但若是无法触及那个人的心灵深处,终究只是无谓的付出,徒然消耗自身的力量。
有些南墙,旁人再怎样提醒也难以避免,终究需得自己亲身去触碰、去体验。
我们的一生,只能对自己负责。《偷影子的人》说:“你不能干涉别人的人生,就算是为了对方好。”
电视剧《小敏家》,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剧中单亲妈妈小敏与母亲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更是让人感慨万分。
小敏的母亲,年轻时就经历了婚姻的破裂,她独自承担起抚养两个女儿的重任,一边辛勤工作,一边努力为她们创造一个温暖的家。
正因为亲身经历过生活的坎坷,她更加不希望女儿重蹈覆辙,因此极力希望小敏能够找到一个条件优渥的婆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看中了厂长的儿子金波,认为他是能够给予小敏稳定生活的理想对象。
然而,小敏却对这段感情并不认同。
在母亲的坚持下,小敏最终与金波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婚后,金波的本性逐渐暴露,他不仅不思进取,还常常酗酒闹事,甚至对小敏大打出手。
这期间,小敏多次提出离婚,但每次都遭到母亲的反对和责难。
几年后,金波更是变本加厉造谣小敏出轨,使得这段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
小敏逃离了那个充满压抑和痛苦的家,但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愈发紧张。她始终认为,是母亲的逼迫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
而母亲同样心有苦衷,她只是希望女儿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却没想到会适得其反。
每当两人发生矛盾时,这件事总会被提及,成为母女俩争吵的导火索,彼此之间的言语充满了伤害和误解。
正如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所言:“有多少伤害,都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我们往往出于善意和关心,却忽略了对方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最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独一无二,所受的教育与经历更是千差万别。
因此,我们不应以己度人,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干涉他人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自有着自己的课题。我们无法左右他人的命运,更无法替代他人承受人生的责任。
尊重他人的选择与宁静,是相处中最为高明的智慧。
我们的一生,最终能真正负责的,唯有自己。
与其执着于为他人点亮前行的路,不如踏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守护好内心那份宁静。
烟雨寄语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因果不能渡。
人世间的大智慧,虽然可以用言语来传达,但每个人对其理解和领悟却不尽相同。
即便是释迦摩尼传经,也是在引导我们“悟”。
真正的智慧,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和领悟,只有当你真正悟透了,这份智慧才能真正属于你,成为你内在的一部分。
每个人身上所承载的因果,都是独特的,只能由自己去面对和化解,他人爱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