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4·23”世界读书日

丁丁尊随 2024-04-24 03:43:33

“电梯”再好,仍不可不配“阶梯”

一一致“4·23”世界读书日

张炳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说的道理早已为世人认同。毕竟书为人类进步而铺好台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需品。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有人由衷发出感慨“电子书是人类进步的电梯”。网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电子书以其方便快捷、富有个性化、容量大、成本低等优点受到青睐,社会早已形成电子书阅读与纸质书(包括报纸杂志)阅读双轨并行的大趋势。然而,必须进行深度阅读,特别是研究性阅读时,纸质书报仍然在调动读者深入理解与思考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所以,“电子书”这座人类进步的“电梯”再好,还是离不了“纸质书报”这段人类进步的“阶梯”,正如一幢现代高楼大厦,缺了电梯会非常不方便,离了步行楼梯却会非常不安全。

书籍是著作者和编辑人共同的心血,它通过兽皮、竹简、纸张等特定载体,以文字符号方式记载了人类的历史,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各种知识,记载了人类的新发现,记载了人类的梦想。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华之所在,人们只要肯读书,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温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把他人通过千辛万苦获得的知识、教训汲取过来。人类正是顺着这一进步“阶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高度。古往今来,即便一些人种、族群、国家消失了,而记载人类活动的书籍却存留下来,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书籍是人类永远的好朋友。读好书,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完全可以让人在前进路上少走不必要的弯道,少犯错误。

若论读书典范,当非毛泽东莫属。毛泽东酷爱读书,一生与书为伴。他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偏爱《二十四史》,从1952年添置这部书,到1976年逝世前夕,24年期间,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读到哪里,无论在住地的办公室里、在外出的火车上,不分昼夜,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看到他凝神静气地读。即使在军机缠身、枪林弹雨中,他也注重阅读,1934年长征前夕,他到会昌开展近3个月的南线调查,在文武坝邹屋大樟树旁那间靠山的房子里,漳州战役缴获的书,瑞金红色书店借阅的书,他都快翻烂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谢春涛主编的《向毛泽东学习》一书这样说到:“就读书来看,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广收博览,读有所得、得而能用于治党治国治军的奇人,实属罕见。”

4月23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被一致认定为“世界读书日”,以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去写作,希望人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著书立说者。

古人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每年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打造书香社会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而阅读更要从娃娃抓起,“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12岁以前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黄金期”。古人云“3岁看大,7岁看老”,3岁左右儿童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可以隐约预测其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所以,从小培养阅读习惯,不但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还要有时间的持续性,每天要有固定阅读时间,而不可以喜欢就读读,不喜欢就不读,否则就无法养成好习惯;阅读的内容要完整,有连贯,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培养阅读能力,也是开发学习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能力。发展阅读能力,要坚持阅读和冲量阅读。坚持阅读,才能养成习惯,也才能完成相应的阅读量;冲量阅读,每天保证一定的阅读量,日积月累,才能实现阅读效果。先事“厚积”,方可“薄发”。一个孩子聪明才智的发掘,如同种子,需要条件才可以发芽生长,这个条件就是海量阅读和动手动脑。孩子在小时阅读的厚度,决定孩子中学、大学学习的长度,乃至将决定其一生的高度。

诚然,无论成人还是孩子,读书,既要有一定量的泛读,也要加强针对性的研读,更要加强“知行合一”的实践,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在观察中验证书中的道理,在实践中形成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才能不悖于世界读书日设立的初衷。

0 阅读:0

丁丁尊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