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层皮。”这句老话,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可真正明白它含义的人却不多。
这口“气”,正是中医讲的阳气。
但看看身边的人,多少人年纪轻轻就手脚冰凉,夏天一到就出虚汗,冬天一来就冻得哆嗦?更别提那些年年换季就感冒、稍微吃点凉的就闹肚子、精神状态一年比一年差的人。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阳气不足。
阳气是人体的能量之源,阳不足,人就像断了电的手机,怎么充都不满,怎么睡都不够,怎么养都没精神。
很多人以为,阳气是老年人才需要关心的事,年轻人精力旺盛,根本不缺阳。可现实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把阳气一点点“作”没了。
熬夜、冷饮、空调、久坐、缺少运动……这些习惯,正在加速透支身体的阳气。你以为自己只是累一点、乏一点、怕冷一点?其实这正是阳气亏虚的信号。

等到秋冬,寒气一来,身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病就找上门了。阳气亏得越多,身体越容易“入冬”,人也就越容易生病、衰老。
可补阳,也不是一味进补就能解决的。补得不对,反而容易“上火”,让身体更疲惫。关键是补阳不燥,让身体真正恢复元气。
那么,怎样才能养好阳气,四季少生病?今天就教你两招,轻轻松松补阳不伤身。

第一招:护住“阳气出口”,减少阳气损耗
很多人阳气不足,不是因为没补,而是因为阳气一直在流失。
最伤阳气的,就是寒凉。
夏天贪凉,冬天怕冷,空调吹得过猛,冷饮喝得太多,甚至穿衣服都不注意这些看似没什么的习惯,其实都在悄悄让阳气流失。
尤其是脾胃,最怕寒凉。
脾胃是人体的“能量工厂”,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气血。如果脾胃受寒,食物消化吸收变差,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自然就会越来越虚。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夏天一吃凉的就拉肚子,冬天一冷就手脚冰凉?这就是脾胃阳气不足的表现。脾胃虚了,整个人都会跟着虚。
所以补阳的第一步,不是猛吃补药,而是要减少阳气的损耗。
怎么做呢?
1.少吃生冷,尤其是冰饮、凉拌菜、生鱼片。
2.夏天空调别吹太猛,冬天注意保暖,尤其是肚子、腰部、脚部。
3.饭后暖暖腹,轻轻按摩肚子,有助于脾胃运化。

护住阳气的“出口”,留住身体的能量,才能真正把阳气补回来。
第二招:用好天然“阳气食材”,温补不燥
很多人一说到补阳,就想到人参、鹿茸、羊肉这些大补的东西。但这些食材,补阳的同时,也容易上火,并不适合所有人。
真正适合日常补阳的,是那些温补不燥的食材,它们既能补充阳气,又不会让身体“发热”过头。
比如:
1.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是最温和的补阳食材,能暖胃、驱寒、增强抵抗力。每天早上喝点姜茶,能帮你把寒气赶出去,阳气养回来。

2.红枣“一日三枣,百岁不老”,红枣温补脾胃,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增强阳气。
3.枸杞枸杞不仅养肝明目,还能补肾助阳,适合长期熬夜、精神不济的人。
4.羊肉羊肉是温补佳品,适合冬天吃,能暖身驱寒,但不能天天吃,吃多了容易上火。
除了吃,晒太阳也是最天然的补阳方式。
太阳是人体最大的“充电器”,每天晒晒背,能让身体的阳气源源不断。尤其是上午的太阳,最能帮助人体补充阳气。

每天哪怕晒10分钟,都比吃补药管用。
阳气足,身体就有底气。
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病恹恹,说到底,还是阳气亏了。春夏是养阳的关键期,阳气养得好,秋冬才能少生病,身体才能越来越好。
今天开始,少喝冰饮,晒晒太阳,吃点温补的食物,把透支的阳气补回来,让身体恢复真正的活力。

阳气不亏,百病不生!
1. 参考资料《黄帝内经》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保健指南》
4.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人体阳气与免疫力的研究报告
感谢分享,[赞][赞][赞][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