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犯罪悬疑剧,剧里有个情节,演的就是死刑犯被执行枪决,结果子弹没打中要害,人当场疼得满地打滚,还得补枪。
情节看得人十分心惊肉跳,而看到这个画面,很多人更是有了疑问,枪毙犯人,到底是打脑袋还是打心脏?
可能有人觉得这有啥好纠结的。
一枪的事儿,打哪儿不一样,但是实际上这枪决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两个位置更是有不一样的感觉,那到底哪个说法才是真的呢?执行枪决的时候,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讲究?
咱们今儿一起看看。
古代那些“花式”死刑
说起来古代的死刑,那真叫一个惨字了得。
古代皇帝为了维护统治,整出了各种闻所未闻的酷刑,想想都让人脊背发凉。
就拿大家最熟悉的斩首来说,虽然在古代算“利落”的死法,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场面也够吓人的。
犯人被押到刑场,通常是菜市口这种人多的地方,周围全是看热闹的,刽子手还得当众磨刀,更别说有的刽子手技术不行,一刀下去没砍断,还得再来几刀,那犯人在地上痛苦挣扎,血流一地,想想都觉得残忍。
绞刑呢,听着好像“体面”些,但实际上更折磨人。
犯人被套上绳索,活活吊死,那呼吸越来越困难,眼前渐渐变黑,那种绝望和痛苦,比一刀砍了难受多了。
据说很多被绞死的人,死状都非常恐怖,眼珠子凸起,舌头伸出口外,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但这些跟凌迟比起来,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凌迟也叫“千刀万剐”,光听名字就让人头皮发麻。
刽子手用特制的小刀,一刀一刀割下犯人的肉,还得保证他不死,直到割满刀数才让他断气。其中的痛苦,简直无法想象,说是人间地狱也不为过。
除了这些,还有更残忍的车裂,就是把人绑在五辆马车上,然后同时驱赶,活生生把人撕裂;还有活埋,把人活活埋进土里,让人慢慢窒息而死。
古代那些酷刑,说到底,都是统治者为了震慑百姓,维护自身统治的手段。
统治者为了震慑坏人,也是想得越来越极端,方式更是一个比一个惨烈。
枪毙罪犯打哪里?
时间到了近代,枪械出现了,大家伙儿都觉得,枪毙比古代那些个刀砍火烧的酷刑“文明”多了。
毕竟一枪的事儿,听着就利索,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这枪毙到底是打心脏,还是打脑袋呢?
很多人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实际上其中的区别可大了。
先说说电影电视里,经常演一排士兵,对着犯人“突突突”一顿乱射,那在现实中还真不多见。
很多时候,多开几枪,那都是为了表达愤怒,震慑罪犯,比如当年处决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谷寿夫,行刑的士兵就打了三十枪,每一枪都代表着对遇难同胞的哀悼和复仇。
咱们再来说说这枪决的“技术含量”。很多人觉得,子弹威力那么大,打哪儿不一样?还真不一样。
战争年代,条件有限,抓到俘虏,随便拿枪“突突”一下就完事儿了,能不能“爆头”,“威力”多大,根本没人在乎。
但是和平年代执行枪决,讲究可就多了。不光要考虑子弹的种类,还得考虑怎么打才能快速解决问题,减少痛苦,毕竟咱不是野蛮人。
早些年,枪决一般都是打心脏,犯人通常跪着或者保持其他姿势,反正得“低人一等”,行刑的士兵从背后一枪结果了他。
后来才慢慢改成打脑袋了。
为啥要改呢?有人说打心脏容易打偏,万一犯人心脏长歪了呢?
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还有可能是执刑人自身出现了偏差,没有打准,不能一枪毙命,造成二次补枪,给犯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执刑人带来更大的心理阴影。
后来逐渐就改成了打脑袋。
其实之所以改成打脑袋,主要还是因为医学技术的进步。过去判断一个人死没死,就看心脏还跳不跳。
后来医学家们发现,心脏停搏了,脑电波还能持续一段时间呢。这时候,你要是判定人已经死了,万一过一会儿他又“活”过来了,那不就闹笑话了吗?
所以现在国际上都认“脑死亡”,只要脑电波没了,那就肯定死了。
这么一想,就能明白为啥要改成打脑袋了吧?
毕竟一枪爆头,直接破坏大脑,那脑电波肯定立马就没了,省时省力,还“专业”。
除了这个问题,咱们还可以再了解一些枪毙的其他细节,比如枪毙犯人,那枪是谁开的?
以前看电影,还有那种让犯人家属开枪的情节,是真是假呢?
但是实际上执行枪决,那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可不是随便抓个人就能执行的。
一般来说,都是由专业的法警来执行。
法警那可是天天跟枪打交道的,枪法准,心理素质还好,执行这种任务,十分稳妥。
至于说让犯人家属开枪,那就更不可能了。
先不说家属同不同意,就算同意了,那心理阴影得多大。
再说了万一因为紧张啥的,没打中要害,那场面得多尴尬。
所以啊,这种事儿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来办比较靠谱。
另外枪决也不是随便找个地儿就能执行的。
那可是要人命的事儿,总不能在大街上就开始吧?
所以一般都会选在专门的刑场,远离闹市区和旅游景点,还得做好各种安全措施,防止出现意外。
很多人可能更有疑惑,要是枪毙之后,人没有死怎么办?
按理来说这个情况几乎不能出现,前面提到后来枪毙的位置从心脏改到了脑袋。
一般来说,法警都会瞄准犯人的后脑勺,具体点说,是在后脑勺下面有个骨头凸起的地方,专业术语叫“枕骨粗隆”,就在它下面一点儿。
这块地方下面,就是控制人体呼吸心跳的“总开关”脑干。
只要子弹打中这儿,脑干就被破坏,人也就一命呜呼了。
而且这过程特别快,几秒钟的事儿,甚至更快,犯人基本没啥感觉。
所以也不会出现枪毙之后人不死的情况,即便真的有极端情况,法警也会再继续补枪,确保死刑犯最后确实死了。
注射死刑,“文明”代名词?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2000年之后,大家伙儿都觉得,枪决虽然比古代的酷刑“文明”多了,但终究还是有点“血腥”。
而且时间长了,对那些执行枪决的法警,心理上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谁愿意整天跟杀戮打交道啊?于是一种更加“人道”的死刑方式也就是注射死刑,开始流行起来。
其实除了这几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以前枪毙犯人,那子弹还得家属自己掏钱买,这事儿你说它离谱吧,还真有点那个意思,图个啥呢?这不是往家属伤口上撒盐吗?
人好好一个大活人,犯了事儿,被判了死刑,家属心里那得有多难受啊。
这会儿你还让人家自己掏钱买子弹,这不是明摆着让人家不好受吗?
不过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国家发展十分迅速,一颗子弹要的了多少钱呢,难道国家会出不起一颗子弹钱吗?
而且这样的行为也是对犯人家属的极大刺激,即使他是死刑犯,但是家属没有错,亲人死了,最后还要受到这样的刺激,远远背离了咱们一直强调的“人道”。
所以这个说法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那么我们再回到注射死刑这个方式上。
注射死刑的过程是这样的:犯人被绑在一个特制的椅子上,然后医生会在他身上扎一针,把一些特殊的药物注射进血管里。
整个过程安静、迅速,犯人几乎不会感觉到任何痛苦,就像睡着了一样,就告别了这个世界。
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注射的药物,到底是什么成分?剂量该怎么控制?会不会出现意外,导致犯人在行刑过程中受尽折磨?
毕竟注射死刑的初衷是为了减少痛苦,维护人道主义,可不是为了折磨人。
其实这就好比打针一样,剂量少了,不管用。
剂量多了,又容易出问题。
所以注射死刑的药物配置和剂量控制,那都是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的,可不是随便拿瓶药水就能上的。
当然关于死刑存不存在的讨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有的人认为,生命只有一次,谁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生命,应该彻底废除死刑。但也有人说,对于那些穷凶极恶、罪大恶极的杀人犯,如果不判死刑,怎么对得起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呢?
其实说起来这事儿还真挺复杂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各有各的道理。
或许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既能维护公平正义,又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