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在广汽正式量产本田之前,本田汽车开始是由羊城汽车CKD组装的,他们的产品线上有三厢版的第五代思域(EG8)以及第五代雅阁(CD4和CD5)
车标是这样的:
我有个同城的车友,就有一台“羊城牌”的EG8:
羊城汽车在90年代初期就可以组装和世界接轨的H牌小轿车,自然是想大展身手一番(毕竟,那时候国内车厂大多数装的都是落后车型),结果天有不测风云,《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审批轿车、轻型车项目的通知》发布,这一通知大致意味着八五期间将继续进行合格生产。
“八五”以外的,要停止;已经设立的,取消;已经启动的,停止;撤销行政审批权限。也就是说,此前经市、省有关部门批准的轿车、轻型车生产项目,必须经中央审批,原则上不再有新车生产企业。
然后羊城本田就没了。
同样因此倒了大霉的还有海南马自达,广州标致,则是1985年成立的合资公司,是由广州汽车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法国标致公司、巴黎银国际金融公司等5家合作经营,总投资达到6.07亿法郎。这在1985年无论是模式还是投资额度都是超前的!
当时还没有什么一汽大众捷达,神龙富康,广州标致是继上海大众之后国内第二个合资汽车公司,自然也是春风得意,而广州标致则有标致504以及505两大系列车型,505则有Sedan和Wagon两款(那时候桑塔纳Wagon还没有开始量产),加上配置不同一共凑出6款产品,这些在80年代无论是上汽还是北汽都不能比拟的。在1988年的时候,广标的生产能力已经提升到了3万台每年,不仅仅是技改增加了产线,而且投资了二期工程。
广州标致的巅峰则是1991年,标致505车型出口东南亚,这是很了不起的水平。但是在1993年之后,广州标致迅速没落,终于在1997年法国方面撤资解体。
为什么广州标致会昙花一现呢?
研究其原因,一是广汽的合作伙伴选择失误。都说法国佬是高卢雄鸡,这没毛病。法国佬当初入股的时候只占有22%的股份,可是占据公司的领导地位,同时掌控财务、采购、配件国产化等相关部门。
法国人打心底看不起中国人,法国20名高管的工资能抵上当时3000名工人之合!合资10年,配件国产率仅65%,一方面要保证产线规模,另一方面还得支出很高的零件关税。法国佬自然是赚了钱,而广州汽车从中如履薄冰;
二是缺乏必要条件。不论是在90年代,还是千禧年,还是如今,想要做好轿车生产基地的项目有以下3点必要条件:1、所在地区经济发达且有工业基础;2、有较高的零件生产水平;3、满足2的同时配套零件生产基地与总装厂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的密集度,且交通方便。
即便是现在,像南京这样的城市,都不完全具备以上三点,所以我所在的园区曾想引进汽车整车项目,屡战屡败。肉食者只知道方向,却不研究产业,失败是必然。80-90年代的广州其实倒是可以满足以上的一二三,但因为选错了合作对象,所以亦不能满足。
另一方面,尽管在1988年的时候广州标致能达到年产3万辆的产量,但到了1993年以后,依然保持在3万辆的水准,那时候我国的产量需求最起码要达到15万辆以上,市场这么大,蛋糕这么大,广州标致完全达不到市场所需要的水准。
加上因为产量达不到规模导致重金购买的设备长期闲置不用,又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浪费,最终因为以上及外部诸多外部因素,导致广州标致彻底解体。
顺便说一声,广州标致的质量极差,加上配件原因,如今你基本看不见“活着”的车子了。
广州标致解体在1997年可谓重磅新闻,我通过搜集资料涉猎当时的文献、报纸、期刊,当时国内外媒体对中国合资汽车产业一片看衰,当时就有专家认为,今后组建合资公司,一要全面分析外资企业,不能“盲目冲动”,二是在洽谈项目时,我方实力强大才是能维系合资兴盛的基础,而不是签订“不平等条约”,三是作为政府层面应该加强监管力度。
1997年离现在已经整整24年了,当年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拿到今日亦不过时。
广州本田,则是广州标致失败后的“挽救措施”,当时留下了产线和设备,其实当时也没人看好的。广州Honda的谈判工作是在1997年广标解体后就开始的,在11月的时候形成了MOU,1998年5月7日,广州轿车公司和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签订了协议,Honda分别和“广汽”和“东风”合资组建2个新企业,分别是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整车制造及销售)和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发动机的制造及销售),Honda出资50%,走投资2亿美元,最后结构是5:4:1。
“东风”就是二汽,工业底子浓郁,他们制造发动机,因为技术允许,他们后来也组建了“东风本田”,这是后话。
1999年3月26日,我国制造的第一款技术同步全球的车型(之前造的都是落后车型)——第六代本田雅阁正式下线,随即开始量产,车标上贴着令人骄傲的“广州Honda”,第一批量产的六代雅阁是2.3公升引擎的CG5,指导价29万元!这个价格引起了当时的轰动,因为同期的佳美和风度都要39万以上。
2000年3月22日,在六代雅阁量产一周年之际,2.0排量的雅阁CF9下线:
在随后的2001年,雅阁CG1(3.0 V6)也与大家见面了。
和广州标致相比,广州HONDA不再一昧扩展产线,而是专攻于质量与销售,到了2002年上半年的时候,广州HONDA依然只有雅阁这一款车,然而销售已突破了10万辆。
然而当时的媒体依然看衰广州本田,认为他们的产线过于单薄,且作为日系品牌不是通用的对手。甚至断言即便是在2002年下半年,广州本田上市的奥德赛车型,相比通用的GL8会遭到全面吊打……
这些媒体和如今的“键盘车神”没有区别,广州本田完全吸取了广标失败的教训,2002年的时候国内的客户还相对保守,其实他们一直在跟进世界最新的技术,且在引进新车型的时候不再“一头脑热”,因为在此之前国内市场从来没有这样的车子,于是在2003年的时候弄了个拉皮版的FITSaloon试试水:
可以看出,当年的内饰还比较保守。
结果好评如潮,终于在一年后的2004年9月正式推出了我们熟悉的飞度GD1以及GD3。
你知道当时这款车有多火吗?我家的那款GD1,10月份订车,加价选装了倒车雷达,什么印着honda迎宾雨伞,后备箱隔物板,就差在车顶挖个洞装个天窗了!到了12月底才通知提车。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拥有小飞度,在路上的回头率有多高,基本每次等红灯,都有人拉下车窗与我妈搭讪,问美女你这台是什么车啊?
好漂亮啊!然后绿灯亮了,轻轻一脚油门,转速指针指上2000多就达到了最佳加速扭矩,在那个买菜车马力不过70-80,4000转以上才能发挥扭力的年代,旁边车子连我们的GD1的尾灯都看不见。
从此,广州Honda进入了全盛时期。
如今二十五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看见广州本田制造的6代目雅阁在路上以一个很好的姿态行驶,而同期的产品即便是能跑也显得老态龙钟……无论雅阁也好,飞度也好,奥德赛也好,这些就是那个年代最好的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