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耗费20年研发的盾构机,售价只有国外的10%,为何低价贱卖?

钉脑壳 2025-02-16 14:48:5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技术封锁的尽头,往往是破茧成蝶的起点!

你或许在地铁通勤之时,从未曾留意过那隧道壁上那些整齐有序排列着的管片,不过恰恰是这些呈弧形的混凝土构件,承载着一台重量高达数千吨的“钢铁巨龙”在地下不断穿行的轨迹。

中国历经20年自主研发,如今其盾构机成果斐然。可现今该盾构机价格仅为德国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这究竟是“低价贱卖”还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技术逆袭?

1997年,中国以极为果断的姿态,投入了高达7亿元的巨额资金从德国成功引入了两台盾构机,用于开展秦岭隧道的修建工作。这笔费用着实相当巨大,几乎等同于当时全国地铁建设年度总投资的15%。

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以及地铁建设的范畴之内,这一行动无疑占据着极为关键且重要的地位。而离谱的是,外方工程师在开展设备调试工作的时候,特地使用帆布把核心部件给遮挡住了;并且他们居然还做出规定,在整个调试期间,即便仅仅是一颗螺丝钉,也不准许中方人员去进行触碰。

不过,这种屈辱感在2008年之时被彻底地打破了,彼时首台国产复合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顺利地完成了下线这一重要步骤,其售价骤然之间降至5000万元,这一价格变动,是极为显著的,直接就将进口盾构机的价格拉低了40%,仿佛在国际盾构机市场上,撕开了一道口子,为国产盾构机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让国产盾构机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开启了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现今一般国产盾构机的价位,稳固地处于2500万元左右;与之相比而言,德国设备的价位,仍旧稳定地保持在2.5亿元这样的高位水准,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而价格呈断崖式下跌的背后乃是技术壁垒的全面被突破;此突破给生产效率带来了大幅的提升,致使成本得以降低,进而促使价格呈现出这般显著的下跌态势。

传统盾构机的核心痛点主要集中于刀盘寿命方面,在实际应用中,进口设备当处于硬岩地层时,往往每掘进约200米左右,就不得不更换价值高达百万的刀具。

这种情况,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更是严重地影响到了整体的施工进度,进而给工程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之处,与此同时也向工程团队发起了一系列的挑战。

中铁装备研发的梯度耐磨刀盘,通过创新性的合金排列组合,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刀具寿命得以显著提升,达到了600米之多;而仅仅是这一项技术创新,就对施工成本产生了极为积极的影响,使其下降了30%,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

并且在湖南株洲有着盾构机主轴承生产基地,它成功地将关键部件成本压缩至仅为进口产品的15%;而上海电气自主研发的液压控制系统,其价格更是仅仅为德国博世力士乐的13%。当德国企业依然在坚持采用定制化生产的时候,中国已然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盾构机模块化制造基地,在此基地中,单台设备的生产周期从原本的18个月大幅度地缩短至了6个月。

此前,在拿下马来西亚捷运项目之时,中铁装备,它不仅给出了比日本三菱低45%的报价而且还郑重承诺,“设备终身免费升级”,这样一种“产品+服务”的模式使得中国盾构机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有率,在短短的三年内,就从12%,一路飙升至67%。

更绝的是回购改造模式:出口至阿联酋的盾构机,在完成当地的工程之后,经过一系列精心的智能化改造,随后又成功地返销到了意大利,并且摇身一变成为了欧洲首台再制造的盾构机。

克鲁格曼,这位经济学家曾提到:“低价倾销,在技术追赶阶段,只是一种临时策略;而真正的定价权,则源于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

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企业往往可能会借助低价倾销这一手段,积极地去争夺市场份额。不过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唯有那些具备独特优势的企业,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定价权。

站在郑州盾构机产业园的观景台上,看着数百台红色钢铁巨兽整装待发,你会明白这种“战略性低价”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当“京华号”盾构机在莫斯科地铁中充分展现出其地表沉降控制精度之际,此时价格已然不再是唯一能够制胜的武器。

它背后所代表的技术实力、质量保障以及综合服务等诸多因素,正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

就像华为凭借其出众的5G技术,像是一位手艺娴熟的画师,给整个通信行业带来了全新的界定;同样地中国的盾构机在那幽暗且深邃的地下空间中,犹如一位富有才智的创作者,正在书写着崭新的工业准则。

你如何看待中国高端装备的定价策略?是低价占领市场,还是技术价值被低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华经产业研究院《中国盾构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4-2031年)》

2. 中铁装备集团《新时代盾构机技术发展与应用白皮书》

3.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2023年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研究报告》

0 阅读:6

钉脑壳

简介:全球视野,洞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