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鞭督邮的是刘备不是张飞,刘备不愧英雄之名,燕赵男儿的血勇

小凡读史 2024-12-02 20:05:33
读过《三国演义》的都大约记得第二回里边有个情节——张翼德怒鞭督邮。刘备因为讨黄巾有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但是,有个督邮看不起刘备且索要贿赂无果,按照朝廷命令要把刘备的县尉官职免去,刘备处处忍让。张飞酒后碰见督邮又在残害百姓,为替刘备出气,把督邮绑在树上打了一顿,后来刘备把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和关羽、张飞往代州投刘恢。但在真正的历史当中,怒鞭督邮的是刘备,而非张飞,而且刘备还想杀了那个督邮。

刘备虽然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名义上是刘氏宗亲,但到了刘备这一代,已经没落到了最底层。刘备和母亲靠贩草鞋织芦席为生,但是刘备为人比较深沉,言语较少,而且喜怒不形于色,喜欢结交豪侠,像关羽、张飞二人就是刘备微末时所结交的。

汉灵帝末年,黄巾起义,刘备自己招募了一票人马从军征讨黄巾军,后来因为战功,所以得了个安喜县尉的官职,刘备怒鞭督邮的事情就是发生在他任安喜县尉之时的事情。

汉灵帝宠幸宦官,朝政混乱不堪,所以在黄巾之乱被评定之后,朝廷下了一道诏书。把在平定黄巾之乱过程中,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但是没有出身的,都要被精选淘汰掉,这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

刘备自然在淘汰之列,所以当督邮行县到安喜的时候,听说督邮住在传舍(驿站之类的住所),刘备想和督邮沟通一下,看能不能不要免除自己的官职,因此求见督邮,但是督邮就是不接见刘备。也有人猜测是刘备没有行贿的原因,所以督邮执意要把刘备淘汰。

结果刘备大怒,率领自己部下的吏卒,直接闯入传舍当中,假称郡守命令自己把督邮抓起来。当时这个督邮正在睡觉,刘备和部下直接在床上把督邮绑起来,带到县界(将出到界),把自己的印绶解下来,挂在督邮的脖子上。

然后把督邮绑在树上,鞭打了二百多下,甚至想要杀掉他,督邮苦苦哀求,于是把他放了(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刘备也自知鞭打督邮触犯法律,所以弃官而去,后来去了洛阳。

罗贯中之所以把刘备怒鞭督邮的事迹安在张飞身上,一方面是为了烘托刘备忠厚长者仁慈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正好显示张飞嫉恶如仇,性格暴躁的形象。鲁迅先生曾评价《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意思是说罗贯中描写人物有失偏颇,为了凸显刘备忠厚长者的形象,结果感觉都是刘备伪装出来的;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谋,反而让人感觉不可信。我初中时读《三国演义》,包括后来看各个版本的影视作品。

刘备一直是唯唯诺诺、没有脾气,而且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给人感觉很窝囊,没什么脾气,这样的人如何能称之为英雄呢,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呢!现在想来,原来是《三国演义》误导了我们。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蜀汉为正统,以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为正面人物进行塑造。所以把怒鞭督邮安在张飞头上,是为了和刘备的一贯形象保持一致。真实的刘备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看他率领手下吏卒,假称奉了郡守的命令抓督邮,而且又把督邮带到县界才进行鞭打。

这都显示出刘备的机警、权变,假称奉命防止有人阻拦,到县界更方便于打完杀完之后顺利逃走,而把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弃官亡命而去,才能更显出大丈夫不谄媚不奉承的英雄本色。其实在怒鞭督邮之前,刘备在讨伐黄巾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英勇、机智的方面。根据《典略》记载,有一次在作战中刘备受了重伤,从马上掉了下来,刘备没有起身继续作战,而是躺在那里装死,等到战斗结束后,被附近的人用车拉着回去,捡回了一条命(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

这段记述,一方面显示出刘备作战非常勇敢,冲杀在前;另一方面重伤倒地后装死又显示出他的机智。

刘备能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起步最晚,颠沛流离半生,最终却能够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足以说明他必有过人之处。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厚长者,仁慈信义是一个方面,但刘备也有勇武、权变、机智、等等的特点,这样才能在乱世当中成就一番事业。

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认为刘备机变、权谋、才能并不逊色于曹操,可谓评价中肯!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给我们塑造了无数精彩的人物、战争、故事,所刻画的各个三国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但是怒鞭督邮的确实是刘备,而不是张飞,真实的历史上,刘备也不愧英雄之名!

参考:《三国志·先主传》、《三国演义》、《典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