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5日出生的陈杨梅,2006年10月19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新南站广场失踪。19年后的2025年4月14日,其父陈生梨从云南警方获悉,女儿因办理身份证采血入库,通过DNA比对确认身份。这场跨越近两个年代的寻亲故事,终于迎来曙光。
万里寻亲路:卖棉花糖的 "移动寻人站"
DNA比对成功:女儿竟在失踪地附近
2025年4月12日,陈生梨在河北寻亲返程途中接到志愿者电话,得知昆明出现疑似匹配线索。4月14日,云南警方确认DNA比对成功 —— 陈杨梅竟一直生活在昆明市官渡区,与当年失踪地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
"接到电话时,我正在高速上,直接把车停在应急车道哭了。" 陈生梨回忆,女儿因首次办理身份证采血入库,其DNA数据与自己19 年前录入全国打拐数据库的信息匹配成功。更令人唏嘘的是,陈杨梅的养父母因历史原因未为其办理户口,此次户籍登记成为团圆的关键。
认亲与答谢:从 "棉花糖爸爸" 到公益桥梁
4月18日,陈生梨夫妇在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与女儿相见。"她喊 ' 爸爸妈妈 ' 时,我们全家抱头痛哭。" 陈生梨说,女儿性格开朗,目前在昆明经营小店,得知父母19年寻亲经历后深受触动。
未解的牵挂:户口背后的成长轨迹
尽管团圆在即,陈生梨仍难掩担忧。"女儿22岁才上户口,这些年她怎么读书、工作?" 他告诉记者,若女儿未被拐,如今应已大学毕业。据警方透露,陈杨梅早年由养父母抚养,未接受系统教育,但养父母对其 "照顾尚可"。
"我不怪她,但心疼她吃过的苦。" 陈生梨表示,无论女儿选择留在昆明还是回贵州,都会全力支持。目前,公安机关已启动收养关系合法性调查,后续将依法处理。
从个体到群体:寻亲路上的 "年富力强"
在寻亲过程中,陈生梨成为公益桥梁。他加入 "宝贝回家" 志愿者团队,帮助10余个家庭团圆;参与 "爱心纳雍" 公益项目,为山区儿童筹集助学金;甚至在贵州村超、杨妞花寻亲直播中 "蹭流量",只为让更多人关注失踪儿童。
科技与制度:团圆背后的国家力量
陈杨梅的寻回,得益于DNA技术与户籍制度的完善。2009年,云南警方建立打拐DNA数据库;2025年,全国公安机关实现DNA实验室联网,比对准确率超99.99%。此次陈杨梅因户籍登记采血入库,正是公安部 "五类人员必检" 政策的直接成果。
"每一个环节的严谨都可能改变家庭命运。" 办案民警表示,近年来通过DNA比对找回被拐儿童年均超千名,陈生梨的故事是 "科技 + 制度" 双重保障的缩影。
结语
从28 岁到46 岁,陈生梨将人生最黄金的19年献给寻亲路。这辆贴满海报的面包车,见证了一个父亲的执着,也记录了无数家庭的悲欢。如今,随着陈杨梅短视频账号 "回家的路走了近20年" 的更新,这场跨越世纪的寻亲之旅终于画上圆满句号。而 "棉花糖爸爸" 的故事,仍在激励更多人:只要不放弃,团圆终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