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告诉我们的三个人生哲理,讲透了人生的本质

高天洞察 2024-12-16 01:19:19

《心经》是佛陀对弟子舍利子的说法,是一部谈论如何正确用心的智慧经典,以开悟者的角度,阐明开悟的真理。

《心经》主要告诉我们三个人生哲理:1、人痛苦和烦恼的根源。2、世间万物的本质。3、开悟的真理。

《心经》告诉我们,人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于以自我立场来判断眼前情景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当眼前情景与期待不符时,痛苦和烦恼便因此而生,全因自己。

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一句经典名言:“如果生活变得难以忍受,我们会想到改变我们的环境。但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改变,即改变我们的态度,我们甚至几乎没有想到过。“

我们总是试图通过改变外在世界来获得内心的平静,但真正的平静来自于内心。

情境的意义是由精神感知、好坏也是由精神来判断。

我们面临的环境如何,不在于环境本身,而在于我们内心感受。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环境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样的环境也有不同的感受。

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或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对环境的态度。调御自己的内心、获得内心的平静,从而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幸福。

《心经》告诉我们,所有的眼前情景都只是因缘聚合的一时产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并非永恒不变的真实。

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不变的我、也没有不变的情境,我们对情境的主观看法也在变化。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和世间万物的本质以后,回首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许会发现我们曾经的很多痛苦和烦恼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在很多时候,曾经感到不如愿的情境未来或会改变、或未必是祸或不好,如著名的寓言故事《丽姬的哭泣》一样、得到的也未必是福、折磨你的或逼迫你成长、成就你。

《心经》告诉我们,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反映当下,没有自己的主观想法,不站在过去企盼未来,面对当下时只是纯然地反映,随着变化情境而变化,而没有变化中的那个我存在,就是最高的涅槃。

过去现在未来的开悟者们都悟通生命实相、都是通过这个办法来到达寂静的彼岸。心没有挂碍、没有恐惧、豁然顿悟。

同时,从本质上来讲,人生所有的追求,包括物欲、情欲等等,都只是过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取悦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内心平静和满足。

在很多时候,我们或难以改变眼前的情境,但可以通过自我控制,改变对情境的看法、调御自己的内心、获得内心的平静,从而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幸福。

15 阅读:962
评论列表
  • 《心生万万法,一靈所集化;神话即神化,话中阐造化》 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心即是靈,一靈所化耳!识神用事,元神(即靈)不明(即无法出窍显露);元神(即靈)既明(即出窍后显露),识神即无(即感知不到)。元神为体,识神在用,本是一物,一体一用,共同作用,成其人身,合成宇宙!修真之道亦即寂灭法门。即:寂灭识神独露元神,与“转识为智”同。(此智即根本智=心=佛=元神=仙=靈=魂,称谓不同而已)。寂灭法门的的宗旨即是“寂灭识神以达到显露元神之目的”!常言所谓的去二意,扫三心、飞四相,除五蕴(亦即五阴),灭六贼等等无一不是对其的诠释!所以教门宗派里面有”无相无念为宗”之说,便是对其的体现!《六祖坛经》里有言:(五祖)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己)本心,见自(己)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也明确指出了“修行修真”的终极目标即第一义谛:明心见性=明见心性(即本性或本来面目)=通过修真见到自己的靈或魂或佛性或元神。《达摩祖师传》影片里达摩对空智和尚亦有言: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无一不是言“它”! ~四川南充顺庆舞凤俗人范氏 原著(随缘)

  • 《北斗注死,南斗注生》 人身自有一北斗,印堂泥丸髓路头。 北斗倒挂即南斗,修行要旨是逆流。 常撮谷道身体好,闭目凝神万念抛。 夜半清净好入定,勤炼自然命会性。 这拜佛的那求仙,全在毛皮转圈圈。 身外有身天外天,不知自身藏靈元。 才将纸笔描腊梅,不觉春燕满天飞。 至简至易人人会,身心安泰方为贵。 ~~~四川南充顺庆舞凤俗人范氏 原著(随缘)

  • 2024-12-16 21:14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2024-12-18 20:50

    有道理啊

  • 《先天一炁,无始无终》 一靈冲飞如疾风,方知万般皆是空。 睁眼犹如隔世中,原来见到旧家翁。 庄周梦蜨衍鲲鹏,孙猴西游闹天宫。 释迦悟道称大雄,凤凰涅槃鲤化龍。 李耳出关没影踪,夜半陳摶炼睡功。 七十二贤個個聪,提肛守玄执圭同。 却说世事黄粱梦,又闻眉间不老松。 但看今朝乌云浓,哪知午后太阳红。 无数豪杰埋荒冢,几多流星划苍穹。 大道无私皆为公,盘古挥斧破鸿濛。 ~~~四川南充顺庆舞凤俗人范氏 原著(随缘)

  • 2025-01-20 23:49

    有啥用?你明吗?

高天洞察

简介:有空一起聊聊科技、财经和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