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的问题,可以摆事实说,这是性别结构不均衡带来的“恶果”,也可以阴阳怪气地讲,这届男人不配这届女人,还可以看不惯,拿彩礼、房子、车子这三件套出气。可专家偏不这样,竟然话茬一转就冒出一句:“引进来,走出去”。大意是:开放国际婚姻,引进海外大量适龄女青年。
值得玩味儿的是,连所谓的国际婚姻对接国也点了出来。具体是俄罗斯、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巴基斯坦等。怎么说呢?阵容还是很强大,可是然后呢?说到底,大龄剩男问题,真以为只是国内的女性比国内的男性少3490万的原因吗?
如果不只是这样的问题,难道国外的女性就更不看重彩礼、房子、车子这三件套?最关键是,不管是国内婚姻,还是国际婚姻,根本的问题不在于结婚本身,而在于结婚之后如何更好的生活下去。而搞清楚这个问题,或许才能更好的面对剩男问题。
毕竟,康德早就说过“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更准确地讲是“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就这句话来讲,但凡能称得上是专家的人,估计都也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只想说,专家分析原因,也都还听得过去,但要是加上最后的建议“开放国际婚姻,引进海外大量适龄女青年”,着实有些不着调。
这就好比同样是喝水,专家非说碗的效率更高,于是就不打算改进勺子,甚至假装看不见杯子,于是就说从今以后,只生产碗就够了,把勺子和杯子都扔掉吧!这样的道理放到剩男问题上,其实就是逃避背后的真正原因。毕竟我们都知道,剩男问题背后其实存在的是不婚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算术问题“男比女多”。
也就是说,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其实还对应着城市大龄女青年婚配难。在这个问题上,各种论断看起来都有道理,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纵观全世界来看,结婚率低、生育率低是全球性的特征,不是极个别国家的现象。
而且普遍来看,经济发展(长期来看)越是好的国家,这种趋势越明显。对此可能不少人有异议,经济发展好还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育,你这是忽悠谁呢?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经济发展好在起初阶段确实会促进婚育,但是到达一定临界点(经济的、文化的)时,也会导致人们重新审视婚育。
因为,作为个体来讲,对于自身境遇的判断是跟社会环境完全相关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只是时代的人,换个时代生活可能又是不一样的人生。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不惯父母身上时代的印记,可真要是我们从父母那个时代走过,我们也可能就是他(她)们。因为能超越时代的人实在太少了。
所以无论对于大龄剩男问题,还是对于大龄剩女问题,都不能简单归结成算术问题,更不能粗暴的认为“外国媳妇更好娶”,而是要看到具体个人的困境。他(她)们为什么不结婚。是不想吗?还是不敢想?起码得问清楚,搞清楚吧?
另外,很多时代的难题注定是需要时代自身去解决,并不是一个生猛的建议和计划就能达到“进去饲料出来火腿”的效果。而且很多时候,有些问题是暂时难以解决的,因为婚姻问题不是简单的彩礼、房子、车子就可以概述的,更不是“引进来,走出去”就可以改变的,而是需要多方位、全链路的进行打通促进,用专家们最爱说的话就是:“咱得多措并举嘛!”
而且,我们前面也说了。既然康德所谓的“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已经被奉为真理或公理,那么对于“开放国际婚姻,引进海外大量适龄女青年”这种话,专家难道不该脸红吗?说句不好听的,车厘子可以进口,榴莲可以进口,海外的女青年难道也明码标价了?这都是些什么恶臭逻辑。
所以,真不怪大家强调“专家不要建议”,而是有些专家嘴里没有好逻辑。坦白讲,手里拿着大喇叭,脑子里拥有高学识,可嘴里咋就不能说点接地气的话呢?哪怕不想谈论房价的原因,担忧屁股坐歪了,谈论一下个体原子化也可以说得过去嘛,为何非要把婚配问题硬往国际化上扯呢?所以就想问一句:专家,你到底咋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