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慈禧斩于菜市口的4位好汉,其中3人怒骂她,1人拒不下跪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1-11 16:46:32

【前言】

1898 年,在京城那有名的菜市口,出了个震动整个北京城的事儿。四位搞维新的人在这儿被慈禧太后给处死了,当中有一个还是皇室的亲属呢。这几个人在临死前的所言所行,展现出了中国儿女的刚直和英勇无畏。这件事让无数人的心为之牵动,也表明了清朝将要走向灭亡的下场。

【变法风起云涌,却遭守旧势力扼杀】

这一年,恰是光绪帝推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法之时。眼瞅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光绪帝清楚地明白,要是不搞改革,国家就得玩儿完。就这样,他跟以康有为作为带头人的维新派官员联手,开始施行新的政策。

这帮维新派人士话语激昂,抛出了好多让人瞠目结舌的新观念,想要把清朝的危难局面给挽救回来。像康有为提议搞君主立宪,梁启超力主五族共和,严复提倡运用西方的科学知识之类的。这些理念就像春风滋润大地、细雨无声润泽一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启发着人们的思维。

这让久掌大权的慈禧太后觉得自身权力遭受威胁。她可是个十足的专制主义者和保守派。在她眼里,那些新思想全是异端邪说,对她的地位构成了威胁。没过多久,慈禧太后联合主战派发动政变,将光绪帝软禁起来,变法运动就此以失败告终。慈禧太后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众多维新人士遭到捕杀,致使变法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被遏止了。

在这阵风波里,慈禧太后把谭嗣同等四人在菜市口处死了,他们就此成了维新运动的英烈。他们的遇难,表明了保守势力展开了血腥的镇压,也意味着清朝朝廷争斗达到了极其激烈的程度。这四个人在临死前的所言所行变成了历史上的美谈,鼓舞着后来的人把变法运动的理想持续下去。

【谭嗣同: 风流才子的执着与倔强】

谭嗣同,字瑞生,乃江苏武进人士。这谭嗣同啊,那可是个实打实的风流雅士。他家学深厚,他的高祖父谭宗镇是进士呢。谭嗣同打小就机灵得很,5 岁就能写对联,10 岁时写的文章那叫一个让人惊叹。他啥书都看,对古今中外的事儿都清楚,文史百家的学问也都精通。谭嗣同还挺有艺术范儿,山水诗画方面的造诣可不低。这人身材高大健壮,骑射本事强,兵法也精通,真算得上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谭嗣同这人性格特别坚毅,那是说啥就是啥。他特别爱国,之所以参加变法运动,就是为了拯救国家,让国家变得有用。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失利后,谭嗣同坚决主张变法维新,他给皇帝上书讲:“当下的办法,只有变法才行。”随后,他跟康有为等人组建了强学会,由此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变法运动。

谭嗣同这人颇为激进,力主通过激进的方式来变法,从而让国家变得强大。他喊出“拨乱反正”的口号,觉得若要变法,就得先把旧的东西摒弃,引入新的事物。在面对守旧势力的打压时,谭嗣同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

他怒气冲冲地言道:“宁愿种瓜绕着杨柳,也绝不走提倡功名之路”,坚决守护变法运动。谭嗣同虽说年仅38岁,然而已然是维新运动的领衔人物之一。

谭嗣同那激进的立场和行事手段,让慈禧太后心生警惕。政变发生后,谭嗣同迅速被抓入狱。在狱中,他依旧特立独行,全然不把威胁放在眼里。待到要被押上斩台之时,面对刽子手的指令,谭嗣同怒声斥责道:“你们这些人是为世人所唾弃的!”他坚决不肯屈膝下跪,用生命来守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当斩刀即将落下之际,谭嗣同掷地有声地留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以此坚毅地表明自己的心志。这句话传为千古美谈,凸显出他对变法运动的坚定执着与毫不屈服。谭嗣同在临终之时,依旧保持着少年时的那份率真与倔强,同时也流露着他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之情。尽管谭嗣同没能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变法取得最终成功,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永不磨灭。

【刘光弟:以愤懑之心告慰忧国之灵】

刘光弟,名蓉,字木岱,出身于山东东平州一个贫寒的官宦家庭,家中虽有书香之气,却生活穷苦。刘光弟打小就机灵聪慧,然而家境的贫寒使得他唯有勤奋刻苦地读书。尽管日子过得艰难,刘光弟却丝毫没有泄气。他不分昼夜地勤奋学习,历经三十多年的努力,最终考中进士,由此踏上了为官之路。

刘光弟这人质朴实在,做学问特别严谨,品行也很端正。他啥书都看,写文章更是拿手。在内阁中书当差的时候,他负责起草文书,很受皇帝赏识。刘光弟干活儿特别勤快,从不偷懒,而且很有正义感。他觉得官场里贪污腐败的事儿必须得杜绝,就因为这,把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给得罪了。

刘光弟那可是满腔的爱国情怀,心里头时刻装着国家和百姓。他觉着中国人才众多,按说应该是国家富裕、人民强大才对。可眼瞅着中国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刘光弟的心里那叫一个难受啊。甲午战争的失利,让他清楚地认识到,要是不变法让国家强大起来,中国就得被列强给瓜分了。就因为这样,刘光弟使足了劲儿支持光绪皇帝搞变法运动。

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派人将刘光弟捉拿归案。待到斩刑将至,他的母亲和妻儿悲痛大哭,拼命劝他服软求饶。然而,刘光弟坦然面对死亡,心中唯有对慈禧的愤恨。他满腔怒火地言道:“我只恼恨功名竟要通过残杀同胞来获取!”

当刽子手的刀即将落下之际,刘光弟大声呼喊:“大家都瞧好了,我刘光弟是为中国而亡!”他期盼着在场目睹的所有人,能将这一历史画面铭记于心,使之成为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刘光弟以自己的热血,英勇地为自己那波澜壮阔的知识分子生涯画上了句号。他怀着满腔的愤懑,慰藉着那些为国家前途而满心忧虑的前辈们的在天之灵。

【杨深秀:壮烈赴死,誓死捍卫变法大业】

杨深秀,号梦洲,是山东掖县人士。他出生于一个军官家庭,从小就深受军事文化的熏陶。杨深秀在年少之际,就凭借着出色的武艺在乡邻间声名远扬。他传承了家族的学问,并且对国家大事格外上心,对那时的社会状况有着不少自己的见解。

杨深秀这人热情洋溢,做起事来充满热情,甚至有些冲动,这和他出身将门有着紧密的关联。他性子直率,讲话从不拐弯抹角。杨深秀目睹了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遭受的屈辱与衰败,就连甲午战争也以失败告终,国家的形势日益衰落。对此,他悲愤不已,坚决觉得中国唯有变法图强,方可迎来新的生机。

1894 年,杨深秀在殿试中脱颖而出,被授予主事之职,前往京城履职。上任没多久,甲午战争骤然打响,杨深秀猛然惊醒,他全力以赴地支持光绪皇帝推行维新变法,在他看来,这是当下唯一的活路。此时的清朝,松散且腐败,已然处于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打定主意要与光绪同舟共济。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杨深秀变法图强的信念愈发坚定。他投身于谭嗣同的强学会,努力汲取西方科技文化方面的知识。杨深秀期盼着中国能够尽快变得强大,重新找回往昔的荣光。他力倡借鉴明治维新的有效经验,大力实施新的政策。

戊戌政变发生后,慈禧太后很快就派人将杨深秀捉拿归案。在狱中,他依旧脊梁挺直,毫不屈服。当行刑者在刑台上喝令他下跪时,杨深秀怒火中烧,高声喊道:“我把廓清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绝不后悔!”他毫不退缩,用生命守护着变法的理想和志向。

当斩刀即将落下的瞬间,杨深秀长吁一口气,喃喃自语:“我虽赴死,但变法的理想绝不会消逝!”他那刚强不屈的品性以及对变法事业的坚定不移,让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烈士。杨深秀的牺牲,象征着一代变法新锐的英勇献身,也更彰显出这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与悲烈氛围。

【肃顺:宁折不屈,以死捍卫爱新觉罗家族的尊严】

肃顺这人的身份可不一般,他被处决这事着实让人吃惊。他是咸丰帝的宠臣,而且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后代。肃顺这人性格刚直,行事果敢,当官还很清正廉洁,因此深得咸丰帝的信赖。

在咸丰年间,年仅二十七岁的肃顺出任科布多参赞大臣,承担起黑龙江等地的防务工作。他在任上政绩斐然,深受边疆各民族百姓的拥护与喜爱。肃顺为官长达三十年,曾担任过总管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关键职务,真可谓是权势遮天,在朝廷中极具影响力。

肃顺这人性格直爽,啥话都敢直说,还敢给皇上提意见。他对官场那股子腐败的风气特别看不顺眼,好几次上奏弹劾那些大官收受贿赂,态度那叫一个坚决。他还劝咸丰皇帝使些厉害的法子,把朝廷政事好好整顿一番。就因为这,他把一些腐败的有权有势的人给得罪了,不过呢,他也因此被好多人当成了榜样。

肃顺察觉到了慈禧太后的勃勃野心。他觉得这位得宠的妃子正逐步掌控大权,日后定会搅乱政局。为此,肃顺多次向咸丰帝提议,应采取办法限制慈禧的权力。这一行为,成了日后悲剧的开端。肃顺一心为国家谋划大事,忠心可鉴,可却被慈禧当作了心头大患。

好些年后,慈禧总算等到了报那笔旧账的时机。甲午战争失利后,上了年纪的肃顺告老还乡。哪成想戊戌政变的时候,慈禧依旧派人把他押解到京城,最终在菜市口将他处决了。

临要被推上斩台之时,肃顺面色沉着冷静,毫无变化。当行刑之人喝令他跪下时,这位爱新觉罗家族的后裔毅然决然地选择站立着。他刚直不屈,宁愿以死来维护爱新觉罗家族的尊严。肃顺的硬骨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结语】

他的离世堪称保守势力血腥镇压的范例。当年那明事理的宗室后代,到死都坚守着王家的尊严与气节。肃顺就这般英勇地走完了一生,用生命揭示出朝廷与民间争斗的残忍,也彰显了愤慨之人的壮志豪情永不消逝。他是这个时代变革的牺牲品,然而他的精神会永远留存并激励着后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