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他父亲卧床妻子重病,俩孩子接连夭折,依然带头报名南下

奋发图强噢 2025-01-14 20:12:34

1949年初,德县县委组织部长刘集中面临人生至暗时刻:年迈的父亲卧床不起,妻子重病缠身,两个年幼的儿子又接连夭折。就在这样的困境下,党中央发出南下干部开辟新区的号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人,他毅然挺身而出,第一个报名南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一别竟成永诀——他的妻子带着对丈夫的思念离世,父亲也在两年后撒手人寰,而此时的刘集中正在千里之外的杭州夜以继日地投入接管工作。

铁骨铮铮解放路 丹心报国为人民

1948年,德州大地迎来了久违的安宁。土改工作完成后,饱经苦难的德州人民终于过上了比较安稳的日子。

在这片曾经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一位共产党员正带领着群众奔走在革命的道路上,他就是魏集区区委书记刘集中。那一年的夏季,德州大运河突发决口,刘集中立即组织干部群众奔赴现场,日夜不停地与洪水搏斗。

战火纷飞的1948年,潍坊和济南两场重大战役相继打响。魏集区的父老乡亲们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有的参军参战,有的组织支前,为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集中带领区里的干部群众奔走在支前的路上,组织运输队伍,为前线输送粮草物资。他们还在李家桥区开展土改复查工作,同时大力动员群众参军。

在刘集中的带领下,区里很快组建了一支450多人的新兵营。区长刘善亭带领这支队伍到县委驻地报到,为解放战争输送了新鲜血液。

面对刘集中的出色工作表现,二地委任命他为县委组织部长。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更是对他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肯定。

在刘集中的带领下,德州的革命事业蒸蒸日上。他们不仅完成了土改任务,还帮助群众建立了新的生产秩序,让老区人民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像刘集中这样的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他们扎根基层,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动员南下守初心 克服艰难为大局

1949年元旦刚过,德县召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南下动员大会。县委书记李一民站在主席台上,向在场的干部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准备干部开辟新区的重要指示。

渤海区党委和二地委的决定在大会上宣读,选派干部南下的任务正式落地。会场内外,讨论声此起彼伏,绝大多数同志都表示要坚决响应党的号召。

在这个重要时刻,刘集中的家庭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的父亲长期卧床不起,妻子也身患重病,两个年幼的儿子更是接连病逝。

面对家庭的变故,刘集中依然把革命的重担扛在肩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他深知组织的需要就是自己的使命。

县委针对部分同志的思想顾虑,开展了深入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动员。他们指出,党领导人民南征北战,就是为了让天下劳动人民都能翻身解放。

大会期间,整个会场充满了革命的热情。"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组织宣布了南下干部的六项条件和对干部家属的照顾政策。这些政策让准备南下的干部吃下了定心丸,也让留守的家属感到安心。

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刘集中带头第一个报了名。他的行动感染了更多的同志,甚至连三位裹着小脚的女同志也踊跃报名参加。

最终,组织确定并宣布了117名南下干部的名单。他们组成了一支完整的县区南下班子,包括县委书记张永和、组织部长刘集中、宣传部长牟建华等同志。

这支队伍下设一个中队部,由李东昌、贾文德等39位同志组成。另外还设立了5个分队,共有78人,分别由任效飞、徐书怀等10人担任正副分队长。

生离死别泪长流 舍小家为大家情

1949年农历新年将至,刘集中结束了县里的学习动员,匆匆赶回家中。组织给了三天假期,让他能与家人告别,但这短暂的时光却显得格外沉重。

他的父亲曾多次掩护八路军,参与挖掘地道工事,还因此被日本鬼子关押在伪据点。如今,这位为革命作出贡献的老人卧床不起,而儿子却要远行。

面对病重的妻子,刘集中许下承诺,待他在南方安定下来后一定会接她过去。妻子强忍泪水,只说了一句:"不要忘了家,早回家看看俺!"

两个年幼的儿子不懂事,只知道缠着父亲要玩他腰间的匣子枪。当得知父亲要去更远的地方时,他们拉住刘集中的皮带又哭又闹。

出发那天,区长刘善亭专程赶到县里为他送行。刘集中向老战友托付了家中的重担,请他多多照看那些需要照顾的亲人。

区妇女主任张金星也向他保证,一定会关照好他的妻子、孩子和老人。她说,大家都等着听他们的胜利消息传回来。

从县委驻地五官庄出发时,寒风凛冽,大地上铺满冰雪。但街道上锣鼓喧天,人们扭着秧歌,唱着抗战时期的老歌。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刘集中的妻子在弥留之际,仍在呼唤着丈夫的小名:"荣头,你在哪里呀?为什么不回来看看俺啦?"

当时的刘集中正在杭州投入紧张的接管工作,等他得知消息时已经太晚了。两年后,他的父亲也撒手人寰,刘集中同样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在这期间,他只在1952年匆匆回家探望过父亲一次。这就是革命者的宿命,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不得不暂时割舍自己的小家。

千里跋涉赴使命 接管杭州铸新篇

刘集中随南下干部纵队出发后,队伍先到达济南城边的黄台地区稍作休整。许多同志脚上都磨起了血泡,但革命的步伐不能停歇。

他们改乘运煤货车继续南下,虽然车厢又脏又臭,但大家兴致高昂。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是人生第一次坐火车,新鲜感冲淡了旅途的疲惫。

部队抵达微山湖东岸的沙沟车站后,与其他南下干部会合,总人数达到15000人。根据华东军区的指示,他们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

南下的道路充满艰险,队伍一路上遇到不少困难。淮海大战后的战场上,断墙残垣随处可见,土地盐碱化严重,百姓连烧饭的柴草都缺。

刘集中带头克服困难,文件档案重担压在肩头,一口气能走几十里不停歇。他常对年轻同志说,这都是当年做农活和当交通员时练出来的本事。

5月3日,队伍接到华东局紧急指示,改为接管杭州。浙江方面派来接应的同志已经到达,部队立即启程奔赴杭州。

途中,向导一度带错了路,差点误入敌占区的嘉兴。所幸发现及时,部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避免了与敌人的正面遭遇。

5月7日,部队终于到达杭州城北。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礼堂里,铺上稻草打地铺,工作、吃饭、休息都在这里。

阴雨连绵,地面潮湿,蚊虫肆虐。每到夜晚,河对岸的敌特和土匪就出来骚扰,枪声不时响起。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刘集中和战友们开始了接管杭州的工作。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