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毛主席的高参?主席:古有孙子,今有郭子,他的水平不亚于我

朝三暮四人心变 2024-12-23 10:19:07

【前言】

毛主席善于谋划,指挥作战极为高明,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伟大军事家。

在我军的发展历程中,有这么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将领,他被毛主席称作“军事高参”。毛主席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古时存在《孙子》,现今有个郭子,他的水准跟我差不了多少。”

那么,毛主席身旁的这位“军事高参”到底是谁呢?

【“不是毛泽东的高参,就可能是蒋介石的高参”】

他,就是郭化若。也许,仿佛是上天在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郭化若会成为毛主席的高级参谋。

郭化若从小就对“岳家军”、“细柳营”之类的军旅故事很感兴趣。1925 年,郭化若以榜首的成绩顺利考进了黄埔军校。

说起“毛泽东”这个名字,郭化若觉得既生疏又熟悉。生疏的是,在他加入共产党之前,都没和毛泽东见过面;

要说起熟悉,那毛泽东的大名可是响当当的,虽说没亲眼见过他本人,但早就对他的才能钦佩不已了。

有本事的人,到哪儿都受欢迎,郭化若学习成绩特别好,这让蒋介石很看重他,多次想要把他拉进国民党队伍里。

甚至有人调侃说,郭化若这人啊,好像天生就是当高级参谋的料,要么是帮毛主席出谋划策,要么是给蒋介石想办法。

对此,郭化若称,作为军人,应当把在战场上效力视为自己的职责。他直接回绝了蒋介石的拉拢。

“中山舰事件”出现后,郭化若对国民党的各类行为感到极为失望和心痛。

他把蒋介石的为人瞧得真切,也把蒋介石深藏其后的野心看得明白,蒋介石的这股野心,日后必定会变成革命的对头,和人民站在相反的方向上。

没过多长时间,郭化若去苏联求学进修,身在外国的他,每时每刻都记挂着祖国。

为了能早点回国,郭化若跟校长进行商量,哪承想校长听后,立马就否决了他的这个请求。

第二天,郭化若有意弄了个“小岔子”,没去上课,校长发现人没到,火冒三丈,找到他后气恼地吓唬说:

“你要是还不去上课,我就把你关起来!”

校长原想着这么做能镇住对方,哪承想郭化若可不是好欺负的,他下定决心非得回国不可。

关了七天禁闭,郭化若依然没动摇回国的念头,校长这才“大发慈悲”,让郭化若回了国。

当时,毛主席前往闽西休养并指导当地工作,所以他回国后没能够见到毛主席。

朱德把这位黄埔的优秀毕业生安排做第二纵队参谋,就因为他“很会参谋和谋划”,仅仅一个月的工夫,他接连被任命为参谋长、纵队长等职务。

1929 年 11 月,毛主席归来后再次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当天晚上,他迫不及待地向朱德打听郭化若的状况。

这天,天刚微微亮,郭化若就起了床,洗漱收拾妥当。对他而言,今天很特别,因为他要去见毛主席啦!

郭化若早早到了会场,一瞅,瞧见朱德正在跟旁边的人说着啥呢。

那身板、那风范,不用多言就能看出是毛主席,郭化若眼睛放光,“唰”地一下快速跑过去,在二人跟前停下,站直身子、敬个礼,然后大声说道:

“毛委员您好!朱军长您好!”

紧接着,朱德把郭化若介绍给了毛主席,毛主席面带笑容,夸赞道:

“我从朱军长那儿听说过你,据说你在二纵队表现挺出色啊!常言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可搁你这儿呢,那得是‘郭秀才去带兵,道理讲得明,仗也打得赢’。”

当晚,毛主席特意把郭化若叫过去,聊了聊生活以及家庭方面的情况等。当了解到郭化若为了回国,竟敢跟校长对着干,结果被关了禁闭,毛主席不禁感叹起来:

1930 年,红四军再次回到赣南展开活动,当时缺少一个参谋处长,针对这个人选的问题,前委领导极为重视。

毛主席思索了一番,说出了一个名字:郭化若。郭化若的能力众人都看在眼里,对于郭化若当选,众人毫无异议,全都表示赞同。

就这么着,郭化若当上了参谋处处长,跟在毛主席身旁出谋划策、提出见解,这下英雄算是有了施展才能的地方。

【“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说起郭化若,不少同志都觉得他是朱毛两位“头儿”的“活诸葛”。毛主席对他也是夸赞有加,还说:

“我这儿有个留过洋的郭化若,那诸葛亮肯定是没法跟他比的!”

郭化若在军事方面很有本事,给毛主席提了不少好点子,让毛主席的战术思想体系变得更完善、更丰富了,而且他还直接参与建立了我军的第一支无线电队以及工兵队。

在带着同志们深入矿工群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郭化若察觉到不少矿工不但对爆破技术很精通,而且能够弄到炸药。

郭化若很快就把这个关键信息报告给了毛主席,就这样,我军的第一支工兵队组建起来了,并且在后续的战斗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龙岗战斗取得胜利后,我军获得了无线电台。一开始,那些被俘虏的人都特别惶恐,心里担忧自己要是说错啥话就会丢掉性命,连自己叫啥都不敢说。

经过郭化若耐心地谈话与开展教育工作,他们的思想逐步发生了转变,都表示想要留在红军队伍里。

郭化若把这些人才聚拢到一块儿,成立了无线电队,给我军的通讯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红军长征的时候,郭化若的脚长了溃疡,没走一会儿脚就开始化脓了,可就算这样,郭化若还是一边赶路,一边坚持干活儿。

说起长征,大家常讲“就靠两条腿”;可郭化若却表示:“我只能是全凭一颗心!”

这天,毛主席匆忙把郭化若叫来,让他凭借兵法的智慧,写一些宣传运动战理念的文章。毛主席表示:

“国民党军官对马列、辩证法是听不进去的,要是搬出古兵法,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毕竟孙子和马克思主义可不是一回事。”

接着,郭化若把《三国》里的“赤壁之战”当作参照,机灵地把古代兵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融合起来,接连发表了好几篇有分量的作品。

没想到这一方法还真起作用了,让不少国民党将领看了之后感触颇多,有的甚至来信表示自己读完后“使我深受启发”。

“初战”取得胜利后,郭化若干的劲头愈发大了,他着手深入钻研《孙子兵法》,打算再撰写一系列的文章。

有些国民党军官竟特意去找周恩来,想了解郭化若的身世情况,也有人挺好奇地问,郭化若和文学大家郭沫若是不是亲弟兄。

周恩来称,郭化若是毛主席身旁的高参,和郭沫若并非兄弟。要是细究的话,郭化若在军事理论方面的水准,能和郭沫若在文学领域的建树等量齐观。

而郭化若始终没停下对《孙子》的钻研,持续地推出新作品,毛主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高兴地表示:

“古时存在《孙子》,现今出现郭子。”

1939年,第一期参谋训练队组建之时,毛主席特地指派郭化若负责讲授“战略学”课程。毛主席还特别向负责人交代:

“你们放心吧,郭化若的水平可不比我差,‘不亚’这俩字,说的就是跟我差不多,甚至比我还强呢!”

【先后与王必成、陶勇搭档】

1946 年 6 月,郭化若获任鲁南军区副司令,马上要前往齐鲁大地开展工作。在他临行前,毛主席专门把他叫来,言辞恳切地讲道:

“鲁南那地方,战略地位相当关键,你这一趟去一定要多用心思,我盼着你传来好消息!”

“主席您放心,您就等我的好消息得了!”郭化若回答说。

第二年8月,郭化若前往华野六纵协助王必成打仗。仗打赢后,王必成满脸带笑地跟郭化若讲:

“化若同志,你就受累也帮我出出主意吧!”

郭化若痛快地应下,接着把大伙召集起来,认真总结战斗经验,毫不留情地指出作战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他那严谨的态度以及深刻的见解,使得在场的每个人都对身为毛主席身边高参的他另眼相待,全都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那可真是说得好不如亲眼见,郭化若同志确实是名副其实啊!”

接着,郭化若去到了素有“拼命三郎”名号的陶勇那里,出任政委。陶勇一得知郭化若来了,那高兴劲儿简直藏都藏不住:

“有毛主席的高参在这儿,我陶勇那可是啥都不怕,啥都不愁了!”

没过多久,淮海战役就拉开了帷幕。在这持续了 66 天的战役里,郭化若和陶勇齐心协力,一同指挥所属部队,总计消灭了 7.2 万多的敌人,赢得了极为耀眼的胜利。

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时期,又或是在解放后的安宁和平年代,郭化若老是能让敌人遭到一次又一次的狠狠打击。

上海解放后,郭化若负责警备方面的工作,他行事果断迅速,没多久就成功破获了八百多起敌特案件,给国民党的残余力量以沉重打击,为上海的安稳和繁荣打下了牢固基础。

1955年,郭化若获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他上任后,即刻在部队里开启了全方位的训练工作。

在射击以及战术等各个方面都实施了严格的训练,让军队的军事素养与战斗力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同年9月,郭化若荣获中将军衔,这是对他长久革命历程的认可与赞扬。

步入新的时期,郭化若投入大量精力,接连编著了多部涉及我军战争战史的作品。军史领域的专家们纷纷说道:

1995年11月26日,郭化若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享年91岁。他的这一生,是充满战斗的,是全力奉献的,更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持续拼搏奋斗的一生。

【结语】

郭化若深谙兵法,善于谋划,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他屡次给部队献智献计,其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拼搏。

他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独到的战略眼光,这让他在战场上可以精准地判别形势,牢牢抓住战斗时机,对敌人实施强有力的打击。

与此同时,郭化若是个擅长总结且热衷学习的将领,每回战斗结束,他都会仔细归纳经验与教训,持续提高军队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水平。

郭化若:毛泽东的“军事智囊”  《党史纵横》

毛泽东曾赞誉郭化若为“古有孙子,今有郭子”,这位儒将的事迹在党史博采(纪实)中有记载。

【前言】

毛主席善于谋划,指挥作战极为高明,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伟大军事家。

在我军的发展历程中,有这么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将领,他被毛主席称作“军事高参”。毛主席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古时存在《孙子》,现今有个郭子,他的水准跟我差不了多少。”

那么,毛主席身旁的这位“军事高参”到底是谁呢?

【“不是毛泽东的高参,就可能是蒋介石的高参”】

他,就是郭化若。也许,仿佛是上天在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郭化若会成为毛主席的高级参谋。

郭化若从小就对“岳家军”、“细柳营”之类的军旅故事很感兴趣。1925 年,郭化若以榜首的成绩顺利考进了黄埔军校。

说起“毛泽东”这个名字,郭化若觉得既生疏又熟悉。生疏的是,在他加入共产党之前,都没和毛泽东见过面;

要说起熟悉,那毛泽东的大名可是响当当的,虽说没亲眼见过他本人,但早就对他的才能钦佩不已了。

有本事的人,到哪儿都受欢迎,郭化若学习成绩特别好,这让蒋介石很看重他,多次想要把他拉进国民党队伍里。

甚至有人调侃说,郭化若这人啊,好像天生就是当高级参谋的料,要么是帮毛主席出谋划策,要么是给蒋介石想办法。

对此,郭化若称,作为军人,应当把在战场上效力视为自己的职责。他直接回绝了蒋介石的拉拢。

“中山舰事件”出现后,郭化若对国民党的各类行为感到极为失望和心痛。

他把蒋介石的为人瞧得真切,也把蒋介石深藏其后的野心看得明白,蒋介石的这股野心,日后必定会变成革命的对头,和人民站在相反的方向上。

没过多长时间,郭化若去苏联求学进修,身在外国的他,每时每刻都记挂着祖国。

为了能早点回国,郭化若跟校长进行商量,哪承想校长听后,立马就否决了他的这个请求。

第二天,郭化若有意弄了个“小岔子”,没去上课,校长发现人没到,火冒三丈,找到他后气恼地吓唬说:

“你要是还不去上课,我就把你关起来!”

校长原想着这么做能镇住对方,哪承想郭化若可不是好欺负的,他下定决心非得回国不可。

关了七天禁闭,郭化若依然没动摇回国的念头,校长这才“大发慈悲”,让郭化若回了国。

当时,毛主席前往闽西休养并指导当地工作,所以他回国后没能够见到毛主席。

朱德把这位黄埔的优秀毕业生安排做第二纵队参谋,就因为他“很会参谋和谋划”,仅仅一个月的工夫,他接连被任命为参谋长、纵队长等职务。

1929 年 11 月,毛主席归来后再次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当天晚上,他迫不及待地向朱德打听郭化若的状况。

这天,天刚微微亮,郭化若就起了床,洗漱收拾妥当。对他而言,今天很特别,因为他要去见毛主席啦!

郭化若早早到了会场,一瞅,瞧见朱德正在跟旁边的人说着啥呢。

那身板、那风范,不用多言就能看出是毛主席,郭化若眼睛放光,“唰”地一下快速跑过去,在二人跟前停下,站直身子、敬个礼,然后大声说道:

“毛委员您好!朱军长您好!”

紧接着,朱德把郭化若介绍给了毛主席,毛主席面带笑容,夸赞道:

“我从朱军长那儿听说过你,据说你在二纵队表现挺出色啊!常言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可搁你这儿呢,那得是‘郭秀才去带兵,道理讲得明,仗也打得赢’。”

当晚,毛主席特意把郭化若叫过去,聊了聊生活以及家庭方面的情况等。当了解到郭化若为了回国,竟敢跟校长对着干,结果被关了禁闭,毛主席不禁感叹起来:

1930 年,红四军再次回到赣南展开活动,当时缺少一个参谋处长,针对这个人选的问题,前委领导极为重视。

毛主席思索了一番,说出了一个名字:郭化若。郭化若的能力众人都看在眼里,对于郭化若当选,众人毫无异议,全都表示赞同。

就这么着,郭化若当上了参谋处处长,跟在毛主席身旁出谋划策、提出见解,这下英雄算是有了施展才能的地方。

【“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说起郭化若,不少同志都觉得他是朱毛两位“头儿”的“活诸葛”。毛主席对他也是夸赞有加,还说:

“我这儿有个留过洋的郭化若,那诸葛亮肯定是没法跟他比的!”

郭化若在军事方面很有本事,给毛主席提了不少好点子,让毛主席的战术思想体系变得更完善、更丰富了,而且他还直接参与建立了我军的第一支无线电队以及工兵队。

在带着同志们深入矿工群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郭化若察觉到不少矿工不但对爆破技术很精通,而且能够弄到炸药。

郭化若很快就把这个关键信息报告给了毛主席,就这样,我军的第一支工兵队组建起来了,并且在后续的战斗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龙岗战斗取得胜利后,我军获得了无线电台。一开始,那些被俘虏的人都特别惶恐,心里担忧自己要是说错啥话就会丢掉性命,连自己叫啥都不敢说。

经过郭化若耐心地谈话与开展教育工作,他们的思想逐步发生了转变,都表示想要留在红军队伍里。

郭化若把这些人才聚拢到一块儿,成立了无线电队,给我军的通讯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红军长征的时候,郭化若的脚长了溃疡,没走一会儿脚就开始化脓了,可就算这样,郭化若还是一边赶路,一边坚持干活儿。

说起长征,大家常讲“就靠两条腿”;可郭化若却表示:“我只能是全凭一颗心!”

这天,毛主席匆忙把郭化若叫来,让他凭借兵法的智慧,写一些宣传运动战理念的文章。毛主席表示:

“国民党军官对马列、辩证法是听不进去的,要是搬出古兵法,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毕竟孙子和马克思主义可不是一回事。”

接着,郭化若把《三国》里的“赤壁之战”当作参照,机灵地把古代兵法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融合起来,接连发表了好几篇有分量的作品。

没想到这一方法还真起作用了,让不少国民党将领看了之后感触颇多,有的甚至来信表示自己读完后“使我深受启发”。

“初战”取得胜利后,郭化若干的劲头愈发大了,他着手深入钻研《孙子兵法》,打算再撰写一系列的文章。

有些国民党军官竟特意去找周恩来,想了解郭化若的身世情况,也有人挺好奇地问,郭化若和文学大家郭沫若是不是亲弟兄。

周恩来称,郭化若是毛主席身旁的高参,和郭沫若并非兄弟。要是细究的话,郭化若在军事理论方面的水准,能和郭沫若在文学领域的建树等量齐观。

而郭化若始终没停下对《孙子》的钻研,持续地推出新作品,毛主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高兴地表示:

“古时存在《孙子》,现今出现郭子。”

1939年,第一期参谋训练队组建之时,毛主席特地指派郭化若负责讲授“战略学”课程。毛主席还特别向负责人交代:

“你们放心吧,郭化若的水平可不比我差,‘不亚’这俩字,说的就是跟我差不多,甚至比我还强呢!”

【先后与王必成、陶勇搭档】

1946 年 6 月,郭化若获任鲁南军区副司令,马上要前往齐鲁大地开展工作。在他临行前,毛主席专门把他叫来,言辞恳切地讲道:

“鲁南那地方,战略地位相当关键,你这一趟去一定要多用心思,我盼着你传来好消息!”

“主席您放心,您就等我的好消息得了!”郭化若回答说。

第二年8月,郭化若前往华野六纵协助王必成打仗。仗打赢后,王必成满脸带笑地跟郭化若讲:

“化若同志,你就受累也帮我出出主意吧!”

郭化若痛快地应下,接着把大伙召集起来,认真总结战斗经验,毫不留情地指出作战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他那严谨的态度以及深刻的见解,使得在场的每个人都对身为毛主席身边高参的他另眼相待,全都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那可真是说得好不如亲眼见,郭化若同志确实是名副其实啊!”

接着,郭化若去到了素有“拼命三郎”名号的陶勇那里,出任政委。陶勇一得知郭化若来了,那高兴劲儿简直藏都藏不住:

“有毛主席的高参在这儿,我陶勇那可是啥都不怕,啥都不愁了!”

没过多久,淮海战役就拉开了帷幕。在这持续了 66 天的战役里,郭化若和陶勇齐心协力,一同指挥所属部队,总计消灭了 7.2 万多的敌人,赢得了极为耀眼的胜利。

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时期,又或是在解放后的安宁和平年代,郭化若老是能让敌人遭到一次又一次的狠狠打击。

上海解放后,郭化若负责警备方面的工作,他行事果断迅速,没多久就成功破获了八百多起敌特案件,给国民党的残余力量以沉重打击,为上海的安稳和繁荣打下了牢固基础。

1955年,郭化若获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他上任后,即刻在部队里开启了全方位的训练工作。

在射击以及战术等各个方面都实施了严格的训练,让军队的军事素养与战斗力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同年9月,郭化若荣获中将军衔,这是对他长久革命历程的认可与赞扬。

步入新的时期,郭化若投入大量精力,接连编著了多部涉及我军战争战史的作品。军史领域的专家们纷纷说道:

1995年11月26日,郭化若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享年91岁。他的这一生,是充满战斗的,是全力奉献的,更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持续拼搏奋斗的一生。

【结语】

郭化若深谙兵法,善于谋划,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他屡次给部队献智献计,其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拼搏。

他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独到的战略眼光,这让他在战场上可以精准地判别形势,牢牢抓住战斗时机,对敌人实施强有力的打击。

与此同时,郭化若是个擅长总结且热衷学习的将领,每回战斗结束,他都会仔细归纳经验与教训,持续提高军队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水平。

郭化若:毛泽东的“军事智囊”  《党史纵横》

毛泽东曾赞誉郭化若为“古有孙子,今有郭子”,这位儒将的事迹在党史博采(纪实)中有记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