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美甲骨文巨头在中国举步维艰,可在90年代,在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甲骨文率先推出了成熟的商用数据库产品,其稳定性、可靠性和强大的功能,几乎成为行业标准,有着30年的垄断地位。
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变化如此巨大,这是咋啦?
甲骨文在中国甲骨文这个在数据库界很有名的公司,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三四十年的起起落落,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信息来源:《甲骨文关闭中国研发中心,是因为害怕中国超越美国?》,新闻晚报。
回顾90年代,在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甲骨文率先推出了成熟的商用数据库产品,其稳定性、可靠性和强大的功能,几乎成为行业标准,30年的垄断地位。
这使得甲骨文在中国市场拥有了极高的议价权,高昂的授权费用和每年20%的服务费,成为其利润的重要来源。
然而,盛极而衰的规律在甲骨文身上得到了验证。它如同一个曾经的王者,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战略失误与文化傲慢当云计算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时,甲骨文却固守着传统的数据库业务,对新兴技术抱有怀疑甚至不屑的态度。
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本土科技企业迅速崛起,阿里巴巴、华为等公司开始在服务器和云计算领域崭露头角。
最致命的失误,莫过于对云计算的误判。甲骨文的老板拉里·埃里森曾公开吐槽,云计算这股风潮不过是炒作而已。
这种傲慢的态度,让甲骨文错过了云计算发展的黄金时期,眼睁睁地看着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
除了对技术趋势的误判,甲骨文的企业文化也成为其在中国市场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甲骨文拒绝培养中国本土员工,中国员工即使能力再突出,也难以晋升到高管职位。甲骨文中国区的高管团队,长期以来都由外籍人员担任,他们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也难以与中国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
这种“外籍化”的高管团队,导致甲骨文在中国的运营策略与市场需求脱节。他们难以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也无法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早已意识到本土化人才的重要性,纷纷任用中国本土人才担任高管职位。
例如,微软的唐骏、谷歌的李开复等,都是中国本土培养的优秀人才,他们为这些科技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甲骨文拒绝培养中国人才的傲慢态度,最终使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傲慢,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也体现在其对中国市场的整体认知上。
了解当地文化、尊重当地人才、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都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甲骨文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它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理解,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本土化运营机制。这种对本土化运营的忽视,最终使其失去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正当甲骨文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裹足不前时,中国的科技力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裁员风波:败走中国的信号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本土化运营优势,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三大云计算公司。它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吸引了众多国际客户,成为全球云计算市场的重要力量。
在2011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中,阿里云经受住了巨大的流量压力,展现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也赢得了更多用户的信任。
当然,阿里云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得益于对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
与甲骨文对云计算的轻视不同,阿里巴巴看到了云计算的巨大潜力,并布局了云计算市场。这种战略上的远见,让阿里云在云计算时代抢占了先机,也为其在中国市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市场,阿里巴巴等本土企业凭借其对本土市场的深入了解和灵活的运营策略,逐渐蚕食了甲骨文的市场份额。
2019年5月,甲骨文宣布在中国区裁员900人,主要集中在研发中心。这个消息让业内都感到意外,有人猜测这可能意味着甲骨文要离开中国市场了。
信源:《美国巨头退出中国,裁员近千人,老板直言不想再给中国培养工程师》,新浪财经。
裁员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研发部门,这似乎印证了埃里森的意图:限制中国技术人才的发展。
而对于被裁掉的中国工程师而言,虽然获得了相对优厚的赔偿,但这并不能掩盖甲骨文战略失误和企业文化傲慢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轨迹被打断,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阿里云,华为也在云计算领域发力,其自主研发的Gauss数据库也对甲骨文构成了威胁。
无论如何,甲骨文在中国的兴衰历程,给那些跨国企业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傲慢和故步自封是企业发展的大敌。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稳占先机,就得保持低调,不停学习创新。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时代。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跨国企业必须深刻反思自身的战略和文化。只有真正做到尊重本土文化,重视本土人才,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