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真像传统所认为的那样先进吗?并不是这样,这一制度在1500年前就已经趋于完善了。
在《旧唐书》里,有关中亚波斯的情况是这样的:国王登上王位后,会悄悄挑个他觉得挺不错的儿子,把这儿子的名字写在书卷上,然后封好存放起来。等国王去世了,大臣和皇子们就一起把封条打开,看看上面写的是谁,这个人就是王位的继承人。这跟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特别像,简直让人觉得,这是不是直接照抄过来的,一点儿变化都没有呢?
曾经,我也认为清朝的这一秘密立储制度特别精妙。就好像是一场养蛊竞赛,各位皇子依据自身的本事去竞争,等到老皇帝临终的时候才公布最后的结果,称得上是公平公正,没有任何偏向。很多百科的介绍也大多是这样的看法,说雍正帝登基后,因为看到历代在册立太子时,会引发皇子和后妃之间激烈的争夺储位的争斗,导致明争暗斗不断、亲人互相残杀的悲惨情况,再加上他自己亲身经历过极其惨烈的九龙夺嫡,所以就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用来代替嫡长子继承制。
【制度背后的皇帝利益考量】
然而随着对历史探究的不断加深,竟察觉这里面另有隐情。想那雍正帝经历的九子夺嫡,不就是因为他父亲康熙废了胤礽后,把太子之位空着,一直到去世才宣布继位者是谁吗?这种情况正好符合秘密立储的重要条件。但结果怎样呢?各位皇子十几年互相争斗,斗到你死我活、恩断义绝的程度。这样的话,说为避免皇子争夺皇位、防止大臣拉帮结派而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岂不是瞎扯?那么,雍正帝照搬并设立这个制度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依我看,更多是为了保护他当皇帝时的自身利益。
其一,这一制度能够切实避免太子在成为储君后变得骄纵。太子很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该有的想法,心里琢磨着坐在龙椅上的父皇怎么身体还是那么好,怎么不早点把皇位让出来。这样的话,就能避免像唐朝李承乾以及本朝胤礽那种因为长时间当太子而导致的灾祸再次发生。要知道雍正自己亲身经历过那种残酷的争夺皇位的纷争,当然不希望自己看好的儿子弘历像他哥哥胤礽那样。
其二,秘密立储制度能让皇帝把立储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大臣们对此没法说三道四。要明白,要是册立了太子,肯定会有人有不同意见,只是反应强弱不一样而已。像万历朝的争国本事件,那就是反对声音特别强烈的典型例子,实在是让人很头疼。相比起来,先不立太子,大臣们也就没理由议论了,这样也能图个清静。等遗诏打开的时候,老皇帝已经去世了,到那个时候,就算大家有再多话,也改变不了已经定下来的事了。不过,皇子之间的争斗,到底还是很难完全消除掉。
【传统王朝逻辑下的异类】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旧唐书》里存在秘密立储制度的雏形,那为啥后来的好多朝代都不去参照一下,哪怕只是稍微参照一点呢?这是由于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逻辑体系当中,秘密立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背离常规、不符正统的。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都坚信君权是上天授予的。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一个人能当上皇帝,那是上天的旨意。一直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正统观念,另一方面是出生的先后顺序没法控制,被认为是上天的决定。而其他嫡出的弟弟们或者是嫔妃生的庶子,那只能说是命运不好,不是出生的时候晚了,就是投错了娘胎。
秘密立储制度一经确立,新皇帝的君权来源就从上天变成了父皇。因为继位的唯一衡量标准是父皇觉得他有才能、品德好且受宠爱,这样一来,老皇帝就替代了过去上天的神圣地位,这绝对是对传统观念的强烈冲击,简直是违背常理。所以各个朝代虽然在实际运作中,有前任皇帝挑选或更换接班人的情况,但在制度层面上始终没有动摇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基础。就算要废掉原来的太子,也得绞尽脑汁编出好多理由,像才德不足之类的,讲究一点的还会把这和自然灾害、天象星象联系起来,以此表明不是自己的主观想法,而是顺应了天意。
【渔猎文明的基因】
清朝能够较快地接受秘密立储制度,原因在于其起源于关外,属于渔猎文明。在古代中国,依据生活习性的不同,大致可将人分为农耕、游牧、渔猎三大类。汉人主要以农耕为业,这是显而易见的,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古等属于游牧群体,而女真、满清则被划到渔猎这一类。在这三类中,农耕只需进行播种施肥,游牧是逐水草而居,相比之下,渔猎群体每天都要面对山林、水域中的各种猛兽,他们面临的危险程度最高,劳动也最为辛苦。
正因这般,渔猎群体特别需要一个特别强大的领导者,来对众人进行统筹安排,以便开展捕猎之类的活动。这样的话,入关后的爱新觉罗家族就能够相对顺利地接受这一类似一千五百年前波斯的立储办法。
【名存实亡的秘密立储实践】
挺可惜的是,雍正帝费了好大劲搞出来的秘密立储制度,设立以后压根就没真正有效地使过。咱瞧瞧这传承的情况:雍正把皇位传给乾隆的时候,乾隆虽说不是老大,但他接班的时候,前面好几个哥哥都没了,乾隆实际上就跟长子似的继承了皇位。再说说嘉庆,那是乾隆禅让给他的,当时弘历还活着呢,在太上皇的位子上就亲口把皇位传给了永琰,根本用不着去开正大光明匾后面的密匣子,所以这次也没用上秘密立储制度。后来嘉庆突然死了,事出突然,连遗诏都没来得及写,最后是太后出来主持,让道光当了皇帝,这秘密立储制度还是没派上用场。
说到道光传位给咸丰,咸丰和乾隆的情况有些相似,他的兄长都不在了,从客观上讲他就成了长子。咸丰传位给同治时,同治不但是长子,而且是独子,没别的选择了。至于最后的光绪和溥仪,那都是慈禧太后一个人说了算。在慈禧看来,那正大光明匾就跟不存在似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度设立以后,竟然没有一个皇子是通过这个制度成功当上皇帝的,这可真是“秘密”得毫无意义,只是个空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