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入蜀后收获一员大将,实力比张飞还强,可惜被诸葛亮斩杀

一切回归史 2024-11-14 18:38:40

罗贯中以“拥刘反曹”的主观思维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故而刘备集团就是故事的主体,作为一代没落的帝室之胄,家徒四壁的刘备依然心怀匡扶汉室的梦想,年少时期就游历四方,最终在认识关羽和张飞后开始了自己建立基业的伟大过程。

他曾三顾茅庐,请出有经天纬地之才华的诸葛亮作为军师,为他谋划一统天下之大业,按照“隆中对”里的计划,应当先取荆州为家,后取益州建立基业,然后再图中原地区,刘备严格按照此执行,虽然中间出了些许差错,但荆州地区终究归属刘备所有。

随后就踏上了攻取两川的道路,蜀主刘璋暗弱无能,刘备大军一路畅通无阻,在很短时间内就兵临成都,随着刘璋出城投降,两川之地尽皆归于刘备,入蜀之后,刘备曾收获一员大将,实力超过张飞,只可惜被诸葛亮所杀。

让刘备取川受阻的张任

刘备的取川之路是从张松开始的,早在曹操处受挫后,张松便借道荆州返回西川,途中邂逅了刘备,在一番交谈之后,张松认为刘备是个可托付之人,最终决定和他里应外合,拿下两川之地,随后便以法正为内应,以抵御张鲁的名义开启了取川计划。

正所谓“蜀中多俊杰”,刘璋虽然同意刘备入蜀,但其手下将领都认为此举不妥,尤其是张任与黄权等人,认为刘备为枭雄,手下关,张,赵云等都虎视眈眈,若有不轨之心,恐怕两川之地难以守也,但刘璋不听劝谏,坚持迎刘备入川。

张任等人虽然不服,但又不好忤逆主公的命令,所以只能强压怒火,刘备入川之后,庞统又对其提出了“设宴伺机杀死刘璋”的计策,虽被刘备拒绝,但手下魏延等人却呈现出蠢蠢欲动的状态,所以在宴席期间双方剑拔弩张,甚至拔剑起舞,对抗之意十足。

刘璋一方为首的就是张任,他早已看出刘备有取川之心,所以早做防备,后来双方完全撕破脸皮,刘备大军压境,以诸葛亮为首的一方军马镇守后方荆州之地,自己则与庞统兵分两路准备拿下西川,不曾想最开始便被张任挫了锐气。

速战速决的方法失效后,庞统不得已决定与刘备分兵进行,并且最终决定由庞统沿小路出发。

刘备不知道的是,张任早就带兵埋伏在此地,等候大军的到来,而张任未曾记住刘备模样,只知道他身骑白马,并以此当作进攻的重点。

让张任没想到的是,刘备在出发前竟然和军师庞统调换了坐骑,最终在落凤坡前等来的并不是刘备,而是号称凤雏的庞统。

张任对此全然不知,他只认准一点,骑白马的是刘备,所以待大军进入峡谷之时,就下令万剑齐发,庞统因此被张任射死在乱军之中。

刘备手下大将魏延得知庞统死于落凤坡,便立刻回马救援,谁知却遭到了张任的顽强袭击,猝不及防之下,魏延手下兵马也被杀败,张任带兵乘胜追击,刘备一方在不得已之下,只能选择接连撤退,最后扎根涪城向远在荆州的诸葛亮求救。

刘备对张任的态度

对于刘备入川之举,益州文武官员完全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以张松为首的文官,对刘备表示欢迎,他们渴望刘皇叔的势力和雄才大略来统一两川之地,正所谓“良臣择主”,他们普遍认为刘璋的管理并不能长久,所以对刘备入川之举表示赞同。

而张任则不同,以他为首的武将,从军人的角度来看,只知道保家卫国,对于刘备自然处于抵抗态度,即使收服了两川之地,刘备也难以收服诸多武将,所以攻城为其次,攻心为上,加上刘备进占西川本就名不正言不顺。

在这种情况下,用怀柔政策抚慰益州文臣武将之心是最佳的选择,也是自己仁义的体现,所以张飞在击败严颜之后并没有去计较其强硬的态度,而是从西川大计考虑,好言相劝,最终让刘备手下又多了一位能征善战的老将军。

这种怀柔政策也是刘备最初拒绝庞统“兵贵神速”,在宴席之间杀死刘璋,如真有这样的行为,刘备很难再得人心,与后面的统一之路会形成巨大冲突,所以最终未能采用,但即使进行了收买人心的举动,张任之类的武将也很难真正臣服于刘备。

根据史书记载,张任本就是蜀郡之人,家境贫寒,但从小他就十分有胆量,并且非常有志气,随着不断成长,很快开始为川蜀之地办事,随着刘璋主事,张任很快成为了西川武将的首领,以忠勇闻名,在诸多人中,他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从能力上看,张任从各方面类似于赵云,不仅文武双全,手持白马银枪,还擅长射箭,陆地战术无所不知,甚至还通晓兵书,胸中谋略无数,不失为一员大将,但长年居于刘张手下,一直处于防守状态,并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从武艺方面看,张任的能力丝毫不弱于张飞,再加上其箭术的加持,如果后来归顺刘备,则必定会有一番大的成就,但事情总是向出乎意料的方向发展。

根据《华阳国志》等资料显示,孔明在攻破雒城后曾与刘备在成都会师,而在这次战役之后,刘备在雁桥战役将张任擒获,按照事情以往的发展方向,刘备应该对张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劝说其归顺自己,一同匡扶汉室。

但不等刘备开口,张任就表示“忠臣终不复事二主”,其态度无比强硬,即使对于这种情况,刘备依然有解决的办法,最佳策略就是将其暂且收监,等刘璋投降之后,张任也会选择投降,这样做既可以收买川中人心,又可以为刘备手下新增一位大将。

但最终这个目的还是没有实现,面对宁死不屈的张任,诸葛亮直接下令将其斩首,刘备对此竟然也没有阻拦,这其中难免让人觉得奇怪,刘备不仅爱惜人才,也注重“仁义”的建树,为何却能接受诸葛亮将张任斩首的命令呢?

背后的故事与深埋的原因

其实在刘备眼里,张任的名声并比不上马超,严颜等人,他很需要名节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张任自己的身份,或许是他被斩首的另一重要原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三国时期,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对君主用人起到的作用。

根据事情的后续发展可以明确了解到,斩杀张任并没有让益州人十分恐惧,也没有起到预想中那样恐吓的作用,部分负隅顽抗的武将依然在继续,有些人即使投降也并不是心悦诚服,甚至还出现了唆使刘备手下谋反的存在。

也就是说,张任对于蜀汉政权所能起到的真正作用并不大,这也是刘备用人策略的一种体现,随着法正,严颜等人的病故,蜀汉政权的派系斗争展开,除了刘氏家族之外,许多益州老臣和荆州之人之间充满矛盾。

由于斩杀张任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所以刘备原本的“仁义”也没有办法再继续维持,在《三国演义》之中,也再难看到对刘备“仁义”的歌颂,因为此时刘备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攻中原,仁义相比于震慑作用,其重要性微乎其微。

对张任的斩首也意味着刘备用人策略的改变,在刘备看来,凭借张任的号召力,如若不杀他,那么两川之地将很难平定,对张任无比佩服的武将们自然不肯诚心归降,当然刘备没有想到的是,即使杀了张任也没有从实际上解决问题。

两川之人依然存在抵抗性,所以刘备决定放弃怀柔政策,采用武力稳定后来蜀汉的局面,因为刘备意识到,荆州和益州本就是两大地区,不可能完全融合,唯一让双方齐心协力的方式就是用武力震慑加上自己的统治。

这种想法很快就被证实,后来荆州丢失,两方的武将文官全都涌入益州,这就注定矛盾的产生,尤其是刘备和诸葛亮先后亡故,而刘禅对朝政又无法控制,蜀汉朝镇很快就出现了对抗的情况,荆州益州双方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之下,怀柔政策是完全不起作用,但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朝政大权已经落在了宦官手中,纵使有姜维这样的人才存在,也很难再维持稳定,当年斩杀张任,说明刘备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只可惜解决起来的难度较大。

总结

张任虽然能力不俗,武力也值得称道,只可惜身在乱世又不得其主,按照刘璋的秉性,他的实力注定得不到发挥,若一开始就在刘备麾下,或许有机会得到施展,只可惜是中途来投,又用计杀死了蜀汉的重要军师,所以注定难有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思佚,.从斩张任看刘备的用人策略[J].才智(才情斋),2005,(12):.

[2]郭星明,.《三国演义》刘备“仁君”形象考论——以其对《三国志》的改编为视角[J].名作欣赏,2023,(35):.

[3]巨南,.三顾茅庐:刘备集团与荆州“在野派”结盟的产物[J].文史杂志,2023,(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