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呀,我是小浅~
-
人生就像是一列火车,会经过一个又一个的站台。不管你舍不舍得,同行的人,会在某个站台下车。
不管你高不高兴,舍不舍得,都会与你挥手告别。即便是父母与儿女,也终会远离。
刘同在《一个人就一个人》中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不是数量上的单一,而是人格上的独立。”
人老了,才渐渐知道,儿女与父母是两家人。

一个前辈,讲述她在儿子家照看孙子的经历,让人深思。
她儿子念书去了大城市,并且留在那里工作。作为母亲,自告奋勇地去帮忙照顾孙子。
可是,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全自动洗衣机不会用。彼此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动不动大家都很尴尬。
一家人每周都会外出吃一次饭,孩子们都会带着她,但那饭又贵,又不合胃口。
孙子不到两岁,就去上了早教班。她在家打扫完卫生,闲来无事,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觉得说话的“功能”都退步了。
后来,回了老家,觉得天也蓝了,空气也新鲜了,所有的一切都自在了,看家里的那条大黄狗都觉得很亲切。
她说,以后,没事不去儿子家,不再打扰彼此的生活,这样就挺好。
到了晚年,渐渐就会发现,儿女喜欢的生活方式、习惯和态度是你不能够理解的,即便努力去迎合,也会让彼此都很不舒服。
刘同说:“任何事情,不要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无论是情感还是工作,否则唯一的结果便是措手不及。”
人和人之间,一定会产生诸多的问题。比如年龄、生活阅历差距太大,很难适应对方喜欢的生活。
不适合自己的圈子不强融,哪怕是子女,也应该给彼此适当的空间和距离。

《原生家庭》中写道:“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作你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
父母爱子女,爱到忘了边界感,就会成为一场灾难。
有的父母,忘了子女先是独立的个体,再是谁的子女、是谁的伴侣、是谁的朋友……
父母不顾及子女自己的想法,给他们安排规划人生路线。原本,以为是爱,让他们不受罪,不受苦。
其实,父母的过多干涉,并不是爱,而是束缚,甚至对子女而言是一种伤害。
他们有自己选择未来的权利,父母可以给出指导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还应该在子女的手里。
让子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才是真正的爱。

《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从小就被母亲严加管教,母亲对她的生活有着很强烈的控制欲。
吃穿、学习、交朋友,考大学,哪一样都会给她作出指导,让女儿去执行。
母亲让她穿粉色衣服,她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衣服。
她想去北京发展,母亲以太远了,空气不好,再回来就不好找对象为借口,阻止她去追逐梦想。
母亲只知,让她一味追求稳定工作,监督齐明月考公务员。
连招呼都不打,就把家里的积蓄都拿出来,给齐明月买房,只为让她留在身边。
母女俩终于闹僵,齐明月爆发,此时的母亲还只是一个念头:“我都是为了你好……”
父母爱得太满,太自以为是,会让被爱的那个人喘不过来气,会有窒息感。
子女是父母生的,但是他们是独立个体。无边界感,很难和谐相处。
睿智的父母,懂得在子女成年之后,把手放开,让他们自己去拼搏,去找方向。

子女长大,成家立业,成为一个新的家庭。
父母,可以亲近,但要保持“一碗水”的距离,给儿女一些空间,相处得会更自在。
别太“强势”,让儿女有主见。哪怕选择错了,也要去经历一下,对生活的认知才会更加深刻。
别剥夺子女犯错的权利,努力去理解、关怀,和包容。
-END-
这是客观事实,不到晚年就应认知,到了晚年知道已太晚了。龚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