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某社交平台爆料称,极越汽车正经历大规模裁员,比例高达40%,老员工纷纷被停止续签。一位自称是极越员工的网友发帖透露,公司在管理层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解约员工,令人措手不及。尽管官方对此迅速作出回应,表示“消息不属实”,但市场对该传闻的热议已引发广泛关注。
裁员传闻不仅将极越汽车推上舆论风口,也让外界再次聚焦这一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状况。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后来者”,极越汽车正经历着多重挑战。极越汽车(前身为集度汽车)成立于2021年3月,是百度与吉利共同投资的智能汽车公司。成立之初,企业注册资本高达20亿元人民币,由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CEO夏一平领导团队。据悉,公司曾以“技术驱动+资本支持”的模式迅速进入市场,吸引了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2022年,集度推出了首款智能汽车机器人ROBO-01,售价定为39.98万元,定位高端市场。然而,由于资质审批问题,该车型迟迟未能交付。2023年,公司通过调整股权架构,吉利持股比例升至56%,企业重塑品牌,更名为“极越汽车”,并将首款车型更名为“极越01”。价格区间也随之下调至21.99万元-30.99万元,试图通过降低售价刺激市场需求。背靠百度与吉利两棵大树,极越汽车起初被视为新能源赛道中的“潜力股”。但市场表现却远不如预期。今年上半年,极越01的销量屡次创下低点,月销最高不过1001辆。官方数据显示,1至6月的销量分别为218辆、147辆、511辆、362辆、1001辆和461辆。尽管9月推出了第二款车型极越07,售价区间为19.99万元-28.99万元,但新车仍未能改变整体销量低迷的局面。在造车新势力中,极越汽车显得格外落寞。以11月为例,其销量仅为2485辆,而同期领先企业的月销量早已突破2万台。销量差距折射出的是极越品牌力不足、市场认知度低的困境。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没有消费者基础,任何价格调整都是徒劳。”极越汽车的价格战显然无法带来销量拐点。去年上市时的高定价曾被业内诟病为“高开低走”,而今年的多次价格下调则被认为是“挽救市场的无奈之举”。这种策略一方面体现了品牌对自身产品吸引力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现状。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新势力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亏损。参考其他企业的运营模式,月销低于5000辆的品牌几乎都难以实现盈利。极越汽车月销仅2000余辆,短期内难以摆脱亏损泥潭。正如市场观察家评价:“在新能源行业,生存从来不是靠资本,而是靠持续打动消费者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越汽车的表现更加显得微不足道。蔚来、小鹏、理想等一线新势力已逐渐站稳脚跟,而极越却还在艰难摸索前行。以理想汽车为例,其单月销量已连续多月突破3万台,而极越一年的累计销量仅为1.4万辆。这种差距不仅反映出市场地位的悬殊,也折射出极越在技术、品牌和渠道方面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其他新势力在销量上的成功并非单纯依赖低价,而是通过产品创新、用户体验升级等手段赢得消费者信赖。相比之下,极越的优势显得单薄,如何在产品力和品牌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尽管官方仍对未来信心满满,但行业普遍认为,极越汽车的前景并不乐观。极越CEO夏一平曾表示:“从月销2000到5000,再到1万,我们知道如何去做了。”但现实是,短期内销量拐点仍难以出现。对于极越而言,新能源市场的机会并未完全丧失,但留给它的时间与空间却越来越少。正如一位行业分析师所说:“在新能源的激流中,落后者不仅要拼命追赶,更需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生存之道。”极越汽车未来的成败,不仅关乎企业本身,也为其他后来者敲响了警钟。从“裁员风波”到销量困境,极越汽车的种种问题反映出造车新势力在激烈市场中生存的不易。新能源赛道虽充满潜力,但同样考验企业的耐力与创新力。对于极越汽车而言,下一步不仅是销量上的突破,更是品牌形象的重塑。而这场生存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