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晓、李沁主演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原著是当代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之一《人生》,非常经典的一部作品,经由改编后拍摄,在央视进行播放。
如此受到重视的一部剧,让许多人对其质量抱有期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人生之路》开播即遭到广泛吐槽,可以说是开局不利,让许多原本想去看看的路人遭到了劝退。
一个五年没有一个人考上大学的贫困村子,那得有多落后、多贫穷啊。但是剧中的村子却处处透着“新意”,干净整洁不说,村民们那昂扬的精神面貌,委实是没什么穷困潦倒之感,反倒给人有种欣欣向荣的错觉。
剧情初展,高加林和高双星骑着自行车在山野间驰骋,李沁饰演的刘巧珍为了追上他们直接开上了拖拉机。
好家伙,虽然剧中说全村只有刘巧珍家有拖拉机,但一个农村女孩坐上拖拉机就去追人的画面,怎么看都有些“虎里虎气”的,这稍显彪悍和恣意的画面,真的很难让人和“贫穷”“落后”“重男轻女”和“生存艰难”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
紧接着高加林进教室没多久,班主任请马股长给大家讲话。
马股长上来就啪啪啪自扇耳光,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又痛心疾首的演说,说得观众刚要入戏,违和感却突然冒了出来。
首先是整个教室里的学生,画面扫过,好家伙,一个个白白胖胖的,穿得和现在的孩子也没多大差,里头好几个还戴着眼镜,84年一个偏远山区五年没出过一个大学生的高中教室里,眼镜普及率简直和现在一样高……
说起眼镜,马股长激情演说的时候,一眼就关注到他的那副眼镜,1984年的镜框……放到现在也不过时,不得不说马股长真挺潮的,别的不说,你说马股长没钱我是不信的。
不知道导演咋想的,细节处理是真的糙。
学生们都像城里的孩子,唯独两个主演高加林和高双星刻意抹得很黑,陈晓那张脸在教室里黑得那个突兀。
按剧里的说法,高加林才貌双全,村草哩,人自己都说从小到大爸妈没让他干过一次农活,十几年都在读书,你给整成全村第一黑,逻辑上不尴尬吗?
后面高加林的录取通知书被村主任拿走,让自己儿子高双星取而代之,正是这个情节处理遭到了大量观众吐槽。
作为一个五年没出过大学生的村子,几乎全村人乃至上级领导都盯着这一年的高考,县长亲自接见握手表扬,大家都盯着预考成绩第一名最有希望考上大学的高加林。
结果村主任说高双星考上了,大伙儿就信了?没有人查成绩吗?领导不是很关心这事儿吗?没有一个领导去查下是谁考上了大学吗?
由于这个桥段处理太过模糊,导致前面大量重视高考的情节成了笑话,前面表现得越重视,后面村主任截取录取通知的桥段越是显得没有说服力。
且不说别人如何关注高加林,将高考视为孤注一掷的高加林本人,即便没考上,难道都不好奇自己考了多少分吗?他在高考结束后仍不停学习,求知欲如此旺盛,最后竟不关心自己的高考分数?
虽然但是,除却明显有BUG的开头部分,后面的剧情正在逐渐变得有吸引力。
尤其是高加林当民办小学教师期间,遇到转正名额只有一个,他和周老师谁都不愿失去这个名额时,陷入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困局。
双方既想自己能活又不愿意看到对方死,那种极端的矛盾和痛苦令人感到窒息的压抑,能让人感受到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面临生存能做得选择真的极其有限。
随着剧情展开,观众的注意力逐渐放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发展上,逐渐看到高加林这个角色的性格复杂性。
他的身体被困在逼仄穷困的小村落,心里却装着驰骋天地的豪情和梦想,巧珍热烈纯真的爱从勇敢追求到选择放手,令人同情却似乎又感觉必然。
我们看到这个故事里的人物逐渐释放出各自的闪光点,看到他们各自的局限和困苦,看到他们的坚韧和不屈,也能共鸣到人生戏剧化的无常。
这部剧最可惜的地方莫过于出师不利,但凡开头几集能够处理得细致一些,也不至于上来就被铺天盖地吐槽,以致很多人失去了观看的欲望,错过了后面的好剧情。
不过以现在的剧情铺展,兴许后面会杀个翻盘也说不定。
我就是看了冒名顶替居然成功之后弃剧的,因为没人願被这么烂的故事愚弄。
“冒名顶替上大学”为后面故事情节铺展的蹩脚设计,真是侮辱观众的智商!编剧以为这样的安排就能导演出后面的剧情,制造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为高加林的坎坷人生之路埋线,却不知是弄巧成拙,让剧情严重失实,倒成了让人吐槽的喷点!
双星如果结局不是很惨那么我打的就是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