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何要逼哥舒翰出战,致使潼关沦陷?将相暗斗,皇帝被戏耍

程思雨柔 2025-02-05 14:30:44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唐王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在这个危急时刻,唐玄宗委任名将哥舒翰坐镇潼关,这道守卫长安的最后防线。哥舒翰虽已年迈体衰,却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和过人的胆识,令安禄山的叛军在潼关前寸步难行。然而,就在这看似胜利在望之时,因朝中杨国忠与哥舒翰的权力暗斗,以及唐玄宗的昏聩决策,竟在杨国忠的挑唆下强令哥舒翰出关与叛军决战。这场灵宝之战最终以唐军的惨败告终,二十万大军仅存八千,潼关随之失守,长安门户洞开,唐玄宗不得不仓皇逃往蜀地,大唐帝国岌岌可危。

从商从武,一代名将显威风

哥舒翰出身安西一个富商之家,年少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性格豪放,喜好结交朋友,常常大把挥霍家财,却不务正业。

直到四十多岁时的一次奇耻大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在长安城中被县尉狠狠羞辱,这让他猛然醒悟,在大唐王朝,有钱人算不得什么,只有建功立业才能真正获得尊重。

这一年,他毅然抛弃商人身份,投身军旅生涯。在河西走廊这片边陲之地,哥舒翰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干。他不但文采斐然,而且长于经营管理,很快就成为节度使王忠嗣的得力助手。

胡人的血统赋予了哥舒翰强健的体魄和勇猛的作风。在一次吐蕃突袭中,他手持半截长枪,率领惊慌失措的士兵奋勇杀敌,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奇迹。

战场上的哥舒翰所向披靡,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与敌将的单挑。他骑马追击敌将,长枪搭在对方肩上,一声大喝,趁敌将回头之际,长枪直取喉管,将敌将挑向空中。

天宝六载,哥舒翰在麦庄之战一举歼灭五千吐蕃军队。这场胜利让吐蕃再也不敢觊觎积石军的麦田。此后不久,他又用十天时间攻下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堡城,这个连王忠嗣都不敢轻易进攻的要塞,在哥舒翰的十万大军面前轰然倒塌。

十年时间,哥舒翰在河西战功赫赫,被封为西平郡王。这个荣誉就连他的上司王忠嗣都未能获得,整个大唐能与他比肩的,也只有安禄山一人。

诗人们纷纷为哥舒翰歌功颂德,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李白。民间更是流传着"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歌谣,足见其威名之盛。

然而常年征战的代价也逐渐显现,加上沉迷酒色,哥舒翰患上了风症,已是半身不遂。但他的军事才能和威望依然不减,这也为他日后被委以重任守卫潼关埋下伏笔。

潼关布防,玄宗倚重老将臣

安禄山叛乱爆发后,唐玄宗急需一位能力出众的将领守卫潼关。作为通往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一旦失守,长安就将门户大开。

在斟酌诸多人选后,唐玄宗最终选择了哥舒翰。这位年事已高的胡人将领虽然身患风症,但他独特的身份背景和彪炳战功让唐玄宗充满信心。

作为胡人边将,哥舒翰在朝中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不像汉人将领那样牵扯众多。而且他与叛将安禄山素有宿怨,双方曾在御前差点发生冲突,这让唐玄宗更加确信他的忠诚。

哥舒翰初到潼关时,立即着手部署防御工事。他根据多年的军事经验,在关隘周围设立了多重防线,并合理调配兵力。

随着时间推移,潼关的防御工事日渐完善。哥舒翰虽然无法亲自上阵厮杀,但他的指挥才能依然锋芒毕露,让安禄山派来的先锋部队安庆绪吃尽了苦头。

在一次次的防守战中,哥舒翰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术水平。他善于把握战机,合理运用兵力,让叛军在潼关城下损失惨重。

这样的战况让安禄山大为头疼。叛军屡次进攻都无功而返,军心开始动摇。就连安禄山本人也产生了退意,这让潼关的守军士气更加高涨。

与此同时,唐玄宗对哥舒翰的信任也与日俱增。他不仅放权给哥舒翰全权处理防务,还经常派人犒赏潼关将士。

在哥舒翰的统帅下,二十万潼关守军形成了一支令叛军闻风丧胆的劲旅。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不及叛军,但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劲。

然而,正当潼关防务蒸蒸日上之际,朝中却暗流涌动。大将与权臣之间的明争暗斗,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权臣谋算,将相暗斗夺军权

在潼关防务渐显成效之时,朝廷内部却暗潮涌动。杨国忠与哥舒翰的矛盾由来已久,这场权力之争最终酿成大祸。

事情的导火索源于安思顺之死。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弟,也是朔方节度使,曾与哥舒翰共事于王忠嗣麾下。

哥舒翰借着与唐玄宗的亲近关系,以一封伪造的书信为证,指控安思顺与安禄山有勾结。尽管唐玄宗明知此事有诈,却还是下令处死了安思顺兄弟。

这一事件让杨国忠如芒在背。哥舒翰竟能凭一己之力就让皇帝处置朝臣,这种影响力让杨国忠不寒而栗。

局势很快又有新的变化。潼关将士向哥舒翰提出建议,认为可以效仿西汉七国之乱的做法,以"清君侧"为名除掉杨国忠,瓦解安禄山叛乱的理由。

哥舒翰与王思礼等人密议此事,计划留三万人守潼关,率领十七万大军反攻长安,迫使唐玄宗答应他们的要求。但这个计划因为顾虑重重而搁置。

消息还是传到了杨国忠耳中。他立即向唐玄宗进言,以长安防卫空虚为由,请求组建新的军队。

唐玄宗准许了杨国忠的请求。杨国忠随即组建了两支部队:一支三千人马负责护卫皇宫,另一支万人大军由心腹杜干云统领,驻扎在霸上,与潼关遥相呼应。

哥舒翰看穿了杨国忠的用意,立即上书请求统一指挥霸上军队。唐玄宗不疑有他,批准了这个请求。

得到指挥权后,哥舒翰立即下令处死了杜干云。这一举动彻底打碎了杨国忠的最后防线。

就在杨国忠危机四伏之际,一份军报传到了唐玄宗手中。报告称叛军军心动摇,安禄山有意撤军,而驻守陕州的崔乾佑兵力空虚。

杨国忠抓住这个机会,极力劝说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关反攻。他向唐玄宗描绘了胜利在望的美好前景,却对可能的失败后果只字不提。

这番进言正中唐玄宗下怀。他不顾哥舒翰的反对和苦苦哀求,执意下令出关作战。这个决定,最终导致了潼关的陷落和长安的沦陷。

灵宝战败,大唐江山倾覆时

在唐玄宗的强令下,哥舒翰带领二十万大军踏上了开往灵宝的征途。这支军队本该坚守潼关,却被推向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灵宝之战的战场形势对唐军极为不利。叛军早已在此地做好充分准备,而唐军则因仓促出击,阵型散乱。

战斗一开始,叛军主将崔乾佑就抓住了唐军阵型不整的弱点,发动猛烈进攻。唐军虽然人数占优,却在叛军的冲击下节节败退。

哥舒翰虽然身患风症,却依然试图指挥调度。但军队已经陷入混乱,将士们四散奔逃,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这场战役最终以唐军的惨败告终。二十万大军溃不成军,仅有八千人逃回潼关。而统帅哥舒翰则在混乱中被部下擒获,随后被押送到安禄山军营。

失去主帅的潼关守军士气全失。没有了哥舒翰的指挥,这道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叛军长驱直入,一路攻向长安。

消息传到长安城时,唐玄宗终于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没有了潼关这道天险的阻隔,长安已经成为囊中之物。

杨国忠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他本想借此除掉哥舒翰,却不料自己的算计竟然把整个大唐帝国都推向了深渊。

在叛军的步步紧逼下,唐玄宗只得仓皇逃往蜀地。这位曾经的开元盛世之主,如今沦为了颠沛流离的逃亡者。

这场由将相之争引发的灾难,不仅摧毁了潼关防线,更是动摇了大唐的根基。一代雄主昏聩,一代名将惨败,一代帝国衰落,这一切都源于朝堂上的尔虞我诈。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