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年前,那个平安的夜(历史随笔四零)

托托说文化历史 2025-02-10 02:36:33

那是东北亚都罕见的一次寒冬。

西伯利亚狂野的风,扫过凄荒的盖马高原。也扫过了一个不算大的人工湖。

而不久之后,这个湖泊将名震世界。

它叫做——长津湖。

真实的历史,远比艺术化的电影更加悲壮。

那个时候的美军,已经不再是十年前那些初出茅庐的菜鸟。

在西欧,在北非,在南欧,在太平洋的血战中,磨炼出来了大量技战术娴熟,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无数经过现代化实战检验的高技术兵器。

庞大的工业王国,经过多年的战争刺激,已经形成完善而高效的军工体系,可以及时为士兵提供全方位的后勤保障,能让士兵在大洋彼岸,吃到最新鲜美味的牛排和蛋糕。

在那个国运勃勃的时代,经过二战洗礼的美军,也同样也不乏信仰充沛,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决死勇士。

可以说,纵观长津湖的血战,我们生生踢到了一块厚钢板上。

但是,吃着最低热量的食物,单薄矮小,拿着低劣武器,穿着单衣的中国士兵,生生把这块千钧坚钢,给踢出了一个洞........

壮哉,我志愿军儿郎!

展开地图,可以看出,这是两支强大而自信的军队,分别以自己最擅长的姿态和战术,迎头相撞——

也许他们都没想到,他们遇上的对手,战力和韧性,都超过了自己的想象。

美军如一字长蛇阵一样,在朝鲜的山路中迤逦而行,一路深入到了北部咸镜北道,再往北推进几十公里,仅存的数万朝鲜人民军的败军,甚至已经无路可退。

美军这个行军有没有弱点?

有,而且很明显!

狭窄的山地中,一线行军,容易被侧击,容易被断后路,容易被包围........

但是美军并未真正放在心上。

平心而论,他们也有足够的资本,摆平这些隐患。

天空,有数百架飞机轮番巡逻,形成金属天幕,地面上,有无数钢铁巨兽为步兵形成铜墙铁壁,普及到班的无线电可以保障每一名士兵得到及时的支援,训练有素的工程兵在真兴里、古土里、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等重要的节点,迅速修筑了坚固的前进基地和环形防御工事,海量的后勤车队让士兵可以随时喝上热咖啡。

战争史上,还有什么人能威胁这样的军队?

可能任何一个美军将士,都这么想。

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少将

此时的美军,也同样不乏善战之将。

面对志愿军的小规模诱敌战术,美军陆战一师的史密斯师长始终保持头脑的高度冷静,没有理会麦克阿瑟的一再催促,而是将大量兵力,集结在了长津湖两翼。谨慎前进。

志愿军诱敌深入的计划落空了,9兵团10万大军,只能放弃了在长津地区(长津湖以北约30公里)歼敌的计划,冒着严寒,向长津湖山地突进,捕捉战机。

老谋深算的史密斯,深知兵力单线布置的危机,因此在长津湖,将兵力呈Y型布置,在Y型的几何中心,也就是长津湖南端的下碣隅里,修筑了机场和重炮兵阵地,随时对周围据点提供支援。

长津湖态势简图,可以看出,下碣隅里的位置至关重要,而史密斯的布置,也几乎无懈可击。

多日的飞机侦查结果显示——附近数百公里内,无大型车辆调度痕迹。

多日的无线电监听结果显示——附近无密集无线电信号。

也就是说,附近即便是有敌情,也只能是少量的敌军侦查部队,在这种条件中,大兵团是不可能集结的。

客观来说,至少在此时此刻,现代化到牙齿的美军没有轻敌,从数千年人类军事史积累的常理看,美军可以说从上到下,算无遗策,判断对了一切。

但他们唯独漏了一项——他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组织下的,一群最勇敢的人.........

1950年11月27日,漫天飞雪中,在柳潭里前线,一名美军随军记者幽幽写到——我感觉有人在看着我们........

深夜时分,在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三处,战斗同时打响。

不同于电影里一窝蜂蜂拥而上的演绎,真正的志愿军战士,拥有高超的轻步兵作战技术。

新兴里和柳潭里的志愿军,均是以少量步兵,摸到四周高地的美军防御阵地前,各个战斗班组从各个方向发动进攻。

新兴里的美军因为轻敌,几乎没有占据四周高地,志愿军顺利占据新兴里大部分优势地形,居高临下对美第七师的31团级战斗单位发动了打击。

柳潭里的美军,虽然同样疲惫,但是仍然占据了周边各个山顶,形成了交叉火力网,并且在后方联通下碣隅里的关键要地德洞,也放置了一个加强连(可以得到下碣隅里的重炮支援)

红框处即是德洞附近的死鹰岭,一个听着就让人不寒而栗的名字。

因此,柳潭里的美军虽然同样遭到战术高超的志愿军的进攻,但是却并未乱了阵脚,而是依托有利地形,跟志愿军形成了拉锯战。

更关键的是,因为美军严格而有效的保密集结,导致仓促入朝作战的志愿军9兵团,大大判断错误了敌人的兵力。

因为长期的无线电静默,语言不通等因素,志愿军仅能根据人员抵近观察判断敌情,初期判断的结果是——柳潭里,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敌军,都在一个加强营,大概1300人左右。

可实际上根据不完全统计,柳潭里已经集结了超过8000人的美军,新兴里4100余人,下碣隅里则是3900人,兵力超过了16000余人,而后方的古土里等地,还有1万余人的美军可以随时接应支援。

整个长津湖战场的美军,超过了3万人,而且是机械化充足,保障充足,空中支援充足的3万人。

第一批投入三处战场的志愿军,总数不超过4万人,并且行进途中已经有大量冻伤减员,其中在柳潭里,志愿军仅仅有20军79师,兵力1万出头,根本无法形成任何优势。

志愿军兵力分布示意图

而遭到突然打击的美军,也展现出了一支现代化军队绝佳的素质和技战术水平。

以遭到打击最为严重的新兴里为例,新兴里的美军丧失了几乎所有的高地,但是美军败而不溃,而是立刻依托山间工事各自为战,互相靠拢。

其中,新兴里美军31团主阵地,利用4门装甲高射炮,给27军81师的战士造成了重大的杀伤,很多战士根本没有见过这种坚固且火力炽热的现代武器,便被成片扫倒。

而被切割包围的31团1营,则立刻以重型坦克开路,同时召唤空军支援,向主阵地靠拢,仅仅一个早上,美军为了解救这一个营的部队,美军飞机就对仅仅两个连的志愿军阻截部队,投下了超过10500磅的炸弹和凝固汽油弹,生生炸开了一条通道,让美军汇合。而仅仅有轻武器和轻型迫击炮的志愿军,对这种人类工业的降维打击,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数百美军暂时逃出生天。

一度突入敌方阵地的志愿军战士,也遭到了美军强有力的反击,在下碣隅里,志愿军甚至一度打到了美军机场,但是美军迅速调集坦克和火炮进行反击,天寒地冻中,没有现代机械加持的志愿军战士连掩体都无法挖掘,暴露在美军的立体火力下伤亡惨重,被迫撤出。

战至28日夜,志愿军未曾攻克任何一处主阵地。而20军的79师,伤亡已经超过了5000人(2000冻伤),80师也伤亡超过了3000。

而这个时候,美军大部分建制在志愿军步兵不畏生死的反复拉锯中,也已经被打乱,大部分美军也精疲力尽,处在崩溃的边缘。

在无数战场上,再加一把火,这场仗,就赢了。

可惜.........天亮了.......美军飞机的轰鸣声,已经近在咫尺。

血战了一夜的志愿军战士,只能咬牙放弃来之不易的战果,暂时撤出了战斗,望着环形工事里扔下的物资,让已经濒临崩溃的美军重整旗鼓。

我无法想象当时先烈们的懊恼和悲愤。

美军可以用钢和火来铺路,可以用昂贵的飞机来空投香烟和蛋糕,而我们志愿军的火炮,只能给第一线最尖刀的突击队。大部分的战士,空着肚子,穿着单衣,没有炮火支援,没有工事,拿着的步枪,在冰天雪地中跟人高马大的美军殊死恶斗。

日本战史记载——下碣隅里狭窄的环形防线中央,堆放着无数美军的物资,而仅仅不到两公里外的制高点,第一时间就被志愿军攻克。

可志愿军从未轰击过这些物资。

也许是对于饥肠辘辘的志愿军战士来说,舍不得毁弃这些眼看就要缴获的战利品。

但不得不说,即便是想炮击,志愿军战士也没有多余的炮弹。

下碣隅里美军环形防线示意图,边上的1071.1高地和小高岭27日就被志愿军突击队拿下

国力的差距,他的军队最能感同身受。

但是我知道,先烈们想尽了所有的办法,但是从未放弃。

29日,已经查明了敌军数量和番号后,得到有限增援的志愿军,再次发动了进攻......

更加残酷的血战打响了。

柳潭里的美军回援下碣隅里,被拦下,下碣隅里的美军北援助新兴里,被拦下,古土里的德莱斯代尔支队北上援助下碣隅里,被志愿军团团围困,这支拥有141辆汽车,29辆重型坦克的在付出了大量伤亡和240人投降的惨重代价后,冲入了下碣隅里。

得到了增援的美军,开始反击边上的制高点——小高岭了。

小高岭不大,但是却死死卡在古土里和下碣隅里的交通线上,只有攻克这里,才能打通南逃的路。

美军集中了20余坦克,大量火炮和航空兵的支援,对小高岭驻守的一个排的守军进行了疯狂的进攻。

而这个排唯一的重武器,是一挺马克沁重机枪........

在不可思议得击退了8次美军进攻之后,这个排的排长,让仅剩下的两名重伤员撤离,而后,自己拿起炸药包,冲入了美军.......

他叫杨根思。两个月前,他刚刚在观礼台上见证了新中国的一岁生日。

小高岭位置,重要性不需多言,但凡能有一支重炮兵在这里,史密斯早被炸成零件

杨根思烈士

29日下午,9兵团81师的增援部队赶到了新兴里,再次对新兴里的美军发动了进攻。

这一次,美军终于崩溃了,号称北极熊团的美军31团级战斗单位,在恶斗了2天后,在12月1日开始突围,一天后,大部被歼。

缴获的美军北极熊团旗

11月30日,美军第十军司令阿尔蒙德赶到下碣隅里,面见了史密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冰天雪地中,美军在柳潭里的主力,开始向下碣隅里靠拢。

美军靠着绝对优势的火力和极为高超的诸兵种配合,逐点清除了沿途的高地,无数志愿军联队,奋战到了最后一人。

在1419.2高地上,在第六次被美军占领了高地之后,连长方策带着仅剩的6名战士,义无反顾向美军发动反击,最终全部牺牲......

然后是1520高地......德洞山高地........

最后,是死鹰岭高地,但是,这个高地上,美军并没有遇上预想中的抵抗。

因为,死鹰岭高地上,129名勇士,已经全部冻死在阵地上,而所有人,还紧紧握着步枪........

12月4日,3天的血战后,柳潭里的美军退到了下碣隅里,和主力汇合,一同南撤。

6日清晨,美军充分毁坏了下碣隅里的物资,放弃了下碣隅里阵地。

12日,美陆战1师终于在咸兴与美第3步兵师汇合。

仅存的20军还能行动的战士,仍然用麻木的双腿,紧追不舍那数万机械化部队........

人类历史上,人数,装备都居绝对优势的机械化部队被轻步兵追击的奇迹,可能这是唯一的一次了。

这一次奇迹,仍然属于中国人。

最终,陆战一师在战损了数千人,冻伤数千人(合计减员一万五)之后,突出了重围。

美第七师31团级战斗单位,则有2500人以上的“失踪”,当然,这只是美军的失踪,因为该部其中有750人的韩军士兵,是不计入美军战损的。

兴南港的志愿军战士

在那一个个冰天雪地的冬夜里,中国人用热血,融化了寒冰,融化了漫天的钢铁,东方民族特有的勇气和坚毅,生生掰掉了凶悍豺狼最锋利的牙。

1950年12月24日,在麦克阿瑟狂言“生蛋节前结束朝鲜战争”整整一个月后,走完了“地狱般的撤退之路”的美军第十军,蜂拥登上兴南港的战舰,再也没有回来。

从此,年轻的新中国,拥有了真正的平安夜。

七十四年转瞬而过,山河安好,我们感恩而幸福得活着,万家灯火,如您所愿.......

——12月25日晚,写于北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