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袭阳明堡,实际是八路军第一次对日攻坚战(历史随笔五七)

托托说文化历史 2025-03-25 03:57:04

夜袭阳明堡战斗,是抗战初期八路军129师在敌后一次重要作战,在忻口战场前线压力巨大的时刻,八路军果断深入敌后,对敌军重要基地进行袭击,策应并支持了忻口前线的中国军队作战。

长期以来,对于这场战斗,我们的宣传都是将其定义为一次奇袭作战,同时,因为战斗时间短,且未控制战场(甚至大部分烈士遗体均为抢回),因此,所用的战损数据也较为含混,无形中影响了对这次战斗的评估。

但通过对中日战史的粗浅了解,笔者发现,阳明堡战斗从过程而言,并未出现奇袭效果,反而更类似于是八路军敌后战场的一次攻坚作战,这次战斗中,武器低劣的八路军,在周围日军据点均屯有重兵的情况下,依然坚决出击,短时间内,重创了日军机场。

本文尽量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还原一下这场英勇的战斗——

阳明堡机场,位于山西代县和崞县之间的河谷平原地带,原是一片打谷场,阎锡山主政山西时候,将其扩建为一个简易机场,便于晋军的飞机进行停靠,因为当时晋军仅仅装备了粗陋的高德龙系列飞机,因此机场也仅仅满足小型飞机临时起降的需求。

1937年9月30日,日军混成15旅团突破雁门关,占领代县,平型关前的中国军队全线溃退,争相往忻口防线撤退,2天后,代县西南不远的阳明堡机场落入敌手。

日军工兵随之立刻扩宽跑道,扩建了配套防御工事,将该机场完善成为一个可以起降轻型轰炸机,从而覆盖原平——忻口前线的前进机场。

面对节节败退,阎老西不得不祭出了一招“斩马谡”,10月2日,阎老西联合诸多山西军政大员主持审判,将本无大错的61军长李服膺匆匆判定为不战而逃,随之枪毙。

李服膺的死,可以说是典型的借人头整肃军纪,在晋军高层内部自然是有诸多不满,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招之后,中国军队的表现确实大有提升。

10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原平,死守原平的是晋绥军34军196旅,军令为——死守3日,为忻口防御争取时间。

3日后的10月7日,伤亡累累的196旅,迎来了第二道命令——再守3日.......

10月10日夜,弹尽粮绝的196旅,在日军的飞机轰炸和毒气面前,已经很少有人能撤出了.......

重伤的姜玉贞旅长拒绝了突围的请求,坐在地上和日军对射,最终被日军杀害,姜旅长头颅被砍下当做战利品,196旅全旅5000人仅存不足700人。

原平的血战,不仅给未来的忻口会战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更让日军意识到了对面中国军队作战意志的提升,因此,在后方尚且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日军要求轻型轰炸机尽量前出,提升配合频次。

在这种背景下,10月13-14日前后,日军北支方面军临时航空兵团飞行第五大队盐田中队,开进阳明堡机场。同时,盐田中队20余名地勤人员,还有第七师团后备第三大队森谷小队约50名步兵,也一同进驻。

日军飞行第五大队,也叫园田大队,指挥官为园田贤一大佐,为日军临时航空兵团轻爆战斗机主力,下属两个中队,第一中队即为盐田中队,指挥官盐田要大尉,主要目标便是忻口的中国军队。(第二中队为上田中队,目标为山西南部娘子关守军,此处不表)

日军使用的飞机型号,为可载弹300-500公斤的九三式双引擎轻轰炸机,这类轰炸机性能一般,但是在日军精锐飞行员的娴熟操作下,对于严重缺乏防空火力和经验的中国军队,也是类似于天魔一样的存在。几乎每一次日军的轰炸,都能在东京朝日新闻版面上,找到得意洋洋的报道。

朝日新闻报道19日对山西中国军队的轰炸

日军的频繁调动,也引起了对面中国军队的注意,在10月12日中午,接替李服膺新任61军军长的晋军名将陈长捷,向一支赶来山西的新锐部队,通报了一个重要的动向——

发现日军在小寨村一线有兵站囤积迹象,且建设有“二十余架着陆场,夜间悬有大汽灯的”飞机场,请求贵军予以破袭作战。

陈长捷很识货,他求助的这支新锐部队,就是未来抗战战场上大名鼎鼎的八路军129师。

陈长捷请求八路军配合破袭日军后方飞机场的电文,来源:新华网

飞机,八路军很多人都见过,但是攻击飞机场,八路军从无先例,作为组建不久,武器不足,对日作战经验尚且几乎为零的八路军129师,是否要深入强敌环伺的敌后,选这样一个并不熟悉的对象进行首次作战,八路军内部是有犹豫的。

但是,10月13-14日,已经进驻阳明堡机场的日军飞机,已经开始对忻口前线进行“爆击”。投下数百公斤炸弹,对前线中国军队士气造成了严重影响。

八路军总部果断下令,距离阳明堡最近的129师385旅769团,负责破袭阳明堡机场,减轻忻口正面战场压力。

接到任务的769团团长,就是后来成为共和国开国上将的陈锡联将军。

经过侦查,八路军指战员发现,这个机场虽然不大,但是打起来并不容易,阳明堡机场的特点,是周边地形开阔,交通便利,且南边有滹沱河河道作为屏障,一旦攻击,无论是驻扎在阳明堡村,还是驻扎在崞县的日军,都可以迅速增援,对八路军形成夹击之势。

阳明堡机场位置,可见周围地形非常开阔。

而在山中分散潜伏的八路军,短期内也无法集中大部队,甚至重武器也极端缺乏。仅有的一个迫击炮连因为炮弹不足,只能部署在滹沱河南岸作为预备队掩护。

同时,为了防备崞县和阳明堡村开来的日军援军,769团不得不以1营和2营(不满员)分别部署在侧翼防备日军援兵,而破袭机场的任务,便只能留给3营一个营的战士了。

此时的阳明堡机场内,部署有盐田飞行中队的7架九三式轻型轰炸机,1-2架护卫战斗机,同时,因为日军在前线部署了重炮兵联队,机场内还有栗山中队的2架侦察机,排列于机场东南侧,而驻防的日军营地,大部分在机场北侧。共计飞机10-12架飞行员,地勤人员约50人,负责守卫的森谷小队约50人,合计百余人。

3营营长赵崇德,计划夜里渡过滹沱河,一个连从机场北侧吸引日军驻守部队火力,其余两个连为突击部队,趁敌军火力被吸引的时候,以两个连的兵力突入机场,用步枪和手榴弹破坏飞机。

每当看到这里的时候,笔者都不由得一阵心酸。

我们英勇的战士,并不知道手榴弹是很难破坏飞机的(更何况八路军那种质量参差不一的手榴弹)他们也不知道飞机场最好打,且造成损失最大的是油罐,但是,他们就这样义无反顾得去了,去袭击自己从没见过的工业怪兽......

1937年10月19日夜,3营分多路,在老乡的带领下,秘密渡过滹沱河,潜入到附近的田野里。

但是此时,八路军战士低估了两个因素——日军的狡猾和善战。

负责守卫机场的,是第七师团的后备步兵团,也就是第七师团的复员老兵组建的,这些老兵体力上也许不及年轻的日本士兵,但是作战经验和警觉性都是第一流的。

八路军战士渡河非常成功,但是渡河之后,引起了阳明堡机场西南方向下班政村的狗叫。

夜间的狗叫声,迅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作为北海道师团,驻防士兵多数在乡村生活,对农村的情形非常熟悉。通过狗叫,日军迅速判断出有敌人潜行逼近,因此,日军迅速进驻到早已经挖好的战壕中。并且以一个班的兵力绕道侧翼,准备侧击八路军。

第七师团后备第三大队大队长广辻少佐——一看就是一把年纪后备老兵

从这里不得不再说一句,日军的战斗素养之精良,1937年10月的晋北已经非常寒冷(9月中旬就下雪了),但是日军在进入阳明堡之后,第一时间在机场周边挖掘冻土构筑了防御工事,平日大部分日军就在地堡内生活和防御,他们自嘲自己为地鼠部队,但是,这严苛的作战守则,让八路军的奇袭,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当八路军迫近机场的时候,首先遭到的是日军出其不意的火力打击,一时间枪弹大作,在探照灯的照射下,日军射击极为精准,一时间八路军10连被日军火力压住,无法进展。

营长赵崇德见情况不妙,当机立断,11和12连一起,分别从东西方向杀入机场,对日军飞机进行破袭。

两个连的战士奋勇杀入机场,和日军地勤人员展开激战,并不断用手榴弹投掷飞机。

但早有准备的日军,依托暗堡和营房工事,对进入机场的八路军进行了准确有序的反击。

机场地面坚硬,无遮无拦,手榴弹爆炸的火光又将密集冲锋的八路军战士的身影映射出来,遭到日军的连续火力反击,伤亡很大。

赵崇德营长亲自突前指挥,不幸被潜藏的日军用步枪射中,边上的战士想将营长背出,不幸再次中弹,双双牺牲。

激战一小时,阳明堡增援的日军依托铁路,已经到达附近,崞县的日军也迅速包抄过来,鉴于突击队的手榴弹几乎用尽,不得已,战士们匆匆撤出了战斗。

至此,阳明堡战斗结束。

笔者认为,阳明堡战斗,谈不上是一场奇袭,反而是129师,乃至八路军对日的第一次攻坚战,这场战斗中,装备低劣的八路军战士,面对精良的日军和突如其来的反击,仍然义无反顾,对机场进行了强攻,成功对机场进行了破坏,有力策应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是当之无愧的英勇之师。

至于日军的损失,众说纷纭,我们自己战报宣称击毁24架日军飞机,客观来说,这个可能性并不高,日军自己的战史记载,战死地勤人员3人,守备队伤2人,九三轻轰“大破”一架,也明显有偏低的成分.........

日军记载飞行队损失

战斗结束后的5天内,也就是10月19-24日,盐田中队仅仅在21日出动过一次,可见除去重伤的轰炸机之外,其他飞机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大大影响了出动率,有力支援了忻口战场的作战。

22日,日军连萱岛支队(就是参与七七事变伏击赵登禹的那只兽军)都配属给了第五师团,但是因为缺乏空中支援,仍未能攻克忻口阵地。

客观而言,以八路军手里的土造手榴弹,破袭日军的轰炸机,是极难的,这也是为何日军承认的严重损失只有一架的原因,从日军5天就恢复了空袭强度的表现上看,应该和实际情况相差不远。

我也相信,从第一刻起,八路军战士就发现了这些钢铁巨兽不是那么容易毁伤的。

但是他们的选择,是继续拼尽了最后一分力,许多人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这场战斗中,牺牲了30多名指战员,因为撤退仓促,有19名战士的遗体,未能带走,其中就包括了赵崇德营长。

赵崇德营长

战后,森谷为了炫耀战功,把牺牲的八路军战士遗体拉到一起,让一个叫德田的少佐拍照留念。存在了这个少佐的个人相册中,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这本相册在不同主人手里,辗转了八十多年,最终在2019年,被抗战文物收藏家邹德怀先生在日本购得,也让存世的唯一一张阳明堡之战的照片,公之于众。

阳明堡战斗牺牲的八路军勇士们,姓名已经无从稽考

深秋的晋北荒原上,年轻的勇士,静静躺在这片辽阔萧索的国土上,他们衣衫单薄破旧,在已经寒风刺骨的十月,他们脚上还穿着草鞋。

日军记录中,从这19名英雄的遗体上,他们一共缴获了——长枪3支,手枪2支(应该是赵崇德营长和警卫员的),还有22颗手榴弹。

写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又一阵鼻酸......

他们就是用这样的装备,去袭击一个强大工业国最先进的武器,未来的许多年,他们一直是这样,不屈不挠。

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赢,最直白的解释吧。

抗战的勇士们,永垂不朽。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