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已经没落了20年了,在没落就要二本招生了。
吉大从全国前十滑落到双一流末流,原因并非合校,而是近十年东北地位下滑及相关不当操作。
除吉林工大和老吉大外,其余三所虽有专长却缺乏综合发展条件。
时代变迁,专科式微,综合大学崛起。
21世纪,几所“形单影只”“势单力薄”的王牌大学能否延续光辉成疑。
若不合校,不借助彼此力量团结,恐将逐渐消逝。

就现状而言,南湖仅有通信工程等专业,朝阳四五个,新民除三个医院外仅剩五个学院。
在长春,大学若仅四五个学院,获项目资金难度颇大。
这三所具专长的大学彼时如同家大业大的林黛玉,需攀附大树方能发达。
可它们该与谁合并呢?吉大还是工大?
三家观望吉大与工大的竞争。
老吉大和吉林工业当时均为211高校,工大由吉林省扶持而成,吉大作为地方院校日子尚可但也不算好,且学科属性各占半壁江山,合作得好便是双子星,反之则成死对头。
吉林省颇具眼光,教育水平尚可但缺顶尖大牌,与其让高校博弈,不如整合为一所大型学校冲击名头。
老吉大有需求。
尽管老吉大似因合校背负外债,但经此也提升了层次。
单凭老吉大的专业只能是强势211,要成为985高校,理工农医皆需具备。
若想发展,必须接纳这些学校。
所以合校问题不仅涉及各取所需,还有高层战略规划,合校恰逢其时。
对于吉林省来说,谁攀附谁、谁与谁竞争并非关键,重要的是找到一所带头的大学,化解老牌大学的危机。

若能合并出一所985高校更好,只有211而无985的吉林在教育上始终存在短板。
在全国合校浪潮下,各校确有需求,吉林也可顺势而为。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五所学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合校提供了便利。
回到21世纪初,五所大学环绕南湖,尤其是吉大北区、朝阳和新民,三校校园小且相近。
若条件允许,统一硬件设施,改造为两三个校区完全可行。
然而美好的设想未能实现,连基本的校区整合都拖延了二十年。
吉林大学在2000年成为985计划高校时,教育部拨款3亿,吉林省也提供了3亿。
而到了2007年,吉大的债务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校长公开向校友和社会求助。当时吉大背负着高达35亿的债务,这相当于其近两年的预算收入。
若按此推算,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超过200亿。
面对如此巨额的债务,吉林省无法独自承担,吉大只能选择卖地和出售冠名权来缓解压力。
显然,卖名字无人问津,于是只能忍痛割爱出售土地。
前卫北区这片曾经的龙兴之地被切割出售,或许为偿还部分债务提供了资金。

新校区也已卖出大片土地,前卫南区的北门也曾属于吉大。
这些土地的出售应该填补了不少欠款,后期中央拨款也最终帮助吉大摆脱了债务困境。
当吉大艰难地爬出债务深渊,还没来得及庆祝还债后的轻松,就面临全国高校格局的巨大变化。
南部高校迅速崛起,东部高校保持高位,而北方尤其是东北的高校则急剧衰退。
对吉大来说,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排名大幅下滑、人才大量流失以及内部纷争不断。
过去稳居前十的位置如今难以保住前二十,吉大逐渐演变成了现在大家熟知的模样。
吉林大学当时大致分为六个派系,分别对应着原先的六所学校。
老吉大、老工大、老邮电、老地质、军需以及白医。
在这之中,老吉大与老工大的争斗尤为激烈。
常常是工大给校领导制造麻烦,校中央则削减工学部的经费。
而其他派系的情况则相对模糊。
吉大想要地学部搬迁至南区,可地学部坚决不同意。
吉大接收了白医的医院,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为医学部提供经费。

至于邮电和农学,其状况则显得过于平淡无奇。
学科布局和学科优化自然更是无从谈起,留下的不过是一个勉强维持运转的庞大机构。
学院之间的相互排挤与压榨更是司空见惯,老师们此时若不离开更待何时呢?
其实最核心问题仍在于地域因素。
浙大之所以能合并众多院校并成功跻身top3,不正是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吗?
而吉大所合并的几所学校,在合并前各自领域内都是名列前茅的,无需进行此类假设。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东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经费状况不足以支撑起这样一个庞大的教育集团。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狗屁。如果不合并吉林大学也会是985,吉林大学一直在全国前15。吉林工业也是首批26所工科211重点大学之一,按当时说比湖南大学还强,也是985底子。而不是不合并就没985。长春科技大学也是国家重点工科大学之一。如果拆分,起码一个985(吉大),一个准985(吉林工大),一个211(长春科技),一个准211(白求恩医科大)
五所学校合并,实际就是经费被削减了!
所在省经济太差,
原因?原因是知名教授和重点项目都被有钱的大学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