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美国援日背后:把日本推到世界第二,为何又一手摧毁其未来?

零度有法谈 2025-01-10 03:34:25

众所周知,“世界老二”这个位置是危险的,毕竟,在美国的眼里,无论谁坐到了这个位置,都会成为美国人最大的敌人。

二战后的废墟中,美国以冷战对抗苏联为名,扛起了“改造”日本的大旗,把这个战败国从废墟推到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到了1980年代,美国又对日本痛下狠手,强迫他们签署《广场协议》,最终让日本陷入经济泡沫、失去三十年的泥潭。

在二战刚结束时,日本处于彻底崩溃的状态。城市成为废墟,经济濒临瘫痪,物资极度短缺。

这个曾经挑起太平洋战争的国家,眼下连基本的粮食都难以维持。按照盟军最初的计划,日本应该被彻底去工业化,回归农业社会。

不过,美国突然改变了主意。冷战迅速升温,美国意识到对抗苏联的关键不只在欧洲,亚洲也是战场。

此时,美国在亚洲的“亲密盟友”国民党已经在内战中溃败,而新中国很快在1949年建立。美国急需一个稳定的经济与军事支点,日本经济的脆弱和历史的特殊性、以日本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让日本成了最佳选择。

为了扶持日本,美国选择了一套看似“仁慈”却充满政治算计的策略。

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全面改革。从1945年起,日本在美军的单独占领下,其政治体制被重塑,军国主义被连根拔起,美式民主制度被引入。

麦克阿瑟作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成为了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接着,美国推动经济复苏,取消了对日本工业生产的限制,甚至鼓励日本发展关键产业。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更是直接受益。美国大规模采购战争物资,日本借此恢复了钢铁、纺织等基础工业,到1950年代末,GDP实现了战前水平的全面恢复。

到了196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真正起飞。得益于美国的大量投资和订单,日本的产业逐渐从纺织品转向汽车、电子、造船等高附加值领域,此时的日本制造业欣欣向荣,势如破竹。

日本政府也配合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出口为导向,全面布局全球市场。

从1960年到1973年,日本的GDP增速常年保持在10%左右,跃居全球第二。到1973年,日本的人均GDP超过了英国,甚至在1987年超过了美国。

这一时期,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丰田汽车、本田摩托等品牌风靡全球,日本家电、半导体更是在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

日本的发展是迅速的,更是惊人的,那时候的日本还不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日本的成功让美国感到了威胁。

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从1960年代开始迅速扩大,尤其是1980年代,仅汽车一项的出口就让美国本土汽车工业举步维艰。

到1987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高达567亿美元,占美国贸易总逆差的37%。不仅如此,日本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也在蓬勃发展。

这下美国彻底坐不住了,毕竟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日本很快就能威胁到美国的霸主宝座了。

彼时,日本企业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占据50%的份额,美国的英特尔、德州仪器等企业节节败退,根本无法与日本抗衡。此时的日本,不再是一个依附于美国的“小弟”,而是一个能够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竞争对手。

后起之秀的力量让美国得到了教训,美国开始转变策略,日本也成了美国的“眼中钉”。

于是,美国开始对日本痛下杀手。

1985年,美国主导签署了《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短短几年间,日元升值超过100%,日本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出口竞争力瞬间被削弱。

这是对付日本的重要一步,直接打击了日本当时正风生水起的制造业。

为了应对汇率压力,日本政府选择了“放水”政策,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最终导致经济泡沫。到了1990年,泡沫彻底破裂,日本股市从巅峰暴跌超过60%,房地产市场崩盘,经济进入长期停滞。

眼看着日本已经从疯长变成了“瘫痪”,可没过还是不放心,毕竟日本的底子还在,保不齐就又翻身了。

因此,美国的打压并未就此结束。

广场协议后,美国对日本的半导体行业进一步施压,要求开放市场,同时指控日本企业“倾销”。

1987年,美国针对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发起了301调查,并签署了《美日半导体协议》,迫使日本大幅减少半导体出口。

美国对东芝等核心企业实施制裁,甚至直接派人调查企业内部机密。日本在全球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从此一蹶不振。

市场很大,日本减少出口以后,总要有人来占领空缺,为了防止日本重新崛起,美国还在韩国和台湾地区大力扶持半导体产业,不断蚕食原本属于日本的市场份额。

一套“组合拳”下来,让日本彻底失去了复苏的机会。

从1990年到2025年,日本的GDP几乎停滞不前,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

在这期间,日本制造的优势逐渐被韩国和中国赶超,经济结构不良、民生艰难、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接踵而至,打的日本措施不急。

一个曾经引领世界的经济强国,就这样被摧毁在美国的手里。

那么,美国的经济霸权逻辑是否会一成不变?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经历着类似的局面。

中美贸易战、技术封锁、金融脱钩,这些似曾相识的手段让人联想到1980年代的日本。但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有着更大的国内市场、更广阔的国际合作网络,以及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美贸易战打了几年了,中国的经济并没有萎靡不振,也并没有倒下,这也证明了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完整产业链的好处,只有把技术和饭碗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资料:

1.《朝鲜战争与日本的崛起》隋淑英

2.《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冯昭奎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