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陷落:背叛、欺骗与屠杀,没有赢家的战争和血色黄昏中的孤城

钦点历史呀 2025-04-15 15:55:09

清同治二年十一月份,就在苏州城被攻陷后的第三天,天上乌云压顶,四周冷得要命,天色也暗沉沉的……

现在,娄门外淮军的大本营中,中心帐篷装饰得焕然一新。淮军头头李鸿章自个儿在这里摆起了酒席,要给那八位从太平天国那边转过来的将领好好庆祝一下他们“改邪归正”。

那些背叛的人一个接一个从帐篷外面走进来,脸上都挂着得意的笑容。就在三天前,这群不要命的家伙一块儿商量好,把苏州的守将慕王谭绍光给杀了,然后立马就把城献给淮军,请求投降。

大家寒暄一番后,按顺序坐好,刚准备端起酒杯喝酒,突然有手下进来报告说北京有急件送到。李鸿章只好连忙道歉,匆匆离开座位。不过,他特意跟陪客的淮军总兵陈学启说,一定要“好好招待”大家。

小意外这么一闹,大家的心情一点没受影响,宾客和主人继续喝酒聊天,场面热闹得很,大家都挺开心的。喝了几轮酒后,陈学启摆了摆手,旁边的人立刻会意,拿出了八套崭新的官帽,这时候,帐篷里的士兵们也非常配合地一起大喊:请大人戴上新帽子!

为啥有人会当叛徒?不就是为了活命或者升官发财嘛。看到叛徒那得意样,桌上那八个人也跟着乐呵,一个个换上新袍子,美得不行。可他们正乐呵着,陈学启突然摔杯子为信号,一下子,好几十个拿着刀斧、全副武装的人就冲了进来,刀都不带眨眼的,就朝着那些还沉浸在美梦里的叛徒砍了过去。

大叫、惨呼、哭声连连,接着就是一片吓人的安静。眨眼功夫,八颗满是鲜血的脑袋猛地掉在地上。陈学启脸上一丝表情都没有,盯着地上那一滩血和尸体,随后阴沉地朝外面大喊:

城里的太平军,一个不留,全都得除掉!

1863年12月6号那天,纳王郜永宽带着其他七个太平军的将领投降了,可没多久,李鸿章就摆了个“鸿门宴”,把他们八个全给干掉了。这事儿还没完,接下来,苏州城可就要遭殃了,一场大屠杀眼看就要铺天盖地地来了……

【沉沦:覆巢之下,醉生梦死】

1860年那会儿,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已经打了十年交道了。

这场战争拖得实在太长,目前还没有半点要收尾的样子。不过对忠王李秀成来说,好像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快过到夏天那会儿,命运突然间给他开了一扇特别耀眼的大门。

1860年5月份,太平天国的好几位王爷一块儿往东边打过去,成功打下了苏南那块地方,当做他们的后方大本营。带头的李秀成部队,打完仗以后,很自然地就接管了这片当时咱们国家最有钱的地界。

在分封制度那会儿,地盘大就意味着你能捞到更多的钱财、物资,还能养得起更多的兵马。苏福省一建立,之前只能挤在江北那个小角落里的忠王手下,一下子就成了太平军里最能打的队伍。

李秀成拿下苏州三个月后,就把原来的拙政园和它旁边的房子都划到了自己名下。接着,他找了好几千个工匠,花了大力气把那儿扩建并装修成了超豪华的忠王府,真是漂亮得不得了。

这个改造项目搞了整整三年,那段时间里,好多工匠天天忙个不停,一直到苏州被占那会儿都还没彻底弄完。忠王府那个气派,真是大得吓人,华丽得不得了,就连走南闯北的李鸿章看了都直呼“这简直就是天上的宫殿,弯弯绕绕的栏杆,精致的房间,跟神仙住的地方似的”。

李秀成在苏州不光有座大宅子,还娶了十多个老婆,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奢侈。他的王冠是纯金子做的,上面趴着只老虎,还用珍珠、水晶、宝石镶得满满当当。他穿的龙纹袍子,都是用金丝银线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再配上黄缎子的靴子和裤子。每次出门,他都穿上这套华贵的朝服,前面后面跟着一大堆护卫,人数多得数不清,那排场大得惊人。就算是咸丰皇帝来了,看到这阵仗估计也得服气。

没啥确凿证据表明李秀成是个爱财贪色的人。不过瞧瞧那些宫殿、大堆的金银财宝,还有那一群群的老婆小妾,这些更像是忠王对自己前半辈子打仗拼命的一种奖赏。但说实在的,这也挺像一个穷小子突然发了大财,然后使劲儿显摆自己的权势和钱财,感觉怎么炫耀都不够似的。

不过嘛,“领导带个头,下面跟着走”,主将的行为在部队里给了个糟糕的榜样。他手底下的士兵们,一进苏州城,就大多开始变坏,天天睡到日晒三竿,吃喝玩乐不停歇。他们之间,比阔气、炫富成了风气,整天泡在美女财宝堆里,只想着怎么保住自己的小日子和性命,半点以前的雄心壮志都没了。

七百年前,杭州的温柔暖风让游人们沉醉不已,南宋的士大夫们在那风花雪月里,轻易就把国仇家恨抛到了九霄云外。而今,江南的繁华生活,纸醉金迷,也让那些曾经热血沸腾,梦想着推翻旧秩序的起义者们,慢慢在苏州城的五光十色中迷失了方向。

占领苏州后,可远没到安心享福的时候。1860年那会儿,天京边上的关键要地安庆,正被湘军猛攻。真是可悲,有些人就像麻雀在屋子里安然自得,根本不懂外面的大楼快要塌了。李秀成手下的那帮子人,整天吃好喝好,躲在苏福省这个安全地界,也不想想他们马上就要碰到比湘军更狠的对手了……

【危局:腹背受敌,大厦将倾】

1860年东征后,李秀成想继续扩大苏福省的地盘,还想完全拿下长江下游。所以,在1862年年初,他又带着十万大军,发动了攻打上海的第二次大战。

太平军如潮水般猛扑过来,上海的清军守卫根本挡不住。周围的地方一个接一个被攻陷,上海的官员和有钱有势的乡绅们急了,连忙派人去找两江总督曾国藩,哭着喊着求他帮忙。可这时候,湘军正忙着准备攻打天京,根本抽不出兵力来东边支援。没办法,曾国藩只好让手下李鸿章回老家安徽,再去招些新兵。就这样,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支大名鼎鼎的地方军队——淮军,就这么诞生了。

湘军不是清朝的正规军队,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老是为粮食和军饷犯愁。再加上没有重型火炮和新武器,曾国藩的军队在遇到防守坚固的城池时,通常只能采用“扎稳营、打持久战”的办法,把敌人围起来慢慢消耗。

李鸿章手下的淮军,跟其他私兵可不一样。他们一开始就得到了上海那些有钱乡绅的大力帮忙,钱财物资都不缺。而且,淮军全军上下都配上了当时最牛的西洋火器和枪械。在上海打仗那会儿,他们还能随时叫来英法联军的舰船和火炮帮忙。虽说人数上没湘军多,但淮军的攻击力和战斗力,那可真是杠杠的,比湘军还强。

1862年春天,4月份那会儿,有6500名淮军从安庆动身了。他们坐上英国的货船,走水路一路到了上海,一到那就立马去打仗了。打那以后一个多月里,清朝和太平天国两边在上海边上的嘉定、青浦、松江这些重要地方,来来回回地抢来抢去,斗得不可开交。

就在上海那边的战斗打得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湘军里的猛将曾国荃带着他的吉字营,一万多人马,从安庆那边一路顺畅地杀过来。到了当年5月份,他们就在天京边上的雨花台扎了营。这下可好,洪秀全吓得不行,一天之内连发三道命令,催着李秀成赶紧回来救驾。李秀成没办法,只能先放下打上海的事儿,带着主力回到苏州,商量怎么救天京。

忠王走后,太平天国在上海那边的情况就变得一团糟。李鸿章为了帮西线的湘军攻打天京,还有想把上海的敌人全干掉,就找了雇佣军“常胜军”和英法联军一起,对太平军发起了猛烈的回击。由于周围几个重要的地方都被攻占了,太平军的剩下的人马没办法,只好在8月底全部从上海撤走了。

1862年9月份,李秀成带着二十万大军,从苏州一路冲到雨花台。那时候,曾国荃的部队孤军深入,正好又赶上江南地区瘟疫横行。吉字营的士兵们守在天京城下,被瘟疫折磨得不行,还没开打就折损了大半。可奇怪的是,太平军那边人多势众,武器也先进,猛攻了四十六天,愣是没占到便宜。更糟糕的是,李秀成又得到消息,说苏州的大本营情况危急,没办法,只好在10月底急匆匆地命令全军撤退。

雨花台那边的围攻没能成功,军队又老又累的时候,洪秀全又下令让李秀成过江,去实施一个“从北打南”的新计划,想让围着他们的湘军回去救北岸的重要地方。

没想到清军早就有了准备,他们在江北用了坚壁清野的办法。太平军想往北走,结果路上没地方休息,野外也找不到粮食。李秀成被困得没办法,只好带着军队往南回撤。可就在回来的路上,他们又中了湘军的埋伏。最后,就忠王带着一万多人逃回了天京,剩下的近二十万太平军在渡江时,全都在北岸的九洑洲渡口丢了性命。

天京那边,接连吃了两次大败仗,局势是越来越紧张了。淮军,在上海那场大战里赢了之后,就乘胜追击,一步步往苏福省那边逼近。到了1863年刚开头,太平天国东线和西线两边,都同时碰到了大麻烦……

【失控:山雨欲来,暗流涌动】

上海那边的仗打完了,李鸿章就开始忙着扩充军队。一开始从安庆出来的时候,他手里头才六千多人。但后来,通过水上陆上招募新兵,再加上收编了那些投降的城池里的士兵,人数一下子就涨到了四万多。这样一来,淮军就跟曾国藩的湘军一样,成了让太平天国头疼不已的另一大对手。

现在,苏州还有李秀成手下的四万精兵,其中两万都装备了洋火枪。再加上守在苏南各地要塞的其他队伍,整个苏福省的太平军人数加起来,至少有二十万。

战场的大局对太平天国已经很不妙了——1861年,安庆没了,他们依赖的长江防线从上到下全垮了。雨花台那一仗也输了,吉字营站稳了脚跟,湘军的增援部队很快就大批赶到。京城那边情况危急,战事越来越糟,军队里开始弥漫起悲观失望,人心不稳,士气低落,战士们的战斗意志也大受影响。

1863年1月份,就在1月17号那天,太平军的头儿骆国忠带着常熟城投降了清朝,这样一来,苏州北边的防线就出现了一个大口子。没过几天,到了1月25号,太仓那边守城的将领钱寿仁也带着2000多号人叛变了。太平军虽然还是守着城,但清朝的淮军有厉害的火炮和舰船,基本上啥都能攻破。时间一晃到了5月份,太仓和昆山这两个重要的地方都失守了,苏州东边的防线也就彻底垮了。

东面和北面两条进军路线已经彻底畅通无阻,李鸿章立刻把军队分成三个部分,朝着苏福省的中心城市苏州,发起了决定性的全面进攻。

六月初的时候,淮军一口气打下了苏州娄门外头三四十里地界的唯亭、界浦、甪直这些镇子。李秀成,他刚忙完“进北攻南”那场大战,一听这消息,立马从天京赶回苏州。他亲自上阵指挥,带着队伍一次次地反扑,但就是没能把淮军给打退。从那以后,太平军在苏南那边就越来越不好过了。

苏州形势危急,天京也被湘军围得密不透风,处境艰难。忠王心里虽然挂着苏福省,但洪秀全觉得天京的安全才是头等大事。到了7月,他下令让刚回苏州没多久的李秀成,赶紧再回天京支援。

后来,李秀成成了太平军的老大,他不得不在天京和苏州之间来回跑。但那时候,太平军心里都不稳,打起仗来哪是湘军和淮军的对手。李秀成虽然拼尽全力,但还是觉得使不上劲。打了好几个月,不但没守住京师,苏州城边上的几个重要地方也都被敌人占了。转眼到了11月,淮军和英法联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直逼苏州城下,苏州的防守那是越来越危险了。

眼看山雨就要到来,姑苏城外表看似宁静,但里头其实已经风起云涌。在守城的将领里,唯独慕王谭绍光立场坚定,铁了心要守住这座城。而像纳王郜永宽、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钧他们几个,一开始加入太平军,也就是为了在乱世里混口饭吃,可到了苏州后,他们沉迷于享乐,早就把斗志给磨没了。现在被敌军围得团团转,他们心里更是七上八下,琢磨着怎么投降敌人,献出城池。

11月底的时候,纳王郜永宽等人找上了太平天国那边叛变的将领郑国魁,让他帮忙跟淮军的老大李鸿章说了他们想投降的事儿。到了11月28号那天,李秀成已经不在天京了,康王汪安钧就偷偷跟淮军的程学启在城北阳澄湖碰了个头,两个人商量怎么投降。他们打算等第二天淮军再攻城的时候,找机会把一直主张打战的慕王谭绍光骗到城外头,然后带着手底下的人开城投降。

慕王真是命大,29号一早,忠王突然跑回苏州来指挥战斗,这下叛乱的事儿就只能先放一放了。不过,就在那天打仗的时候,纳王郜永宽居然死活不肯出兵,还私自丢了城北齐门外的重要石墙,让淮军直接打到了城门口。

看到苏州被重重包围,眼看就要被攻陷,郜永宽他们手握重兵,根本不听指挥。李秀成没办法,只好提出放弃苏州,赶紧撤走。但谭绍光坚决不同意,他说要死守到底,拼到最后。而那些其他的王爷们,心里早就打着投降敌人的小算盘,自然都反对李秀成的想法。

部里的大伙儿都没同意“让城别走”这个主意,到了1863年冬天,苏州被攻下也就是早晚的事儿了。

【叛乱:无耻之徒,嗜血狂欢】

现在,郜永宽带着的叛军,手里攥着苏州六个城门中的四个,他们手下的人马也占了城里守军的大头,差不多四分之三。到了这节骨眼上,忠王说实话,已经管不住这座城了。

30号晚上挺晚的时候,李秀成带着一万多手下悄悄从胥门溜出了苏州。在走之前,他把城里防守的事儿都交给了慕王谭绍光。另外,他还和郜永宽他们几个好好聊了最后一次,心里话都掏出来说了。

现在我家主子遇到了难处,这情况撑不了多久。你是两湖地区的人,这事儿你得想办法解决。咱俩没必要互相为难。

从聊天的话里话外能感觉到,李秀成肯定是猜透了叛徒的小九九,也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但身为太平军的大头头,他没去想办法阻止可能闹起来的叛乱,只是吩咐手下人“别互相伤害”。最让人想不通的是,忠王他没把谭绍光一块儿带出那个危险地方,从头到尾都没跟这位忠心下属提过半点儿可能的危险。

李秀成没阻止也没管教,这让叛乱更快爆发了。慕王谭绍光压根儿没防备,接下来他得对付一群疯子似的、满肚子坏水的小人。

忠王离开后,叛乱的人马就没了约束,投降计划更是变本加厉地频繁搞起来。到了12月2号,郜永宽偷偷溜出齐门,又找上了程学启,商量着淮军第二天继续攻城时,纳王手下的人马会戴上白巾,到时候不抵抗。同时,陈学启也替李鸿章说了话,答应事情办成后,给那八位投降的将领封个总兵、副将当当,还保证他们手下的兵马安全。这些事儿,都由常胜军的头儿戈登来担保。

第二天,淮军从苏州的六个城门一块儿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那叛将的手下倒也挺沉得住气,一点动静都没有。慕王,是铁了心要和这座城共存亡,他把剩下的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死守阵地。两边打了一整天,淮军愣是没占到便宜。

虽说城门没被攻破算是走运,但郜永宽他们行为诡异,打仗也不积极,谭绍光还是察觉到了些不对劲。到了四号中午,谭绍光把将领们都叫到府里商量事儿,期间就批评郜永宽他们心不定。谁承想,康王汪安钧突然站起来就动手,袖子里的匕首直接捅向谭绍光的脖子,谭绍光都没反应过来,血就喷出来了。那些叛将一看,立马也冲上去,砍了谭绍光的头。当天晚上,他们就急着打开城门向淮军投降了。

【屠杀:姑苏黄昏,血流成河】

投降这事儿吧,也有它的规矩。可郜永宽、汪安钧这些人,简直就是些不忠不义的家伙,不管到哪都不把规矩放眼里,做事从来都不按套路出牌。

众将领投降后,既没按照规矩改头换面,也没主动交出兵马,反而觉得自己献上城池立了大功,迫不及待地找程学启要之前答应的总兵、副将职位。他们还异想天开地要求把手下三万多人的队伍改编成二十个营,并且还得由他们自己继续带着。

虽然之前答应过他们,但那些投降的将领傲慢无礼,还提出一堆不合理的要求,这让程学启心里很不舒服。他觉得这些人“被围困到没办法才投降,一点悔过的意思都没有,还贪心不足蛇吞象”,于是他就跟李鸿章说了这事儿,还建议主帅干脆把他们一网打尽。

献城那天,李鸿章瞧着那些投降过来的人,一个个年轻气傲,行为粗鲁,也没啥教养。他心里犯嘀咕,要是这些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后说不定还得闹事。虽然杀掉投降的人不吉利,还会落下个不忠不义的坏名声,但为了不再出乱子,淮军的老大最后还是听了程学启的劝,决定这么做了。

1863年12月6号那天,李鸿章表面上是给郜永宽他们摆酒庆功,但实际上却偷偷安排了拿刀拿斧头的士兵。等那些降将们正美滋滋地幻想着以后的好日子,这些士兵突然冲进来,一下子就把那八个人都给杀了。

郜永宽他们被杀后,程学启马上指挥手下,把苏州城里那些王府都给翻了个底朝天,抢走了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珍贵玩意儿。至于那些已经放下武器的三万多名太平军士兵,程学启则是假借要给他们回家的路费,把他们骗到了双塔寺的后院,接着就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苏州那一仗,真是惨得没法说,不管是活是死,是成功还是失败,谁都没捞到好处。打仗的两边,一个进攻一个防守,到最后谁也没真正成为赢家。

李秀成没阻止叛乱,结果他心爱的大将丢了命,苦心打理了三年的苏州也被别人给占了。

像郜永宽那种狠心杀害战友、背叛国家投敌的卑鄙家伙,最后也在一场类似“鸿门宴”的场合里栽了跟头。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把自己的命也给搭进去了!

另一边,那个杀害投降士兵的凶手程学启,他原本是太平军的一员,后来叛变了。他的手上沾满了以前并肩作战的兄弟的血。可没想到的是,没多久,在嘉兴那场战斗中,他居然在城下丢了性命。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报应不爽吧,每次都灵验得很。

打下苏州让李鸿章声名大噪,但背地里不讲信用杀掉投降的人,这事成了他作为淮军头头一辈子都被人指责、擦不掉的黑点。过了三十多年,李鸿章去德国访问,跟那个“铁血宰相”俾斯麦聊天时,一个劲儿地说自己怎么平定太平天国多么厉害。结果俾斯麦听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可从来不会拿杀投降的人来显摆。”话里话外,满满的都是瞧不起。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