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父亲请来学者为他取名字

钦点历史呀 2025-04-14 17:35:20

要是没有毛主席这么伟大的人物,湖南的韶山冲可能很长时间都会在中国版图上一直只是个小山村。不过,就因为这里是毛主席出生的地方,韶山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全中国最出名的地方之一。

毛主席一生可不只用过“泽东”这一个名字,但“泽东”这两个字知名度最高,这事儿得从1893年这儿说起。

《家乡回忆》

1990年,根据《半月谈》杂志的统计数据,中国有11939个姓氏,毛姓在这11939个姓氏里排第63位。

韶山的毛氏家族,历史说起来并不长,至少在600年前,韶山这儿根本就没有姓毛的。

《韶山毛氏族谱》里有记载,毛家的始祖是毛太华。元末的时候,农民起义军内部闹分裂了,为了躲战乱,毛太华就带着全家搬到云南去了。到了明初,明太祖西征的时候,毛太华参军了,还立了战功。洪武十三年的时候,他就在韶山冲定居下来了,打那以后,毛家就成了韶山冲最大的家族。

毛主席,就是毛太华之后的第20代人。

1893年12月26日,毛家有个新生命诞生。跟别的家庭一样,毛家当时那也是又高兴又忙乎,儿子一出生,毛顺生可开心坏了。

在这之前,毛家有两个男孩都夭折了,现在这个男孩就是全家的希望。

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毛顺生专门操办了“三朝酒”,把亲朋好友都请过来庆贺。毛顺生心里对孩子满是期望,为此他还专门找来当地一个特别有学问的教书先生,让人家给孩子取个名儿。

先生来了之后想了一会儿,最后定下了“泽东”这两个字。

这就成了毛主席名字正名的由来。想当年,那个教书先生肯定做梦都想不到,他给取的这个名字,日后会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撼!

5岁的时候,母亲想让儿子能长命又富贵,专门跑到韶山的观音石前面去焚香磕头,认了个“石干娘”。打这以后,家里人就都爱叫他“石三”。

毛主席的前17年人生都是在韶山度过的,他的优秀思想品德也是在此地形成的,这里面也包含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他打小就特别爱读书,啥书都乐意看,白天黑夜都在看。他还特意找机会读了毛氏族谱。他觉得这族谱里有些内容挺陈旧的,不过书里还是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美德的地方。

像不许“酗酒”、“赌博”之类的,向来都是祖宗教导人的准则。要求发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些内容,对后人依旧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些“精华”,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少年时期的毛主席。

父亲毛顺生有不少美德,像节俭、正直、刚毅之类的。但他,也有着封建社会农民那种落后的地方,很看重“三纲五常”,对儿子和老婆要求可严。

1936年的时候,毛主席跟斯诺谈话时就讲过:“我爸老是打我和我那两个弟弟。”

毛主席在读书和劳动的过程里,年龄不断增长,见识也越来越广,他对父亲的“父权思想”以及“家长作风”就有了很多不同的看法。特别是父亲觉得他读的书都是“杂书”,还说他不听话,这使得父子间的矛盾变得很激烈。

毛主席的妈妈特别善良,同情心满满,还总去帮助穷苦人,这和她丈夫可不一样。

14岁的时候,毛主席的父亲给年少的毛主席安排了一门亲事。可毛主席压根儿就不同意,坚决不承认这门亲事。他父亲也没辙,这也算是毛主席经过思考之后的一种“反抗”吧。

毛氏祠堂那时候存有上万斤粮食。可这时候族长却不答应开仓救济大家,还打算偷偷把粮食运到湘潭那边高价卖掉。有个穷苦的农民叫毛承文,他老早就觉得族长偷偷藏着粮食,就冲进祠堂让族长把账目公开。

没成想,族长直接拿《家规》做幌子来惩治毛承文,还打算拖下去再狠狠毒打一顿。

毛主席知道这事儿后马上就带人过来跟对方理论,他用的全是《家规》、《家劝》里的内容,一下子就把族长怼得没话说了。

另一边,毛顺生(毛主席的父亲)的粮食让饿急眼的灾民给截住,然后分着吃了。当时他父亲特别生气,不过毛主席知道这事儿以后却说:“我可不同情他。”

毛主席打这时候起就表现得和常人不一样。要晓得,当时毛顺生靠着自己的勤劳和节俭,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他自然是盼着自己儿子能把这份家业越做越大。

可那时候,毛主席尽管已经留意到这点了,但他也很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状况正是旧中国不公平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26年之后,毛主席在一次聊天的时候想起了这件事,他说:“那时候我是支持那些农民的,可我又觉得他们的做法不对,光有行动,没有整体的政治策略,那是不会有啥成果的。”

把时间线拨回韶山,毛主席和他父亲的争吵越来越厉害,之后,他父亲就打发儿子到七十多里地之外的一家米店去当学徒。但是没过多久,毛主席就表示自己要到东山高小去上学。

打从那时候起,毛主席的人生可就全然不同,除了“泽东”这个名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他还会使用别的名字。一代伟人的诞生之旅,就从这个时候起步。

“名字”在不同时期的情况

1910年毛主席求学那会儿,他特别钦佩梁启超那敏锐的思想,就给自己取了个“子任”的笔名。后来学者依据历史研究分析,当时毛主席是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的。

读到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时候,同学们给他取了个“毛奇”的外号,这里面有个故事。德国建国的时候有个MOLKT将军,按汉化的说法就是“毛奇”。毛主席刚好姓毛,同学们又觉得他才华出众得很,于是就给他取了这么个对应的名字。

毛主席渐渐走向中共核心领导岗位,要应对更复杂的环境和各类战争的时候,由于时局所需,他的化名就增多了。

18年之后,国民党那是毫不客气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内战。胡宗南那帮反动派的武装力量,朝着陕北、山东这些地方就发起重点进攻了。这时候,毛主席又得在自己的军事指挥经历里做出一次重大选择。

毛主席想到要在运动战里消灭敌人,所以决定带着中央机关从延安撤出来,这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是最好的办法。

临出发之前,毛主席跟大家讲:“咱们不能在这儿死守一个地方。现在要是守着延安,那就等于把延安给丢了。可要是暂时从延安撤出去,就能重新夺回延安。”

这时候,毛主席又多了一个化名,他的后人对这个化名可熟悉得很,这个化名就是:李德胜。

后来也有人解读过,李德胜这个名字的谐音是“离得胜”,它的意思就是:在离开之后,革命就快要胜利。

毛主席除了“泽东”之外,用得最多的名字就是“润芝”。亲朋好友也大多用这个名字称呼他,这名字里可是饱含着亲近和敬爱之情。

1945年的时候,毛主席跟作家张恨水聊天,就说到这个字的来历了。毛主席讲:“这俩字,是我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那时候,杨怀中先生给我取的,所以后来老师、同学还有好朋友都管我叫‘润芝’。”

在那么多名字里,最响亮的得数“泽东”了。

1942年冬天的时候,陕北边区有个特爱唱歌的老汉叫李有源。他正忙着干农活,冷不丁就唱出了“东方红,太阳升”,这是在表达他对毛主席的感激。打这以后,《东方红》这首歌就变得家喻户晓了,而且越来越有名气,好多外国友人一下子就能把歌名和毛主席对应起来。

就拿公开发表的书信内容和稿件来说,毛主席一生用过的名字有十多个,这些名字都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关。

郭沫若因为特别敬佩毛主席,还把“泽东”放在一首诗的联首,“润芝”放在联尾,这就更让毛主席的姓名充满魅力。

现在韶山可是成了旅游的好地方,韶山人瞅准机会,各种生意都做起来了。就这么个小山村,每年接待的游客起码得有上百万。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