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时,刘晔建议曹丕趁机灭掉东吴,曹丕为何没有采纳?

江湖夜雨故人 2024-11-29 15:52:24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孙权为保东吴之国,两军在夷陵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而曹丕,这个坐拥中原的魏国之主,却成了这场战役中最大的看客。

他本有机会趁火打劫,一举灭掉东吴,却为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错失良机?

是因为刘晔的计策有误,还是曹丕另有考量?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率大军伐吴。消息传到东吴,孙权大惊失色。他知道,这一仗事关东吴的生死存亡,绝不能掉以轻心。

于是,孙权一面加紧备战,加强防御;一面派人向曹丕称藩,以缓解东吴的压力。这一招,可谓是高明至极。

曹丕收到孙权的称藩表文,自是大喜过望。要知道,他刚刚篡汉自立,正需要天下诸侯的认可。孙权此举,无疑是给了他一个天大的面子。

然而,就在曹丕沾沾自喜之时,他的谋臣刘晔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

刘晔认为,孙权此举并非真心,而是迫于刘备的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他建议曹丕趁此机会,乘虚攻打东吴,一举将其灭掉。

曹丕闻言,却是摇了摇头。他认为,如果在孙权称藩之时攻打东吴,会让其他想要归附的诸侯心生疑虑,反而不利于自己的大业。

于是,曹丕婉言谢绝了刘晔的建议,决定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这个决定,虽然看似明智,但却也有着致命的缺陷。

首先,曹丕低估了孙权的智慧和韧性。孙权虽然称藩于曹丕,但却并没有真正臣服。他只是在刘备的进攻下,不得已而为之。

一旦刘备进攻被击退孙权就会立即反悔,重新与曹丕为敌。而曹丕,却失去了先发制人的机会。

其次,曹丕也低估了刘备的实力和决心。刘备虽然在夷陵之战中败北,但却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很快就重整旗鼓,继续与曹丕争夺天下。

而曹丕,却失去了与刘备联手,一举歼灭东吴的机会。

最后,曹丕的决策,也影响了三国的整体格局。如果曹丕能够在夷陵之战时及时出兵,歼灭东吴,那么,三国的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曹丕有可能一统天下,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而刘备和孙权,也会成为历史的过客,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刘晔见曹丕不听自己的建议,却也无可奈何。他知道,曹丕虽然雄才大略,却也有其考量。作为一个谋臣,他只能尽自己的本分,至于主公的决策,却不是他能左右的。

后世史学家评价曹丕的这个决定,有人认为他是明智的,有人认为他是优柔寡断的。但无论如何,他错过了这个改写历史的机会,却是不争的事实。

正如刘晔所言:“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曹丕当时若能听从刘晔之言,或许历史就会改写,三国的格局也会有所不同。

作为一个谋臣,刘晔已经尽了自己的职责,给了曹丕最中肯的建议。至于曹丕为何不采纳,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刘晔,这个在夷陵之战时给曹丕出谋划策的谋臣,其实早在曹操时期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大军攻下汉中,将刘备的势力逼退到了益州。此时,刘备虽然占据了益州这个富庶之地,但他毕竟是新来乍到,人心尚未完全归附。

刘晔看到了这个机会,他认为,此时正是曹操进攻益州,一举歼灭刘备的大好时机。于是,他来到曹操面前,进言道:

“刘备虽然占据了益州,但他得益州日浅,人心未附。我军若乘胜追击,必能一举歼灭刘备,夺取益州!”

曹操闻言,沉吟片刻,却并没有立即采纳刘晔的建议。他考虑到,虽然刘备初到益州,但他毕竟是一个善于笼络人心的领袖,而益州又地势险要,一旦陷入持久战,对我军不利。

于是,曹操决定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他对刘晔说:“此时虽然是进攻益州的好机会,但我军若贸然进攻,恐怕会陷入苦战。不如就此驻扎,待时机成熟,再图进取。”

刘晔听了曹操的话,虽然心中不甘,但也无可奈何。他知道,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在某些决策上,却有他自己的考量。

七天后,曹操似乎有些动摇,他再次召见刘晔,问道:“益州之事,你认为现在还可以进攻吗?”

然而,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刘晔却改变了口风。他说:

“七天前,我认为益州可攻,但现在,恐怕已经不可攻了。刘备虽然初到益州,但他用人得当,民心已经归附,我军若贸然进攻,恐怕会陷入不利的境地。”

曹操听了刘晔的话,不禁有些诧异。

他没有想到,刘晔的判断会在短短七天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但他转念一想,刘晔既然能够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判断,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才能。

于是,曹操下定决心,放弃了进攻益州的计划。他对刘晔说:“你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判断,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我决定采纳你的建议,暂时不进攻益州了。”

刘晔听了曹操的话,心中虽然有些遗憾,但也不得不佩服曹操的决断力和胸襟。

他知道,曹操虽然没有采纳自己的建议,但却给了自己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和器重。

后来,曹丕继承了曹操的衣钵,成为了魏国的君主。而刘晔,也成了曹丕身边的重要谋臣。

然而,让刘晔没有想到的是,曹丕对自己的评价,却并不像曹操那样高。

曹丕虽然也认可刘晔的才华和智慧,但却认为他提出的计策,虽然正确,但却缺乏实用性,不能真正帮助自己灭敌。

正如曹丕在夷陵之战后所说:“卿策之是也,然不能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曹丕认为,作为一个谋臣,不仅要能够洞察形势,给出正确的判断,更要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计策,帮助主公达成目标。

而刘晔,虽然在判断形势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但在制定计策上,却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这,或许就是刘晔的一个局限所在。他虽然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见识,但在某些方面,却似乎缺乏一些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

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刘晔的才华和贡献。他在曹操和曹丕身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给魏国的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建议。

正如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那样:“晔以远虑,为魏武所重,策虽不用,每呈其至。”

刘晔虽然有些计策没有被采纳,但他的远见卓识,却始终得到了曹操和曹丕的赏识和器重。这,本身就是对他才华的最好证明。

0 阅读:88
评论列表
  • 2024-12-05 02:42

    因为曹丕是蠢才啊,鼠目寸光。本来可以二分天下,结果自己没眼光错过了时机,等刘备败了又后悔了!想伐吴的时候贾诩和刘晔都劝解他时机错过了,结果还是不听,最终又是大败[得瑟]

  • 2024-12-17 19:57

    曹丕,政治上耍点小聪明的小丑一个罢了。军事上妥妥就一白痴。不然这个250也不会事后恼羞成怒送人头了。这个蠢货不仅仅这事,关键是曹魏的灭亡,他功不可没。祸根就是他埋下的。就这么个250也配拿出来提?三国里头最不入流的就是这个250。[得瑟]

  • 2024-11-30 07:23

    你都能说出刘备是为了关羽报仇才干东吴的那你说啥都是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