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取消大类招生!

轶睿看教育 2024-07-08 03:01:12

2024高考,各省正在陆续填报志愿。其中,大类招生可以说是不少学生“捡漏”好大学的一次机会。分数刚好够上心仪学校,但又很难报上自己喜欢的专业,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大类招生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通过大类招生进入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会在第一或第二学年结束时,根据其意愿,结合就读期间学业表现、高考成绩,在招生大类的专业内进行专业分流,确定培养专业。

但根据各高校本科招生简章来看,部分院校已经明确取消大类招生。

这些学校,彻底不招了

山东工商学院在今年取消了大类招生并全部回归按专业招生录取模式。根据学院这两年的招生来源计划表,去年公共管理类、经济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4个大类在今年被拆分成为15个专业单独招生。

而在更早之前,不少学校就已经彻底取消大类招生。2022年,中山大学取消大类招生,表示将恢复为按院系专业进行招生,即学生高考录取即确定专业。湖北民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也在同年全部安排专业招生,不再有大类、分类招生安排。

在这些学校中,中山大学无疑是实施和取消大类招生最为“彻底”的一所学校,根据其公示的《2021年招生大类及分流专业》来看,18个招生大类(专业)中,有15个大类囊括了66个专业,占其全部69个专业的95.65%。

大类招生,“错”哪儿了?

2023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特别提及“严格规范高校大类招生行为”。通知要求,原则上,高校按专业开展招生,“少数探索大类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养分流方案”,并“确保科学规范、公平公正”。

这并非教育部首次提出要规范大类招生,2022年,教育部就曾明确过“培养方案不合理、不到位或招生和培养方案不一致的,不得开展大类招生”。

为何教育部会有此规定?这就不得不提到大类招生为人所争议的两个问题。

因为把土木工程、水利与海洋工程放在了计算机类,大类招生模式曾引起很大热议。在同一个大类中,如果专业之间的差异较大,不免会引发报考学生的顾虑——报考冲着A专业去的,万一分流时被调剂去了自己完全不了解的B专业可怎么办?这大类到底报还是不报呢?

大类招生不仅无法精确匹配到对某一专业感兴趣的学生,不能精确培养人才,也容易让学校的优势学科隐没在一个大类里,导致学校在报考时遇冷。

除了把差异过大的专业“塞”进一个大类,冷热专业捆绑也一直为公众所诟病。

对于部分进入大类招生的同学来说,尽管“捡漏”了好大学,但也有一定几率在专业分流的时候“踩坑”,其根本原因在于冷热专业捆绑导致的分流调剂“风险”。有网友将分流称为“第二次高考”,在不少大学把考试成绩作为分流时单一衡量标准的情况下,高考时的高分学生进了名校却被分流、调剂到冷门专业或非心仪专业的情形并不罕见。

在专业分流阶段,绩点较高的学生扎堆报热门专业,而绩点低的学生只能被调剂至冷门专业,这不仅导致“热门专业越来越热、冷门专业越来越冷”,也会致使被调剂的学生负面情绪滋生。而由于大类招生时对选考科目的要求并不细致,即使学生符合被调剂专业的选考要求,也存在听不懂、挂科、延毕的情况。

山东工商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王西兵介绍今年政策时就明确提到,取消大类招生能够避免专业二次分流时有些同学被安排到不喜欢的专业。

失去的“缓冲期”,拿什么来弥补?

事实上,大类招生原本是对按照专业招生的修正。高中时课程设置门类众多,学生们接受的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而甫一进入大学,面对的却是特定领域的专业教育,其间的转场如何调整,如何适应?面对复杂的高考政策、专业选择等问题,迷茫的高考生和家长又该何去何从?这种情况下,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火”也是必然。

大类招生无疑为高考生们提供了“缓冲期”。按照大类招生的设计理念,这一政策能够给新生们提供自主选择多样化课程的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起码不至于像高考选专业时两眼一抹黑。

为了弥补“缓冲期”的丢失,一些取消大类招生的学校也尝试在其他方面做出调整。江西财经大学就曾表示,在校生具有2次转专业机会,转专业遵循“转出无限制、转入有门槛”的工作指导思想,逐步扩大接收转入比例。

西安交通大学今年的招生政策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调整,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将大类招生调整为“以学院为单位的小大类”,将原先跨学院的8个大类细化为以各学院为主体的27个小大类,为考生提供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专业选择方向,同时,还推出了“转出不设限”的宽松转专业政策,学生入学后将有3次转专业机会。

这些学校,还在招

近年来教育部在大类招生上的政策总体收紧,但同时也指出“少数探索大类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养分流方案”,仍有部分高校在探索大类招生。

最近,有传言说清华大学停招土木工程等专业,学校回应系部分单一专业合并至大类招生。自2017年实施大类招生以来,清华一直在积极调试,使招生政策能够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2020年,南昌大学进行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毕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将98个本科招生专业中的44个,放在20个大类进行招生。在一批大学急流勇退、宣布取消大类招生的2022年,苏州大学在前一年新增2个大类后,再次将招生大类缩减为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化学类、材料类等8个大类。

厦门大学今年共设置33个招生专业(类),其中分流专业大于1个的大类有23个。西南大学今年共有17个大类招生,此前的5月初,该校曾印发《西南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大类培养及专业分流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深入论证学科专业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坚持能大类应大类尽大类,拓展大类培养专业范围。

部分高校实行大类招生,仅仅是把大类招生简单作为应对新高考的举措,“没有大类培养之实”。一些高校,顺应政策随波逐流,而没有真正想好什么是适合自家人才培养的招生方案;还有一些,把大类招生当作控制最低投档线、保障冷门专业录取人数的手段。

急流勇退、壮士断腕,取消大类招生的改革决心值得肯定;逆流而上、勇于探索,继续大类招生的探索勇气也值得肯定。但不管是什么招生政策,初心都是为了学生,学校也应回归初心,应学生所需,给学生预留选择空间,平衡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探索更加柔和、精确、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

3 阅读:4991
评论列表

轶睿看教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