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为难业主现象,原来心理学早有研究

彬哲说趣事社会 2025-03-03 10:48:42

今早起来,在抖音上看到这么一句话,“闻人善则疑,闻人恶则信,此满腔杀机也”。意思是听到别人做了好事就怀疑,听到别人做了坏事就轻易相信,这内心充满了不善的念头。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中容易猜忌、轻信负面信息的弱点。

这句话出自《菜根谭》的名言,道出了人性中一个令人沮丧的真相:人们往往对善行持怀疑态度,对恶行却深信不疑。

原来早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里,就对这种心理进行了总结。再追寻一下,先秦诸子曾争论的“性本恶”,可能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进一步查寻探究了一下,发展心理学对类似现象也早有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这种现象被称为"负面偏差"。

这种心理导致的现象,在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的遭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业主之间的猜忌、质疑和不信任,已经成为破坏小区秩序的顽疾。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与之相关的3个心理反射机制,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业主为难业主”现象如此常见:

一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心理。用比较专业的说法,就是负面信息优先处理机制(Negativity Bias) 。大脑对"业委会贪污"传闻的敏感度是对"业委会解决漏水问题"的4倍(神经科学实证数据),这种进化残留的威胁预警系统,在信息过载的小区微信群中形成"谣言传播加速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二是“无利不起早”心理,专业的说法是基本归因错误升级机制(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业主倾向于将业委会成员的公益行为归因为"权力寻租"("没利益谁会干这苦差事?"),却忽视其社会责任动机,正如米尔格拉姆实验揭示,人们总是高估个性因素,低估情境影响。

三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心理,专业的说法是投射性认同陷阱。部分业主将自己对公共事务的冷漠,通过心理防御机制转化为"所有人都是自私的"认知预设,形成心理学上的"认知闭合"(Need for Closure),拒绝接受业委会的良性事实。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种“负面偏差”已经成为了多数人的一种本能心态,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业主为难业主”现象也就有了心理科学“依据”。

由此,启示我们也要科学认识和对待,至少不能简单地认为“业主为难业主”现象,就是是极少数人故意的破坏结果。

如何破解?古语有言“破贼人易,破贼心难”。心理学的研究也启发我们,在推进小区业主自治过程中,我们要破解业委会面临的信任危机,需要从制度建设和心理建设两个层面入手。

这么看来,真是任重道远啊。

0 阅读:1

彬哲说趣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