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百千万工程”起宏图,泷州大地谱新篇。2024年9月,中共罗定市委宣传部、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举办了“话发展 谋新篇 助力‘百千万工程’”主题征文活动, 共收到稿件118篇,经专家评审,29篇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10篇。《今日罗定》微信公众号陆续选登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路径研究
——以罗定市为例
中共罗定市委党校 毛银斌
一、引言
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引领,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
本文选取罗定市为例,通过查阅资料、深入镇街实地调研、开展相关部门访谈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罗定耕地以及撂荒耕地基本概况、分析撂荒耕地利与弊、总结其存在问题以及推进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撂荒耕地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二、罗定自然条件以及耕地利用现状
罗定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拥有广阔的平原地貌和独特的盆地性气候,是广东最大盆地。该市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无严冬,气温偏高,热量丰富,春秋暖和,全年平均日照率42%,平均气温在18.30~22.10℃之间,累年降水量在1260~1600毫米之间,平均值在1400毫米左右。综上所述,罗定市拥有适合农作物耕种的天然优势。据了解,该市近年来撂荒复耕复种情况:自2023年开春以来,该市各镇(街)深入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2023年全年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3870.71亩,其中水田复耕3361.504亩、旱地复耕509.206亩;复耕种植粮食面积3706.5亩、种植经济作物面积164.21亩。
众所周知,罗定稻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罗定市致力打造罗定稻米品牌,先后扶持和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打造出“亚灿米”“聚龙米”“粤味稻”“金瓯米”“初心米”“雨意”等数十个罗定稻米知名子品牌,部分品牌享誉南粤乃至全国,且远扬欧美。
不过,遏制耕地撂荒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需要常态化推进,需要进一步动态地摸清辖区内各镇(街)撂荒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有序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确保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三、撂荒耕地的利与弊
据了解,罗定市拥有130万人口,接近云浮市的一半人口,其中农村人口是73万人。该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较少,与全国及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因此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从辩证唯物主义来看,撂荒耕地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撂荒耕地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涉及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会浪费土地资源,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会影响农村的经济社会稳定,影响中央关于守住耕地红线政策的贯彻实施。另一方面,正如机器一样,长期运行,得不到休息,就会出现故障。多年来,我国用全球1/10的耕地,生产了全球1/4的粮食,土壤一直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而“沉睡”的撂荒耕地可以让土壤得到休养生息的难得时机,让累坏了的耕地“歇歇脚”,从而能在未来的耕种道路上走得更远。因此,从长远来看,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对于未来实现农业生产与良好生态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以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四、罗定市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对策
(一)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发展新模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基础,事关国家经济社会稳定,事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始终坚持把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动态地摸清撂荒耕地情况,建立撂荒耕地信息台账,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多渠道宣传保护耕地的重要性,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提升农民重视和利用好耕地的紧迫感与自觉性。同时,探索市直单位与撂荒耕地农户进行结对子的工作机制,通过成立“村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村社合一发展模式,统筹整合农村耕地资源,科学合理有序规划使用,遏制撂荒耕地的势头蔓延,切实盘活撂荒耕地,为实现农村粮食种植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前期“美丽圩镇”的建设过程中,罗定辖区内镇(街)整体面貌得到有效提升。借助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东风,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提升乡镇医疗、教育、交通等条件,积极创建让人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农人员返乡将撂荒耕地重新盘活起来,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加强产业路、蓄水灌溉设施和山区梯田建设,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旱涝保收因子,创造机械化作业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充分调动农民务农种地的积极性,进而减少撂荒耕地。
(三)加强技术指引,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一是大力开展针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农业技术培训,有条件的情况下,政府为农户提供撂荒的耕地的机械设备支持,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二是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引领下,通过“政府+企业+农户”的方式,因地制宜,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农产品,通过技术的指导,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树立品牌效应,保障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培植与壮大罗定辖区内龙头企业,加强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民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解除后顾之忧。
(四)完善流转制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要充分利用国家耕地政策,建立健全罗定市关于完善耕地流转制度和流转办法,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疏通耕地流转过程中的各种梗阻问题,有序加快撂荒耕地的流转速度,让更多的撂荒耕地盘活起来,真正产生效益。此外,探索一定时间内撂荒不耕种的农户取消种粮直补,超过一定的时间内撂荒不耕种的土地农民或者户籍不在本地的农民要把经营权上交给村委会,由村委会进行流转的办法。
(五)加大扶持力度,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速度高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资生产企业的减税降费的力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同时,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对农业生态的信贷支持。此外,保险公司要研发农业保险的险种,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灾前风险预防、灾中及时救治、灾后快速理赔等功能作用,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提供坚实保障,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本文获2024年中共罗定市委宣传部、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开展的“话发展 谋新篇 助力‘百千万工程’”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注:作品内容有删减。)

来源:中共罗定市委宣传部、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