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海三十年(中)|第六十章香巴拉王国的传说

鲁鲁阅览旅游 2024-12-05 04:34:33

第二天凌晨,成哥驾驶一辆北京吉普车,王佐坐在副驾上,他们出发了。

在临上车前,王佐就好奇地问成哥:“成哥,不是赶马吗?怎么开车去呀?”

成哥一边把一些行李和路上用的日用品提上车,一边说:“大部队是赶马去,但考虑到你没有赶过马,太辛苦了,我们开车去,虽然路程远了几倍,但最终会汇合到一个地方去,到时你也可能有机会赶马的,因为货物原产地不通公路。”

王佐虽然感到遗憾,但还是兴致勃勃地上了车。一路上,看着光秃秃的高山,以及山脚下半山腰极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土木结构民居,他感到新鲜又新奇。成哥说,那是凉山地区彝族人的房子,俗称“瓦板屋”。

吉普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王佐忽然想起成哥昨晚说的“香巴拉王国”,于是好奇地问:“成哥,‘香巴拉王国’是个什么地方?”

成哥反问:“你听说过香格里拉吗?”

王佐说:“知道一点,好像是云南的一个地名,印象中那个地方风景特别美。另外,好像国内外有些酒店也叫‘香格里拉’,其他我就不知道了。”

成哥笑了,说:“看来你对‘香格里拉’一无所知啊!‘香格里拉’是藏语音译,意为“心中的日月”,或者“极乐园”的意思,也译为“香巴拉”,都是藏语的音译。”

王佐点了点头,说:“原来‘香巴拉’就是‘香格里拉’的意思,但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香巴拉’这个说法呢?”

成哥说:“这很正常,你不是川藏滇三省交界一带的人嘛。不要说你,全世界全中国的大部分人都只知道‘香格里拉’这个词,却很少有人知道‘香巴拉’一词,这主要是一位英国作家的功劳。因为他写了一本畅销书,才使‘香格里拉’一词风行全世界。”

王佐自认为博览群书,今天才知道自己其实孤陋寡闻。他好奇地问:“那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竟有这么大的魔力,让世界流行了一个词语,太不简单了。”

成哥回答:“这本书叫《失去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三十年代写的。书中主要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名西方人闯入了神秘的中国藏区,经历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后来,这部书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最终造就了西方乃至全世界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酷爱看书的王佐一下子被成哥吊起了兴趣,问:“那四名西方人经历了什么奇遇啊?”

成哥娓娓道来:“那本书的故事是虚构的,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南亚次大陆某国发生暴乱开始写起,然后引出了英国领事馆领事、副领事、一个美国人和一个女传教士小姐。有一天他们乘坐一架小型飞机撤离该国,欲飞往巴基斯坦的白夏瓦。飞行途中,他们发现飞机离开了原定航线,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向东偏北方向飞行;飞行员也不是起飞时的那位,而是个带武器的陌生人。飞机被劫持了,他们手无寸铁,但对此也无可奈何。”

趁着成哥说话停顿的机会,王佐忍不住说:“英国这个凭着冒险获得财富的国家,比较好的书也都是一些英雄冒险的故事,这本书也不例外啊!后来呢?”

成哥点头表示同意王佐的看法,继续讲道:“一天夜里,飞机降落在一座狭长的山谷口,飞行员不知什么原因濒于死亡,四名乘客却安然无恙。第二天清晨,飞行员在临死前断断续续地说,这里是中国藏区,附近有一座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你们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食宿。 当他们正准备向香格里拉走去时,一位由十几个藏民簇拥着,能讲一口纯正英语的张姓汉族老人出现了。老人告诉他们,这里叫蓝月山谷,是进香格里拉的唯一通道。山谷前端的那座形如金字塔高耸人云的雪山叫卡拉卡尔,海拔28000 英尺以上。后来,老人带着他们爬山攀岩,几乎走了一天,最后穿过 一片云雾缭绕的林海,终于到达一座喇嘛寺——香格里拉的中心。在那里,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数千居民,居民的信仰和习俗不相同,有儒、道、佛等教派,但人民彼此团结友爱,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守着‘适度’的美德。那个地方的人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罪恶的根源,只有适度是完美的。因此,这种美德使得香格里拉社会是一个祥和安宁的社会,成了人间的天堂。”

王佐说:“这有点像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异曲同工之妙。”

成哥拿起水壶喝了一口水说:“本来西方没有‘世外桃源’这个词,自从这本书风行世界后,‘香格里拉’一词从此在西方成了一种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当时,权威的《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特别称这本书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后来,好莱坞制片公司买下版权将《失去的地平线》搬上银幕,立刻风靡全球,香格里拉一词更广为人知了。电影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很快唱遍了全球。香格里拉这一‘世外桃源’的象征,成了西方人追求寻觅的理想境地。再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这从侧面也印证了《失去的地平线》在文学上的伟大意义。《失去的地平线》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记》,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输入了人间乐土的意境。从此,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世人的‘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

王佐感叹地说:“看来西方人和中国人都一样,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社会——桃花源!”

成哥说:“是啊!但香格里拉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是世界上的一个谜。詹姆斯·希尔顿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人类理想的天地,也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值得寻觅深解的谜。谁也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只知道这个地方藏民叫它‘香格里拉’,或者‘香巴拉王国’,‘香巴拉王国’在哪里呢?哈哈哈......我也不知道。”

王佐说:“那个英国作家到了藏区没有?奇怪,他怎么写了这样一部奇书?”

成哥说:“詹姆斯·希尔顿其实并没有到过中国,后来有人推测,他创作《失去的地平线》的灵感来自于奥地利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中国的经历。1921年,受美国农业部的派遣,洛克来到东方的泰国、缅甸及印度搜集一种叫‘大风子’的植物种子。少年时代他就开始学习汉语,对东方的中国文化向往不已。据说他在青年时代就掌握了九到十门语言,包括汉语、阿拉伯语、印度斯坦语等几种东方语言。从1922年到达中国云南丽江之后,就以那里为大本营开始对玉龙雪山周围大片山区进行探险考察。从1924到1935年在云南省西北部探险期间他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系列文章和照片。所以有人推测希尔顿是根椐洛克的经历,以及那些文章和照片,写出了西方的《桃花源记》。”

王佐完全被成哥的讲述吸引了,说:“原来还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美国人啊!”

成哥点头说:“约瑟夫·洛克这个人确实是个与滇西北有过不解之缘的传奇人物。他踏遍了中国西部壮丽雄奇的雪山冰峰,他与喜欢穿藏族服装的纳西助手们相濡以沫......所以,当地人对这位寄情于高山峡谷之间的西方人有着抹不去的记忆。而他终身未娶,那是滇西北这片世外桃源般的神奇土地及其文化就是他大半辈子的精神依托和伴侣,以至于他在弥留之际都说宁愿回到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啊!”

王佐被这位美国人的事迹惊呆了,说:“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一个人抛却了滚滚红尘,把自己溶入自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成哥说:“洛克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他之所以对藏区如此着迷,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香巴拉王国’!他曾经几次带着助手徒步从云南永宁出发,探访木里稻城一带,就是为了寻找‘香巴拉王国’。”

王佐问:“香巴拉王国是一个土司管的地方吗?”

成哥笑一笑,说:“不是!在藏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洛克肯定听说过,所以一生痴迷如此,其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王佐兴趣不减,问:“是什么样的传说?”

成哥说:“......在青藏高原雪山深处一个隐秘的地方,有一个被双层雪山环抱的王国。那里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矿和纯净的空气,这个王国就是香巴拉王国。在藏传佛教中,像‘香巴拉王国’这样美丽、明朗、宁静、和谐的‘净土’也被称为‘香格里拉’。藏民口耳相传,香巴拉王国没有贫穷和困苦,没有疾病和死亡,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更没嫉恨和仇杀……那里花常开,水常清,庄稼总是在等着收割,甜蜜的果子总是挂在枝头;那里遍地是黄金,满山是宝石,随意捡上一块都很珍贵,当然这里不用钱,因为钱没有用。那里的人用意念支配外界的一切,觉得冷,衣衫就会自动增厚,热了又会自然减薄;想吃什么,美食就会飞到面前,饱了,食品便会自动离去。香巴拉人的寿命以千年来计算,想活多久就可以活多久。只有活腻了,感到长寿之苦,想尝尝死的味道,才会快快活活地死去……所以,川藏一带很多恋人殉情,就是为了梦中的‘香巴拉王国’!”

成哥喝了一口水,继续说:“根据藏经记载:香巴拉王国有八个呈莲花状的区域,城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中央又耸立着内环的雪山。这个被称做卡拉巴王宫的地方,住着香巴拉王国的国王,这里的居民摒弃了偏执、痴迷和贪欲……甚至,1775年,六世班禅大师罗桑华丹益希,根据《大藏经》中的经典,写了一部通俗的《香巴拉王国指南》。除此之外,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很多关于怎样前往香巴拉的类似指南。根据‘指南’,要想在香巴拉圣境入境,要经过许多高山和沙漠,克服无数的雪山险峰和江河湖泊,除此之外,还必须得到香巴拉的保护神的青睐和帮助,以降伏路途上阻挠行者前行的恶魔,才能最终顺利到达。”

王佐说:“那些所谓的‘指南’,把一个传说当成雪山真有其地一样,太有趣了。”

成哥说:“是啊!正因为种种传说和书籍的原因,特别是《失去的地平线》成书后,无数探险家、深邃哲学的人们,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他们见到的却都与书中描写的情景不尽一致,所以也就无法证实书中所写的深遂哲学的来源。”

王佐说:“成哥这么一说,我也向往香巴拉王国了,哈哈哈……”

成哥说:“我们蒙古人关于香巴拉王国还有另一个版本呢。”

王佐惊奇地看看成哥,问:“成哥你不是纳西族吗?这里也有蒙古人吗?”

成哥说:“那是官方认定的,四川盐源、盐边、木里一带的纳西人,包括泸沽湖的摩梭人,几百年来他们都相传自己是蒙古人,是元末镇守云南的梁王的后人……小兄弟,你知道元朝云南蒙古梁王吗?”

王佐说:“知道,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后裔,封梁王,镇守云南。元朝势力退去中原后,除了辽东,云南是元朝在长城以内最后的势力了。因云南险僻,明太祖不欲用兵,数次派人劝降,梁王不从。1381年9月,明太祖命大将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统帅三十万大军向云南进攻。史载:‘王知事不可为,走普宁州之忽纳砦,焚其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遂与左丞达的、右丞驴儿夜入草舍,俱自经。太祖迁其家属于耽罗。’耽罗就是现在韩国济州岛,梁王和部下的后人应该在韩国济州岛才对呀。”

成哥惊奇地看着王佐说:“原来小兄弟精通史书啊!没错,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逃离昆明后焚龙衣自杀后,大明把梁王及部下,包括家属,迁到韩国济州岛去了。但是,相传在梁王败退前,他就安排好了退路,大部分家属以及主要部下家属,提前穿纳西人的服装分批转移到今天木里、盐源一带了。他们为了自保,所以自称是纳西人,在川滇藏三省交界一带世代定居下来了。”

王佐说:“这有可能,梁王世镇云南,部下通晓纳西语言和风俗,那是最好的保住蒙古人身家性命的方法……那,你们蒙古人所说的香巴拉王国另一个版本是什么呢?”

成哥似乎沉浸在祖先的国破家亡的沉痛里,说:“我们这里的蒙古人相传,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其实并没有自杀,那个焚龙衣自杀的是个早已安排好的替身,真正的梁王和部分家属秘密逃到不为世人所知的雪山深处的香巴拉王国去了。也就是说,蒙古人世守云南,早就知道了香巴拉王国了,并且秘密寻找,找到后就把香巴拉王国的原居民全部杀光,香巴拉王国也就成了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最后的‘桃花源’了。”

听了成哥的话,王佐不禁心驰神往,连连赞叹:“太神奇了,这简直太神奇了!也就是说无数人寻觅了半个世纪的香巴拉王国,竟然还存在于不为人知的雪山深处,那儿还有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蒙古人建立的小王国——香巴拉王国,真是不可思议!”

成哥一边开车一边看着远处的绵绵群山说:“也许吧,雪域高原还有许多不为人类所知的文明和秘密。我相信,总有一天,香巴拉王国这些远离文明的地方迟早会被人类发现的,因为现在的科技太发达了。当年逃到香巴拉王国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做梦也不会想到,七百年后,人类上天入地,已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何况是雪山深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