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天下|惠州西湖徒步(三)

鲁鲁阅览旅游 2024-11-24 02:22:49

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本年度第三次惠州西湖徒步。

今年及多年前,曾多次逛惠湖。但说来惭愧,却没有完整环西湖徒步一圈。故这一天计划走西湖环线。今年第一次徒步西湖走了鳄湖和菱湖,是为了环西湖徒步先走次湖,这一次环西湖徒步就以主湖中平湖和丰湖为主。至于五湖中的南湖,不属于主景区,机缘凑巧再说。

上午十一点多还是停车惠州市植物园北5门地上停车场,随即沿着丰山路走向西湖,经小北门进了景区。因前几天观光了烟霞桥和准提寺以及孤山,所以一路没有停留,大步流星直走到孤山苏东坡纪念馆对面的西山泗洲塔。路过东坡园时,顺手拍了一张《造福》群雕。

但见整座雕塑有五个人物,头戴纶巾的苏东坡站在中间,正说着什么。右边是个挑着担稻米的农夫,他后边有一座水车;旁边是双手捧着犀带的孩童;左边是个头戴客家凉帽的农夫,他手拿秧苗坐在秧马上插秧。东坡右边则是一位体态丰满、头戴客家凉帽的妇女。雕塑中的人物神态自若,动静相宜,栩栩如生,似乎时空回到了一千前的北宋时期。

如果不了解苏东坡在惠州期间的经历,这座群雕对于游客来说就是雕像,懂雕塑的会仔细欣赏雕塑工艺。但其实,除了艺术品之外,这座群雕讲述了苏东坡在惠州期间体民恤苦,为民造福的五个故事。一是捐犀带、建堤桥,解决两城交通;二是绘制秧马图,引进和推广省时省力的插秧技术;三是指导建造水碓、水磨等水力研磨技术;四是开垦小圃五味药园,解决当地缺医少药问题;五是请准改税赋为“钱米两便”,纠正米贱伤农的问题。

从《造福》群雕向左走上孤山,就是泗洲塔。很难想象,高耸于天上从西湖各个落都远望可见的泗洲塔,最早是为唐朝泗洲大圣僧伽而筑,北宋时称之为大圣塔,明代嘉靖42年塔毁,万历初改建为亭,万历46年又重建为泗州塔,是惠州西湖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虽然泗州塔历经千年多个朝代,但令之名气迅速上升的还是苏东坡。

北宋绍圣元年苏东坡谪居惠州時,为当时名为大聖塔的泗州塔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㳕。正是这首诗,惠州西湖“雁塔斜晖”比拟杭州西湖“雷峰夕照”。

随后下西山,经东坡茶一茶楼走到步道上,然后沿着步道继续前行。一路经湖山楼、丰湖书院、风浴阁、留云亭、鸟岛等景点。过鸟岛后,发现湖面上长堤卧波,鲜花锦蔟,中间三孔月亮拱桥,令人眼前一亮,那大概就是惠州西湖最出名的苏堤了。

待走到文昌楼,却发现是陈公堤。之前并不知道陈公堤,因此仔细看了一遍介绍。

原来,宋嘉祐五年,陈偁任为惠州知州。当时惠州居民多以捕鱼为业,是一个穷乡僻壤之地。陈偁到惠州后,得知惠州境内有一个大湖泊干涸已久,但民众仍要交纳鱼税,负担重。于是,他主持开凿丰湖,恢复渔业生产。他还上奏朝廷免除惠州课税,减轻民众负担。

为解决当时惠州以渔业生产为主,种植业不发达,生产经营单一,陈偁还在当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据《广东通志》记载:宋英宗治平三年惠州知府陈偁于城西筑北堤两百余丈,使之成为广袤十里丰湖(即西湖),湖之润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

惠州百姓十分感激陈偁,把这条堤称作“陈公堤”,并建立祠堂奉祀陈偁。

站在陈公堤上北望,湖面上还有一堤,那才是苏堤。离开陈公堤观察湖面的导游图,才知道苏堤把西湖一分为二,东北为平湖,西南为丰湖,而陈公堤把丰湖一分为二。

过了文昌楼,沿着湖边步道继续徒步。这一带比较单调,湖中没什么洲岛,岸上是一些单位宿舍,游人稀少。此时快中午一点了,肚子咕咕叫,如果路边有饮食店,管是什么,只要是热呼呼的,多好。可一路走下来,步道边除了单位宿舍和民居,一家饮食店都没有。幸好,早上出发时带了一个苹果、几块饼干,还有一小包酱牛健子,勉强对付一下中餐。

吃完中餐,过圆通桥、荔浦风清、陈公堤右岸码冰、惠州宾馆,前面就是苏堤。

没想到苏堤又宽又长,两旁一排相思树和垂柳,很显然这不是苏东坡当年所修的。估计,堤还是原堤,后世几百年不断加宽,才形成了如今规模。而从苏堤入口到对面西山和孤山,直连九曲桥,是惠州西湖精华所在。环湖近十公里走来,苏堤是游人最多的。向前望,西新桥横跨长波,泗洲塔玉塔卧澜。举起手机,桥塔正好同框,好一处湖风戏月山色含黛的美图。再漫步堤上放眼湖中,但见洲渚浮碧朱楼隐现,波光潋滟花艇弋游,西湖果然名不虚传。

事实上,苏东坡贬谪岭南之前,惠州并无西湖之名,亦无西湖之实。据记载,隋唐以前,惠州西湖一带一片沼泽,豺狼横行;唐宋之际,不少圩地被开垦为稻地陂田。但因过度开发,湖泊所在地生态破坏比较严重。苏东坡谪居惠州时,听说城西湖泊时有水患,老百姓深受其苦,即有意整修。然而,那时的他与侍妾王朝云多病缠身,实在拿不出钱财。雪上加霜的是,他被当局“恶意欠薪”。在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苏轼把自己的犀带给捐了,兑换钱财帮助当地在西湖、西枝江等紧要区域修筑了东新桥、西新桥、西湖堤等基础设施,极大地便捷了交通,缓解了水患。从此,惠州城西水患不止的洼地成了百姓游览的人文圣地——西湖。

苏东坡辞世到清宣统皇帝退位的八百多年间,每逢重要官员到任惠州,首要之事就是拜谒白鹤峰东坡祠。清朝归善知县蔡梦麟在《重修东坡祠记》中说苏轼“寓惠三年,善政善教,百代观法焉”。可见,苏东坡已经成为后世官员的一面镜子,提醒他们日省自问,一心为民。

客观上说,苏东坡贬谪惠州,对他本人乃至北宋政坛而言,是一个大不幸。但对惠州乃至整个岭南而言,苏轼客居惠州与两百年前韩愈贬谪潮州类似,直接引发当地文明和文化的飞跃式发展,并且带来中原成熟的种植技术。从这一点来说,又不仅仅是一件难得之幸事。

正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0 阅读:35